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靜 李巖松 王開智 郭華春 王小涵
一個技校畢業的紡織工人,為何能夠走上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
王曉菲的故事,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她出身農村,上技校,當紡織工人,創新技術,刺激行業發展,走出了普通農村青年的逆襲之路。
如今,王曉菲她的身上有很多光環:“山東省首席技師”“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全國技術能手”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她用了近20年時間,詮釋了新時代“一線紡織女工”勤學苦練、勇於創新的工匠精神。
在山東,如王曉菲一樣的技能人才正蓬勃湧現。技能是技能人才的立業之本,大國工匠是技能人才的職業目標,技能人才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王曉菲,紡織女工走上代表通道
成為紡織女工
利落的短髮,幹練的穿著,熟練的手法,王曉菲在細紗車間給紡織女工演示紡紗接頭的方法。
算起來,王曉菲已經在紡織行業工作了整整19年。1985年,她出生于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丁莊鄉苑莊村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家裡經濟拮据,大哥結婚需要蓋房,二哥上大學需要交學費。
2001年,王曉菲選擇考德棉技校。“念大學,當老師,是我的夢想。但我選擇讀技校,就覺得再也沒有機會讀大學了。”
2003年7月,王曉菲到了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紡織女工。“噪聲大、環境差、三班倒。”高溫高溼的盛夏,轟隆隆的機器聲和四處飛濺的棉絮,再加上車間 30多攝氏度的高溫,這些現實讓王曉菲一度“吃不消”。
2008年,是王曉菲改變命運最重要的轉折點。那一年,同批進廠的40多名學員中,陸續離開很多人。“我不甘心做一個普通的紡織工人。五年堅持在一線重複勞動,生活枯燥。”王曉菲想離開這個行業。
也在這一年,王曉菲迎來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的機會。王曉菲雖然進入了公司的“種子隊”,但她並不拔尖。帶隊老師告訴王曉菲:“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嘗試一次再做決定。”
“我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就放開心態去比賽。”省裡預選賽選拔六名代表參加全國技能大賽,王曉菲以第六名晉級,而她也是公司唯一一位入選的。
備戰全國技能大賽時,王曉菲的壓力才真正到來。“我的優點是穩。缺點是心理素質不好。”王曉菲在訓練的時候,只要有人在旁圍觀,她的手就會緊張得哆嗦。後來,公司同事、領導只要看到王曉菲在“練兵”,都會拿起秒錶幫她掐時間。
臨近比賽的中秋節,王曉菲留在公司車間繼續練兵,重複訓練動作。那時候,她的體重瘦到了80多斤。
2008年9月,王曉菲參加全國棉紡行業細紗工職業技能競賽,最終以102.626分的成績奪得大賽冠軍,同時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全國紡織行業技術能手”稱號。“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鞭策,也是技能和經驗的總結。更重要的是,我對這份工作產生了摯愛,我決定一如既往地當一個紡織工人。”王曉菲感慨。
跟“秒”較量的創新
作為一名紡織工人,王曉菲是“不安分”的,她想改變傳統的操作方法,做出突破和創新。王曉菲心裡想:“有捷徑可走,那就不要被老套路束縛。”
2007年,公司改造“羅卡絲緊密紡”,本想提升紗線的強力,降低紗線毛羽,但改裝完一臺細紗機之後,發現斷頭特別多。這不僅增加了工人的工作量,還影響車間產量。紡織裝置更新換代,這也倒逼著操作人員改變。
“我一直泡在裝置機臺上,突然發現採用斜接頭操作方法,能降低斷頭率,這也突破了傳統的正向抵管接頭法。”創新是“偶然”的,但“偶然”的出現卻是經歷了無數次的實驗。兩個月時間裡,王曉菲奔走在實驗室和車間中,從每一道工序上尋找斷頭的原因以及改進的方法。
新方法使開車效率提高至95%,一天43臺車可增加產量1011kg,每班用工由11人減至5人,三個班共減少用工18人,而且提高了絡筒效率,成紗毛羽下降50%,強力增加10%。
2009年,公司引進氨綸包芯紗。在試紡過程中接頭,操作人員需用剪刀剪斷氨綸絲,效率低且極易割傷皮輥,把剪刀放在身上,對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也帶來了一定的威脅。
“如何安全高效地掐斷氨綸絲?”王曉菲反覆思考這一問題,最終摸索出“食指勾斷氨綸絲接頭法”。
紡織廠細紗車間,接線頭是最見技術的硬活。王曉菲的這些進步和創新,都是跟“秒”較量的。速度增快,在比賽中來說,意味著加分;在實際工作中,就意味著工作能力提升,工作量增加,企業生產效率提高。
但是提高每一秒,都來之不易。紡織工人就像運動員一樣,操作手法和動作一旦固定,就會形成習慣,糾正難度很大。要養成一個習慣,經歷了反反覆覆訓練,要改變一個習慣,更需要加倍重複訓練。
2016年,王曉菲到了德州仁和恆豐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工作。由王曉菲帶頭創造的5個操作法,在全國性的紡織產業論壇上進行了展示,並在多家企業推廣和使用。
