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月23日電 題:香港企嶺下渡口承載廖承志渡海往事 啟文化名人大營救序幕
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從香港西貢企嶺下新圍沿海邊步行數百米後,一片紅樹林植根在海水中蓬勃地生長,單株高度大多在兩米左右。88歲的何玉達望著這片熟悉的海域說:“如果漲潮的時候,在這裡就可以乘船出海。”
中新社記者日前跟隨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來到企嶺下,探尋廖承志在香港淪陷後為營救文化名人作先導的出海處。原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之女、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秘書長尹小平,原港九大隊政訓室國際統戰幹事、新華社香港分社原社長黃作梅的侄女黃文莊等同行考察。
1941年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後燒殺搶掠,封鎖了香港至九龍的交通,大肆搜捕抗日文化人。中共中央和南方局急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等人,指示迅速組織營救,“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由此拉開序幕。
劉蜀永告訴中新社記者,執行秘密大營救任務的是中共地下黨組織和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武工隊(港九大隊前身)。大營救陸上主要有東西兩線。東線從香港島到九龍,再到牛池灣,最後到西貢,經企嶺下渡海,到對岸的沙魚湧。為營救探路的廖承志等,便是從東線撤離香港。1942年元旦,廖承志一行在旺角上海街一幢樓房裡與中共中央南方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張文彬、中共廣東省委常委兼省委軍事委員會書記林平(尹林平)會面,研究部署營救行動,決定由黃冠芳領導的武工隊負責護送。黃冠芳讓廖承志等人扮作香客,混入難民堆中出城,並輾轉抵達企嶺下海灣,與護航隊長蕭華奎接頭。次日清晨5時,廖承志一行安全抵達沙魚湧。
廖承志等當年在企嶺下的渡海處到底在何處,因為時間久遠較難求證。劉蜀永教授經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李耀斌牽線,當日見到了新圍原居民何玉達老人。
“我的爺爺和父親都是船家,當時我家裡的兩艘船是企嶺下為數不多的船隻,經常被日軍徵用,日軍稍有不滿就會用槍托擊打船上的水手。”在1942年剛剛8歲的何玉達,沒能有太多的記憶,而他的父親也未給他提起太多的往事,但他清晰地記得當年企嶺下海灣漲潮時茂密紅樹林的邊上就可以上船,而平時渡口是在企嶺下海灣一個堤壩的缺口處。
尹林平之女尹小平向記者透露了其母親在惠陽見到從企嶺下海灣撤離的廖承志一行的細節。“我母親給我說過,廖承志和我父親見面時看到我母親,就笑著說‘你就是嫂子吧’,而母親印象最深的是那三個人的特徵,一箇中等身材的胖子,一個矮個子、一個瘦高個子,後來才知道他們就是廖承志、連貫和喬冠華。”
企嶺下海灣在冬日陽光下海不揚波,靜靜地沉澱著無數往事,而另一件事也是劉蜀永所沒有忽略的:1942年1月,英軍賴廉士中校等4人從深水埗的英軍戰俘營逃亡,途中遇到了中共的武工隊,武工隊一路護送,最後也是安排他們從企嶺下出海脫險,這段情誼促成賴廉士建立英軍服務團後,與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進行情報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