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侯佳欣】當地時間7月30日,以《英國反種族歧視抗議背後的聲音——英國黑人青年》為題的系列報道登上《衛報》網站英國版頭條。“弗洛伊德之死”引發了英國幾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反種族歧視抗議活動。《衛報》採訪了50位身處抗議漩渦中心的英國黑人青年,並記錄下他們有關種族問題的切身經歷及看法認知。
24歲的種族活動者特爾·文杜爾形容自己所經歷過的種族歧視說:“我日復一日地碰到種族主義問題,其中一些來自我的老師。有人叫我野蠻人,問我的家人是否住在非洲的小屋裡……”
這些採訪物件中,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16歲的萊克西婭·理查森稱,當她10歲的時候,她和白人朋友路過一個公園,一些人向她扔玻璃瓶,叫她“黑鬼”,讓她滾回她的國家。“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我爸爸因為開了一輛寶馬而被警察攔下,他們認為那輛車是他偷來的……”
歧視不止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受訪者的人生重要時期,它也不曾缺席。
18歲的伯明翰女歌手埃莉絲·戴利講述了自己在追尋夢想途中的一段經歷。“我想成為一名音樂導師,但首先我需要成為一名演奏者。我與你們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人不太相同,我身材略胖,嘴唇很厚,鼻孔較大,頭髮捲曲……”
戴利繼續說道:“選角機構和評委告訴我,我並不真正‘符合標準’,或者他們認為我不能做這個,因為‘你的長相’。他們從來不會談論我的才華,我會想,你為什麼不根據我的才華來評判我呢?”
來自利物浦的22歲男孩萊昂·霍姆斯也表達了類似的困惑。“我非常清楚,因為我的膚色,我必須更加努力工作。我真的覺得,當我申請那些大公司或者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這將是一個障礙。”
非洲裔美國人喬治·弗洛伊德之死不僅在美國引發大規模反種族主義抗議示威,也得到了大西洋彼岸英國民眾的響應。此前一段時間,英國多個城市的民眾不顧新冠病毒感染風險,連續舉行多場遊行抗議,推倒販奴者雕像,發出“在英國,我們也無法呼吸”的吶喊。
儘管首相約翰遜和各界紛紛表態支援黑人合法抗議,並反省英國自身的歷史問題,但疫情期間英國少數族裔比白人承受更高病亡和失業風險的現狀依然表明,種族歧視和社會不公一直是深植於英國社會的“頑疾”。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認為,弗洛伊德之死喚醒了各國對司法體系歧視少數族裔的憂慮,也令美國盟友處境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