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民日報》關注膠州灣海星氾濫:經科學捕撈已有效緩解

由 無英 釋出於 綜合

近日,山東省青島市膠州灣海域部分養殖區海星氾濫,造成漁民經濟損失,引發廣泛關注。經調查,此次海星暴發主要集中在膠州灣海域牡蠣、蛤仔底播海區。據粗略統計,海星密度達到平均每平方米50個,受災面積約10萬畝,預計造成經濟損失約1億元。

此前,有專家指出,海星氾濫可能是受海洋生態環境變化影響。海洋生態環境為何發生變化?山東大學海洋學院教授侯旭光表示,可能存在兩大宏觀因素。

一是極端氣候導致水溫上升,帶來海洋生態環境的變化。水溫對海洋生物種群產生影響,海星在適宜溫度下大量繁殖,而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魚類數量減少。缺少天敵的情況下,海星幼體成活率提高,海星進入成年後,能捕殺它的天敵便很少,只有海鷗和海獺偶爾來捕食。同時,在沿海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人為活動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海域汙染。水產養殖加重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海洋生態系統平衡被打破,新的海洋生態環境,不利於捕食海星卵及幼蟲的天敵生長。“不過,海星氾濫的原因,目前都處於推測階段,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侯旭光說。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員林治術介紹,膠州灣是貝類養殖區域,海星主要捕食雙殼貝類、海膽、牡蠣和海葵等,膠州灣底播的牡蠣、蛤仔等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環境基礎。2007年,青島也發生過海星氾濫的情況,同樣發生在養殖區。

如何有效解決海星氾濫問題?相關負責人說,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捕撈。海星暴發期間,青島市允許漁民在特定海域人工潛水採捕,必要時允許漁民在養殖區內圍海底佈設大網目地籠網進行誘捕。

在青島市紅島漁港碼頭,一名漁民告訴記者:“最近兩天,我們能捕撈到的海星數量大幅減少。前段時間,我們最高一船能捕撈4000多斤,現在只能捕到1000多斤。海星收購價從4元漲到5元多了。”

“現在,海星市場銷量好,批發商整船訂購,有時供不應求,有效緩解了海星氾濫的情況,海星密度已經大幅下降。”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將對養殖區及外圍的海星生物量進行持續監測,科學評估海星影響,建立海星災害科學處置長效機制。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25日 第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