王曉菲說:“衣食住行,衣是第一位的,老百姓穿衣離不開紡織業。我相信傳統產業不是夕陽產業,只要堅持創新引領,傳統產業也能成為朝陽產業。而工匠精神既存在於高精尖的產業領域,也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車間裡發光彩。”
傳幫帶
創新之外,車間還是一個重要的人才基地。王曉菲帶徒弟已經多年,把自己的看家本領教給他們。
李瑞瑞(左),王曉菲(右)
李瑞瑞就是王曉菲的徒弟之一。96年出生的李瑞瑞有著一股韌勁,她不斷磨練操作技術,僅8年便從一名普通的值車工到高階技師,獲得了第十七屆“德州十大傑出青年”、德州市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勞動模範、齊魯首席技師等榮譽稱號。
2018年,李瑞瑞參加德州市細紗工操作大賽時,心理壓力很大。成績出不來,李瑞瑞心裡很著急。
王曉菲成了李瑞瑞的心理老師,兼技能老師。王曉菲對李瑞瑞的要求是近乎“苛刻”的,要求李瑞瑞每天默寫幾遍操作法,王曉菲再給她“摳字眼”講解。“當時我不理解她為什麼對我這麼嚴,後來拿到很好的成績才明白。”李瑞瑞說。
韓秀秀(左),王曉菲(右)
在這個紡織車間裡,匯聚著很多紡織工人的奮鬥故事。韓秀秀進入公司“種子隊”時,遇到的老師就是王曉菲。
韓秀秀剛開始接線頭的速度是40支紗線需要用80多秒。經過一對一指導,一個月後,韓秀秀的速度達到了40多秒,並且在200多名學員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
看臺,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很考驗個人能力。王曉菲告訴韓秀秀:“看臺,要運用好目光,而不是站在裝置旁邊沒有目標地亂看。”哪裡“空管”了、哪裡“斷頭”了,王曉菲只要眼睛一掃,就能在成百上千個線頭中精準定位“瑕疵”,將問題輕鬆解決。訓練了多次後,韓秀秀才知道,在一個簡單的巡迴中,竟然有這麼多“門道”。
“原本我以為,紡織工人就是重複勞動,一直幹到退休,生活乏味無趣,也很難熬出頭。後來發現,紡織工人可以做創新,可以有奔頭,可以傳承工匠精神。”韓秀秀慶幸自己堅持下來了。
2019年,國家批覆了“王曉菲技能大師工作室”,王曉菲透過開展技能培訓、技術革新和研發等相關工作,培養了大批紡織業優秀技能人才。
車間走出大工匠
2018年,王曉菲當選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伴隨著激動和緊張一起來的,還有沉甸甸的責任。
2019年,全國開始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試點工作,把技能認定權落在企業裡,工人評級由企業自己說了算。
王曉菲覺得,職業技能等級的認定,一方面關係到工人們的待遇,另一方面,能給大家帶來更多學習晉升的機會。2021年,王曉菲所在企業獲得了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自主評價資格和企業技能才自主評價資格,透過一次評審,就可同時頒發職稱證書和技能證書,實現了“一評雙證”,在全省率先打通了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2022年,王曉菲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並走上代表通道。此次兩會,王曉菲帶來了《關於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加快黃淮海河流域“梳子型”河海連通運河航道建設,降低大宗物流運輸碳排放和成本》《關於支援行業協會學會參與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建議》《關於進一步加強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戰略基礎能力建設的建議》《關於促進紡織行業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關於支援高技能人才到專業高校再學習深造更好發揮作用的建議》《關於設立勞模工匠專項津貼的建議》等8條建議。
王曉菲說:“我是代表很多人分享紡織女工的成長故事,我希望加快技能人才企業自主評價的相關制度,提高工人的幹勁,讓技能人才得到地位和待遇的雙豐收。”
山東是人口大省、製造業大省,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實力雄厚,造就了一支龐大的技術工人隊伍。黨的十八大以來,山東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條”,瞄準新舊動能轉換“主戰場”,深化技能人才培育、引進、評價、激勵等體制機制改革,為技能人才成長搭建了平臺。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職業能力建設處處長張龍介紹,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技能人才350萬人。現有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2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技能人才71人,全國技術能手673人,齊魯首席技師1806人,山東省技術能手3125人,高技能人才、高技能領軍人才總量均位居全國前列。
透過技能加身,山東不斷湧現著更多像王曉菲一樣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他們成為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