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動不動就生氣怎麼辦?
孩子耐挫力低,只要一不順他的意,就大哭大鬧。
孩子易怒、愛打人,外人都以為大人沒教好……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難教?情緒問題這麼多?一言不合就暴走?
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跟我們的教養有關。
四大錯誤教養法,會讓孩子的情緒更暴躁!
一、封鎖型:你不可以亂生氣!再哭我就處罰你在孩子的世界裡,生氣就是生氣,沒有什麼亂生氣。家長要教孩子的是調節自己的脾氣,而不是讓孩子完全不能發脾氣,這也是很多情緒研究中的關鍵,而我們家長卻經常做錯。
另外,心理學發現,情緒也是孩子的一種溝通的工具,家長不能完全封鎖孩子的情緒傳達,否則就是阻止了孩子的社交溝通,嚴重的會讓孩子社交退化、語言退化、複雜的情緒發展不出來、同理心退化等,容易造成退縮及自責型的人格。
二、不傾聽型:一點小事而已,這有什麼好生氣的?孩子生氣時,父母糟糕的做法是,做了火上澆油的教養。例如:失去耐心後,我們會對著正在哭鬧的孩子說這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這樣也要哭!你真的很愛哭!這些沒有同理孩子的話,千萬不能在當下輕易地說出口。因為孩子會覺得:你看,你就是不懂我在氣什麼,你就是不懂我在哭什麼,所以我要哭得更大聲,才能讓你知道這件事對我有多重要。
三、情緒勒索型:再生氣,我就不喜歡你了這種型別通常會讓親子陷入一種情緒勒索。這種用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來當作賭注,希望孩子可以達到期望中的行為,不但不能改變孩子的情緒,反而會帶來很多壞處。
孩子沒安全感,一方面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進退兩難;再者,在情緒勒索的教養下,孩子以後也可能更會出現模仿行為,用這種方式反饋於主要照顧者。
例如,孩子生氣時會跟父母說:你如果不買給我,我就離家出走!我最討厭媽媽了!等等,這些其實有時候都是模仿來的,這樣只會導致親子陷入一種情緒勒索的惡性迴圈。
四、翻舊帳型:每次都生氣,誰像你這麼不懂事的?跟孩子講道理時,一定要記得就事論事,不然就會失去教育的重點。
例如:孩子不收玩具時,你命令他立刻收拾,很多孩子會生氣。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說:每次都不收,到底是誰教你這種壞習慣?孩子就會接著說:哪有每次,我上次就有收!結果爸媽又會回:上次還不是看電視看到忘我,哪裡有收?親子間就開始針鋒相對了,這樣就失去了要教育的重點。
這種翻舊帳的話語,並不能讓孩子明白你要教什麼,也常常會讓孩子很不服氣,更想要挑戰爸媽的權威。
所以教育孩子別不知不覺地把焦點轉移,即便孩子把話題轉移了,也一定要理性淡定的再告訴孩子重點,用溝通取代發飆,才能達到戒吼的教養。
那麼要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情緒教學呢?1.促進孩子察覺情緒
媽媽已經在生氣了,孩子卻在嘻皮笑臉。同學已經被弄得不開心了,孩子卻依然故我的為所欲為。這些都是現在學齡前及學齡的孩子,常發生的無法覺察情緒的問題。
父母及老師可以這樣做:經常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給孩子。例如:媽媽覺得你拿了別人的東西,那個孩子表情已經不一樣了!你看他的眼睛,他也嘟了嘴巴,好像很難過的感覺,你看看。
也可以從繪本故事中,去建立孩子的感受及同理心。
2.善用情緒經驗幫助思考
情緒經驗,就是要常常與孩子討論,如同前面提到的,多互動、討論,記憶也會更深刻。
例如,當孩子從故事中聽到了:小明正在玩汽車軌道組,可是另一個孩子恩恩衝過來,連說都沒說,就拿走了他的一臺車子,小明馬上尖叫大哭了起來...年紀還小的孩子,聽完這個故事後,通常的反應是:恩恩好壞!小明哭的好可憐!
但父母有沒有發現,孩子這些很單純的答案,都只是現象描述及觀察,並沒有進一步的思考與內化,因此這樣的情緒事件或故事,並不會讓孩子學到太多東西。
要幫助孩子情緒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跟孩子討論及幫助思考,可以這樣引導:小明為什麼會哭啊?你覺得恩恩為什麼會用搶的啊?換作是你,你也會尖叫大哭嗎?你那個時候會怎麼辦啊?
讓孩子學會感受並充分討論,才是情緒教育的重要關鍵,也可以幫助孩子內化,增加更多問題解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