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心疼錢的孩子,父母會不會感到慶幸?
這對父母就“遇”到了個疼錢的寶寶。
在超市,爸爸打算買個小包,孩子不願意了:“不行,太貴了……”,因為“家裡掛了好多包包,走了啦,不要買了”。
爸爸告訴孩子包包很便宜,然後挑了一個放進了購物車。
孩子急得跺腳哭喊,踮著腳要把車裡包包拿出來,嘴裡還叨叨:“不行,太貴了……”。
拗不過孩子,爸爸把包遞給他,孩子屁顛屁顛地把包掛在了貨架上,才滿意地離開。
孩子與爸爸為購物“對峙”的情景,媽媽全程錄下並放在了社交平臺上。
影片下方,有網友表示,家裡也有同款寶寶,到超市買吃的只要一個,買重複了就生氣。
還有的說,孩子不允許媽媽買口紅,背了一年的書包,也不讓換新。
不少網友對懂得省錢的孩子表示稱讚,認為小小年紀就知道過日子。
事實上,孩子過分心疼錢,未必是件好事。他會不敢對父母提要求,為了省錢,情願委屈自己。這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01、“心疼錢”的孩子,維護著一份安全感《花錢的藝術》書中說:“孩子們有關金錢的資訊主要來自父母。”
孩子如何對待金錢,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家庭中,不可避免談論關於錢的話題,孩子就因此受到影響。這可能是因父母在消費時所表現的態度,也可能是在言行中透露出對錢的焦慮,甚至僅僅是一些不經意的話,孩子都照單全收。
綜藝《超人回來了》,姜Gary兒子姜好過生日,在帶孩子買玩具的路上,姜Gary聊到工作的事,他告訴兒子,因為病毒的影響,現在工作很少,沒想到姜好記住了爸爸的話。
到了玩具店,姜好挑了一圈,最後決定買個小娃娃。姜Gary希望兒子能買更大、更好的玩具,但姜好死活不肯,帶著哭腔說:“有病毒,沒工作……”,拉著爸爸要離開。
爸爸不經意的一句話,敏感的孩子卻嗅到了不安全,心疼爸爸沒收入才做出此舉。
有時候,父母也會把對錢的焦慮,直接傳遞給孩子。
知乎上一位網友,抱怨父母從小就不願給自己錢花。
父母每年收入約七八十萬,平時會給她買想吃的,但就是不願給錢讓她自己買。有時想問父母多要點錢,結果父母臉上寫著“敗家子”的表情,嚇退了自己。網友形容自己像蹲在囚籠裡,有叫喚才會有吃的。
在父母的嚴格限制下,網友也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連衣服也捨不得買,現在長成大姑娘了,還不知道啥叫漂亮。
儘管父母收入不菲,但對錢卻有著焦慮,內心安全感是匱乏的,他們以少花錢來維護這份安全感,網友也因此變得習慣苛刻自己,失去年齡中該有的快樂。
孩子過分心疼錢,長此以往,內心也會因此變得貧窮。
02、為錢委屈自己,容易讓孩子內心貧窮真人秀綜藝《妻子的味道》中,演員鹹素媛物質富足,但活得很“窮”。
鹹素媛出了名地愛“省”錢,不捨得給自己花錢,對身邊的人也是如此。
鹹素媛陪婆婆做頭髮,婆婆餓了,她第一反應是讓婆婆忍忍,一個小時以後回家就可以吃飯了。無奈婆婆忍受不了,鹹素媛才不得不叫了外賣。為了不付配送費,她又親自跑到街上拿外賣。
在沒有和鹹素媛商量的情況下,丈夫買回一些日用品,她認為丈夫亂花錢,怒氣沖天,和丈夫吵了起來,逼得丈夫要把這些花銷都算在自己頭上。
鹹素媛摳門的習慣,跟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鹹素媛父親創業失敗,失意之下也不再外出工作,家中的擔子就由母親獨自承擔。
母親收入微薄,但父親花錢大手大腳,為了維持生活,母親不得不省衣縮食,這樣的環境下,鹹素媛學會特別心疼錢,為了錢,經常委屈自己和身邊的人。
後來,心理諮詢師告訴鹹素媛,捨不得花錢是心理問題,如不做出改變,女兒也會跟她一樣。
有研究顯示,如果人過於在意金錢,這就會限制人的思維,影響人做出錯誤的選擇,丟失人生機會。
如果孩子為了省錢,甚至願意委屈自己,處處考慮錢,內在潛力就被掩蓋,真實的想法也被壓抑,孩子的格局和視野也變得狹窄,變成心窮的人。
比起物質的缺乏,內心的貧窮,才是阻礙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挪走它,孩子的人生路才有更多的光明。
03、正確對待金錢,孩子不再怕花錢父母教孩子正確對待金錢,它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孩子的人生及生活。
1、知道錢可以透過勞動獲取。
父母告訴孩子,錢是需要付出智慧或勞動換取的,如果只花費,而不願付出賺取,它很快就會消耗完。反之,如果只賺錢,而不願花費,生活就失去了該有的意義和樂趣。只有努力獲取,又合理消費,生活才能過得更美好。
告訴孩子,他所用的玩具和零食等,都需要拿等價的金錢換取。而這些錢,是來自父母在工作中的付出。
2、有規劃地花錢。
孩子3歲左右,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有計劃地花錢。
在一個訪談類節目裡,理財師王曉妍分享了,如何教3歲多的女兒有計劃地花錢。
每次帶孩子上超市之前,她都會問孩子:“我們到超市,你想買什麼?”以此讓孩子思考。
當然,孩子會說有很多東西要買,比如糖、玩具等,這時就告訴她:“今天媽媽只會給你花10塊錢,你最想買的是哪個?”孩子會說出最想要的,買時再提醒她記得約定。
孩子入學之後,父母就可以給他一些零花錢,引導該如何花費。
告訴孩子把手上有的錢,和想要買的東西的預算寫在紙上,進行計劃、比對。
比如,孩子手上有5元錢,計劃要買的東西有:老師要求畫畫用的本子3元,孩子喜歡的玩具小飛機3元。
顯然計劃花費總數超出手上所持有的錢,這時,告訴孩子先把必需的本子買了,而小飛機不是必需品,可以等下次錢夠時再買。
孩子養成有規劃花錢的習慣,他就不會消費無節制,也會有所計劃地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3、用勞動換取零花錢。
孩子的零花錢,父母可以讓孩子做家務等方式來換取,讓他體驗因勞動獲取金錢的成就感,明白錢來之不易,同時也鍛鍊了孩子自理的能力。
心理學認為,把錢花在體驗生活而非物品上會讓人更快樂,適度的節儉,合理的消費,都可以提升人的幸福感。
孩子學會用勞動換取金錢、合理消費、不過分節儉,從中所獲取的幸福感,讓他不再怕花錢。
金錢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孩子如何獲得和對待擁有。
孩子不僅要學會合理花錢,也需要知道如何正確獲取金錢。讓孩子有條件地獲取金錢,他就能更加珍惜,有規劃的花費,孩子的人生才不會總處在被動。
如此,孩子就有了穩固的根基,有能力追求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