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碼”:通向文明的路徑不能逾越法的邊界

事關市民的合法權益和切實利益,任何一個“碼”都不是小事,也不只是技術問題。

“文明碼”:通向文明的路徑不能逾越法的邊界

蘇城碼APP,圖片來自網路

繼健康碼後,“文明碼”也進入城市管理者視野。9月3日起,蘇州“蘇城碼”App上線“蘇城文明碼”功能。該功能旨在構築起文明積分資訊識別體系,形成市民文明程度“個性畫像”,文明積分等級高的市民將會享受工作、生活、就業、學習、娛樂的優先和便利。媒體從知情人士處瞭解到,在蘇人員可自願申領“蘇城文明碼”,而非強制使用。文明碼主要體現“鼓勵性”和“倡導性”,官方尚在研判後續使用和發展方向。

“蘇城文明碼”目前主要包含兩個模組,“文明交通指數”和“文明志願指數”,未來將上線更多“文明指數”。事實上,交通違章也好,志願服務也罷,相關部門本身也當有一定記錄。“文明碼”的主要改變,是將這些資訊收集到一起,透過賦分方式,視覺化動態展示,引導、督促市民養成文明習慣,推動整個城市的文明提升。

藉助技術手段,讓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智慧,這當然無可厚非;“文明碼”對交通違章等不文明行為的約束作用,對城市志願服務等文明行為的激勵作用,其實也值得期待。而其之所以引發較大爭議,主要在於輿論關心——蘇州方面是否遵循了程序正義,其法律依據何在,又是否突破了依法行政的“紅線”。

關於公共權力,現代法治社會一個基本的準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是指行政權力必須嚴格在法定許可權範圍內行事,不得超越許可權,而越權則無效。在蘇州推廣“文明碼”的過程中,卻可能存在這樣的隱憂,導致好心辦壞事。

首先一個問題是:怎麼確定文明的標準和分值?如何透過賦分不同事項,公平、準確、全面地衡量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人性是複雜的,文明有不同的切面,也有不同的價值,想要透過一個“文明碼”,定義文明的標準和內涵,並且準確地進行量化賦分,可能會有一些難度。

其次,文明碼所涉及的資訊收集,是否都有明確的法律依據?《網路安全法》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網路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資訊。

那麼,“文明碼”收集的資訊,就應該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原則,並且徵得市民授權,如此,相關資訊的收集,才能經得起法治考量,嚴格限制在政府許可權之內。

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碼”可作為警示和懲戒綜合文明指數低於下限人員的電子憑證以及外來人口積分入戶志願服務電子憑證。如果這樣的操作真的付諸實踐,是否會涉嫌損害市民實體權利的問題?

正如有專家提醒的,如果違法行為同時是不文明行為,比如市民因闖紅燈違反法規而遭受處罰,在沒有明確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再根據這個行為對市民作出其他限制,可能出現政府部門不依法行政的現象,也可能違背比例原則,涉嫌過度懲罰。這同樣突破了政府權力的邊界,造成了公民過度擔憂。

因此,蘇州方面推行“文明碼”或許還需考慮更加周全:在程式方面,在推出之前,應該就納入的內容和賦分的標準等內容,更多徵求當地市民意見;更重要的是,要進入地方人大議事程式,依法獲得授權,確保這一措施在法律軌道上執行。

社會治理有序,文明水平提升,仰賴於法律給力與文明氛圍厚植。城市管理者透過先進技術手段,以社會治理創新,實現管理水平提高,可以理解,但這些做法均不應該以限制自然人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突破法律賦予地方政府的權力邊界為前提。只要事關市民的合法權益和切實利益,任何一個“碼”都不是小事,也不只是技術問題。

□舒聖祥(媒體人)

編輯:井彩霞 校對:吳興發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10 字。

轉載請註明: “文明碼”:通向文明的路徑不能逾越法的邊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