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菜時少用一個塑膠袋,到工作中節約一張A4紙,再到企業多利用10%的工業餘熱……25日是全國低碳日,而在群眾生活、城市建設和企業生產中,綠色低碳成了一種既經濟又時尚的新選擇。
“綠政策”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
55歲的江西撫州市民華河輝用“運動成癮”來形容自己,曾飽受頸椎病困擾的他,如今每天堅持騎腳踏車10多公里。“聽說騎腳踏車對身體有益,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上下班用騎腳踏車替代開車。”華河輝說。
令華河輝意想不到的是,當地的一項政策徹底激發了他的運動熱情。作為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試點市,2017年8月,撫州開始探索推廣綠色低碳生產生活的碳普惠制度,市民透過“綠寶”碳普惠公共服務平臺,實現日常生活節能低碳行為減碳量的資料收集、記錄和量化,並把減碳量換算成個人“碳幣”積分。
經過4年堅持,華河輝如今排在了全市“碳幣”積分榜首位,累計積分超過3.1萬分。當地政府部門同時引進企業專門負責“碳幣”商業激勵,透過不定期折扣減免活動,惠及市民。
據“綠寶”碳普惠大資料平臺統計,截至2021年7月底,碳普惠制平臺共註冊會員39.3萬人,覆蓋撫州城區三分之一以上人口,共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187噸。
記者瞭解到,全國多地都探索建立了為小微企業、社群、家庭和個人節能減碳行為進行量化賦值,並建立引導機制的碳普惠制。在四川成都,“碳惠天府”於今年5月13日上線綠色公益平臺,39家企業出口產品獲得52張低碳產品或碳足跡認證證書;在浙江杭州蕭山,綠色低碳走進農村,在“綠色小超市”把可回收物兌換積分置換成生活用品,將低碳生活轉化成切實可感的身邊小事。
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當地村民在仙水窩光伏電站採摘蔬菜(8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綠色建築永續城市發展
從空中俯瞰杭州東站,寬闊的屋頂上有序分佈著4.4萬塊太陽能板,該專案裝機容量10兆瓦,是目前全國規模領先的單體建築光伏發電系統。
“該專案充分利用杭州火車東站站房及南、北雨棚屋面空間,每年可發電超過1005萬度,可供5000戶家庭的全年生活用電。”正泰新能源分散式電站負責人馬忠介紹,與火力發電相比,該專案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600噸,對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排放具有顯著效果。
“建築執行中直接消費的化石能源和電力、熱力兩種二次能源,以及施工和建材生產都會產生碳排放。”四川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於忠表示,推廣綠色低碳建築,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意義重大。
2017年起,建築專家們對始建於1985年的四川省建科院大樓進行綠色節能改造。
改造投用後的四川省建科院大樓“煥發新生”,不僅成倍擴大了建築面積,還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整座大樓:樓頂的太陽能光伏板一年能產生1.3萬度電,雨水回收系統收集雨水用於大廈綠化噴灌、道路澆灑……
“經過改造,大樓與同類建築相比耗能降低50%以上,獲得超低能耗建築認證,每年可節約60萬度電。”四川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綠建中心高階工程師於佳佳介紹。
“我們將透過科普教育宣傳、大型公共建築示範、在居住建築採取綠色建築措施等辦法,讓綠色建築走進老百姓的生活。”於忠說。
“綠能源”釋放企業新活力
成都市金堂縣的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的車間中,城市垃圾處理餘熱鍋爐、石化行業催化裂化燃氣餘熱鍋爐等各類高效節能的高階中小型鍋爐從這裡生產出來後運往全國各地。隨著傳統煤基能源發電市場萎縮,低碳排放、綠色能源利用成了企業的市場新機遇。
“我國工業能耗佔總能耗70%以上,其中至少50%轉化為載體不同、溫度不同的工業餘熱,這些餘熱大部分可回收利用。”四川川鍋鍋爐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亮介紹,2020年企業鍋爐產品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餘熱鍋爐佔據訂單總量的55%,加上尾氣燃燒鍋爐,低碳鍋爐佔據了企業總訂單的88%。
而就在不遠處的通威太陽能金堂基地,這座智慧5G晶矽電池片製造工廠,正逐步實現計劃年產30GW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目標。“隨著技術迭代升級和智慧製造推廣,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90%以上,已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第一主角,市場潛力巨大。”通威太陽能(金堂)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翟緒錦說。
這是8月24日在通威太陽能(金堂)有限公司AE車間內拍攝的IGV智慧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在我國,綠色、節能、環保、先進的能源產業和製造業正推動企業不斷轉型升級,增強企業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的市場競爭力。
“對於車間而言,綠色就是節能和環保,這條投入150萬元的自動化生產線,不僅解放了工人的雙手,將生產效率提高了約20%,產品綜合耗能也低於行業水平。”在浙江三門縣珠岙鎮的浙江東南橡膠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正有序運轉,公司董事長麻飛鵬介紹,車間工業用水實現迴圈利用,煙氣、粉塵均實現同步回收處理。
“得益於此,產品質量進一步提升,2021年公司產值有望實現4000多萬元,預計同比增長20%。”麻飛鵬說。
記者:李力可、魏一駿、黃浩然
編輯:朱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