是的,我司買了理想L9。
提車過程以及後續的一系列測試環節已經在安排中了,預計從這周開始就能跟大家陸陸續續見面了。
今天想聊的,是上車的開胃前菜:做題。
來自理想APP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新勢力們對於使用者的培訓從線下言傳身教變成了線上科一重考。
曾經陶琳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那句被全網噴的,“在車輛使用環節,可能要加強消費者的這個教育,比如去和駕校或者交通部門合作。讓大家瞭解新型汽車的使用方法”,如今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變成了現實。
其實陶琳還有解釋的後半句,只是當時民意沸騰,無人在意。她表示:“這樣能在使用環節當中去避免誤操作,或者說一些因為功能上不太瞭解,而帶來的其他的問題。總體來講,智慧汽車肯定是會比以前的傳統汽車更加安全。”
去年特斯拉官方也推送了有關駕駛的注意事項和圖文說明,意圖持續培養使用者的安全駕駛意識。
國內新勢力品牌在培訓車主這塊也紛紛跟上,比如這次的理想L9,製作了理想AD Max輔助駕駛行車功能教學影片,理想車主必須在理想汽車App中認真看完此影片、並完成考題後才能在車機中開啟輔助駕駛。
理想汽車表示,智慧輔助駕駛系統雖然能夠讓駕駛員更輕鬆,但無論輔助駕駛有多麼強大,體驗有多麼接近老司機,它依然不是自動駕駛。它還不能應對所有的路況尤其是突發事件,它依然需要駕駛員全程手握方向盤,對路況保持關注,並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理想汽車還特別強調,若車主將車交給他人使用,也請務必提醒對方完整觀看本影片,並確認對方已瞭解並掌握理想AD Max的正確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理想汽車如此謹慎自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剛剛踏上自研之路的理想L9雖然各種功能都有涉及,包括導航輔助駕駛、車道保持輔助、智慧泊車及召喚、識別近距離加塞、識別異形事故車輛,但並沒有像友商那樣形成功能的統籌或者全場景覆蓋。
其次是理想AD Max智慧駕駛採用的是“BEV融合演算法”,簡單來說,它最大程度模擬了人本身的一個操作流程,即幾乎完全透過眼睛提供的視覺資訊進行分析。
但是這種上限極高的操作自然風險也有點高,畢竟系統和人一樣,都是得先認識某樣物體,然後透過“近大遠小”等實時變化來描繪它的運動軌跡。
然而世間物體那麼多,很難用窮盡法列舉完,更何況即便是已經錄入過的物體,在經歷事故之後,車輛倒下的姿勢可能千奇百怪,很難透過原先錄入的資料影象進行分析。
更別提一些強光或者黑暗的環境下,攝像頭本身的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這就導致這套BEV視覺演算法在現階段就是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即便理想AD Max增加了鐳射雷達和高精地圖的資訊輸入作為輔助,獨創了BEV融合演算法,但歸根結底,也只是為BEV打補丁,而不是換結構。
但這些在宣傳引導車主買車時又不會廣而告之,只能等車主下單提車之後再和盤托出。
只能說,像NOA高速導航輔助駕駛這種涉及駕駛員安全的功能,在不能保證100%絕對可靠的情況下,我個人認為對於普通使用者就是不能用。
理想汽車自然也知道這點,他們針對城市封閉道路和高速道路這兩個使用者高頻使用的智慧駕駛場景,在這些場景出現的高頻事故進行最佳化。
但是就像前文提到的,即便補充了鐳射雷達,希望藉此幫助車輛提升對靜止及異形障礙物的識別,但還是會在匝道、維修路段等地方失去決策能力。
來源:理想APP@爽爽侃車的花總
來源:理想APP@木匠歐米茄
來源:理想APP@Brian劍
我們在後續也會針對這些場景對理想L9的智慧輔助駕駛能力做一個詳細的評測,這裡就先不劇透了。
總得來說,理想汽車想讓使用者意識到智慧輔助駕駛系統的輔助大於智慧,這是好事,也是新勢力必須要做的事。
只是“安全不絕對等於絕對不安全”,老是丟給使用者一個Demo版本,把所有希望寄託在OTA上,然後告訴使用者:“你們如果出事,就是因為沒有好好考我們佈置的科目四。”
這是不是也違背了使用者企業的初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