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民營企業家代表講述扶貧故事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曹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日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四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圍繞“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的民企行動”與記者見面交流。

這四位民營企業家代表分別是正邦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總裁林印孫,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榮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史貴祿,寧夏寶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彥寶。

回報社會是幾位民營企業家的共同願望。

“我從1983年創業到現在,總共捐了160多億元。很多人問我圖什麼?我告訴他,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福耀這個發展的平臺,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曹德旺說。

“民營企業能有今天這麼好的平臺,首先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特別是離不開改革開放。我們這些人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史貴祿說,來自陝北農村的他深知貧窮之苦,“在我的家鄉,我幫扶了三個鄉。農民富裕是我最大的心願。”

“我從農村出來,就選擇了做農業這條路,立志要在農業現代化這一塊出工出力。”林印孫表示,在扶貧行動中,正邦十多年來共投資280多億元,推進扶貧專案90多個,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

“我來自寧夏,我們那個地方,吃飯種地要靠天,過去連喝水都存在問題,所以我自己特別能感受到貧困。”黨彥寶以教育扶貧為重點積極投身精準扶貧事業,“我們在十年間共資助大學生22.29萬人,捐助22.83億元。改變一個孩子就是改變一個家庭,讓他們能從大山裡走出來,幫助他們真正脫貧。”

連續多年參與扶貧行動,讓企業家們積累了不少扶貧經驗與心得。

史貴祿出生在陝西定邊縣白泥井鎮,為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他和當地農民、黨委政府共同研究商議,制定了4個五年規劃、解決當地12件事,從用電、教育、醫療等基本民生做起,到治沙造地、搭建日光大棚、建立種子研發基地等,最終實現當地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

“到今年的9月28日,我們這4個五年規劃順利收官,其中,海則梁鄉人均純收入10萬元,毛收入達到20萬元。我們定邊縣是全陝西第一個摘帽的縣。下一步,我們還準備用這種模式,再幫扶三四個鄉。”

扶貧更要扶志,在教育扶貧之路上,黨彥寶在細微之處,有自己的體悟。在資助被國家列入集中連片特困區的寧夏六盤山9縣區、5鄉鎮貧困生上學時,他發現有些孩子貧困卻不願拿錢。

黨彥寶說,為此他們調整資助辦法,對當地9個縣區和5個鄉鎮所有的大學生進行全覆蓋、無差別化的資助,並把“助學金”改為“獎學金”。

對於如何讓生豬養殖產業扶貧惠及小農戶,林印孫總結出了“四提供兩擔保”。“提供種苗、提供飼料、提供獸藥、提供技術,向銀行擔保給他錢,保價回收。”林印孫說,“這充分解決了農民不敢養、不會養、無錢養的問題。”

“原來他有幾十頭豬,因為我們跟銀行貸款擔保,讓他把規模做起來,由原來的幾十頭,變成存欄一千頭,年出欄兩千頭,我們確保全收,因為飼料品種全部標準化,確保他至少兩百元一頭的毛利,這樣算起來,一年兩千頭出欄,40萬元的純收入。”

“做慈善不只是捐錢。”見面會最後,曹德旺代表幾位民營企業家寄語年輕企業家,“做好你當下的企業。有需要幫助的人,你能夠做到笑臉相迎,傾聽他的訴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幫人家一把,這也是慈善。”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08 字。

轉載請註明: 聽民營企業家代表講述扶貧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