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說,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慣子如殺子,父母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不斷地滿足他,彷彿這樣才能體現出孩子在他們心裡的地位。
然而,事實卻告訴我們,小時候越是被溺愛的孩子,長大後往往過得不如意,甚至糟糕透頂。
愛孩子如果沒有底限,那就是在摧毀他。
越是無底限地滿足,越容易養出巨嬰
前兩天看了一個動畫片《巨嬰》,令人深思。
故事講的是一家三口,父親是家裡唯一的經濟來源,對孩子的教育不聞不問;母親是全職媽媽,對孩子是百依百順。
即使是孩子成年了,鬍子和衣服依舊是媽媽幫他做。
直到父親意外去世,家裡的經濟每況愈下,為了滿足兒子的要求,年邁的母親變賣家產。即使這樣,母親還是無條件地滿足他。
有一次,兒子看中了一款VR眼鏡,要求母親買;母親表示家裡沒錢了,兒子不相信,就翻口袋,發現真的沒錢時,反而暴躁發脾氣。
無可奈何的母親,最後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賣腎換眼鏡。
最後兒子得到了心儀已久的VR眼鏡,興奮的他沒發現母親的身體正漸漸變冷。
最後他餓了,發現家裡什麼吃的都沒有了,他選擇鑽回母親的肚子裡去。
故事中的兒子令人氣憤,但他又何嘗是幸運的呢?所有的不幸在他母親不斷地滿足他時就開始了。
如果當時母親能夠“狠心”一點,不慣著他,情況就會好得多。
沒有哪個孩子就是巨嬰,只有跪著的父母,才能養出巨嬰;不斷地滿足他,直到他失去獨立的能力。
這正是很多家庭的縮影,物質條件不缺乏,孩子的精神世界反而越來越匱乏了。
無底限的滿足,只會帶來無窮的慾望
當孩子的要求不斷地被滿足時,他的慾望就會越來越大,直到吞噬掉自己。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是養出不懂感恩還怨恨你的孩子。
大家是否還記得多年前上海機場弒母案。
24歲的汪佳晶,在日本留學五年,每年學費約20萬元人民幣,每月生活費全靠母親七千元的工資。
微薄的工資難以支撐兒子的留學費用,於是母親變賣家產,直到最後實在拿不出錢了,兒子反而拿刀捅向母親。
被捕之後,汪佳晶依然在懷疑母親,他說:
“
我就是覺得母親是在騙我,不是沒有錢。我很氣憤,就一下子爆發出來了......
”
然而更令人無奈的是,母親出院不久舉重債幫兒子找律師,減輕判刑。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寫道:
“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明明該他承擔的法律責任,這位母親還幻想著滿足孩子,可憐又可恨。
明明支撐不起留學費用,卻還要不斷滿足,導致最後兒子不相信她拿不出錢,轉而憤怒媽媽的無能。
父母的錯誤在於,不斷地誇大自己的能力來滿足孩子,而孩子的錯誤在於相信了他們。
孩子有要求很正常,擇要求而滿足才是正確的做法,而無底限地滿足,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也不足為怪。
孩子的問題,跟父母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越是喜歡索取的孩子,越不知感恩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被稱為白眼狼的孩子,往往童年時都是備受關注和滿足的,而小時候吃過苦的孩子,反而更懂感恩。
這種現象並不奇怪。
在心理學上有一詞叫“
厭惡損失
”,意思是相比得到,損失更讓人難以忍受。
同樣2000元,失去2000元帶來的痛苦比得到2000元的快樂,更讓人難以忍受。
不斷索取的孩子,他處於不斷被滿足的狀態,突然間你要他付出,他很難做到;而既得到也失去過的孩子,心態就會更好。
父母要明白,愛孩子不是表現在不斷地滿足他、任由他索取上,而是讓他有得有失;滿足孩子應該在自己的力所能及,而不是傾家蕩產。
畢竟,不懂感恩的孩子,路會越走越窄,人也會越來越失敗,這是誰也不想看到的。
不要讓孩子以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更別讓孩子以為,他就是世界的中心。
給孩子的愛,一定要有底限
沙拉曾經在《特別狠心特別愛》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總以為給孩子的不夠,殊不知孩子早已迷失;愛如果沒有底限,意味著孩子的索取也沒有底限,這就是溺愛。
該滿足孩子的不能少,但是超出能力範圍的不要勉強,大方地告訴孩子:“我做不到”。
沒有經歷過得不到的孩子,不會懂得感恩。
有限度地滿足,才會讓孩子知道,不是自己想要的都能被滿足,要經得起誘惑,更要知父母的艱辛。
我們不要求孩子將來有多大的出息,至少不要把他養廢就夠了。
這可能是最低的要求了,是吧。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