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德說過:每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是向上的,都是熱愛學習的,都是具有自信的,這些品質都是孩子成長必備的。
自信,就好比太陽一樣,只有自身堅定、認可自己的閃耀才能更加放出光芒,不然只會是猶豫、扭捏的灰色虛光。自信心是一個人天生具備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信念,但它的存在是跟很多因素有關的,例如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等。
經歷好的家庭環境,好的社會待遇,這樣的孩子自身信心感很強,經歷惡劣的家庭氛圍、備受社會毒打的孩子多半是自閉、不自信的。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很大程度上是跟父母有關,父母可以不用教孩子怎麼樹立自信心,但一定要從行為上給足孩子安全感,讓其從行為中獲取自信。
最近有位媽媽詢問菁媽,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缺少安全感?因為孩子總是離不開自己。據瞭解,這位媽媽有個三歲的女兒,不管她去哪,女兒都跟著她,也不跟家裡的爸爸、爺爺奶奶。
有時在孩子剛入睡的時候想偷偷的去喝個水,孩子像感受到魔力一樣,馬上驚醒大哭,孩子的反應不僅讓這位媽媽不方便,同時也讓這位媽媽以為孩子是不是有什麼不對勁了。其實,看得出來,這位媽媽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視的。
其實,有很多媽媽詢問過相同的問題,他們的孩子大多數都存在有這樣的心理依賴行為,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才會如此的依賴一個自己相信的人,一旦離開就用哭鬧的方式來引起家人的注意力。
在很多情況下,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會造成自身的信心缺乏,從而變得唯唯諾諾、猶豫不決,做什麼事都認為自己不行。
自信心跟安全感是緊密相關的,有調查顯示:安全感需要從小培養,75%的人的安全感都在3歲成型,今後長期伴隨孩子成長,影響他的社交能力。
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可能跟這幾個因素有關:
1、惡劣的家庭氛圍
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很快,發展得更好,與此相對的就是如果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所以一個人自小的自信心是跟家庭有著很大的因素的,如果在一個整天吵鬧、互相不信任、猜忌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孩子自然是缺乏安全感、缺少自信的。
2、缺少父母陪伴
現當今社會中,很多的寶爸寶媽為了生活不得不選擇出門打拼,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但也就是因為這樣,孩子因為缺少爸爸媽媽的陪伴,心理產生影響,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
3、無盡的指責與謾罵
眾所周知,無論是誰在小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在影響的自己,當考試成績出來時,家裡總會有個爸爸媽媽說:“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考試考得多好,你考得多差,同樣是一起上的學校,怎麼差距就這麼大。”
經歷過這些比較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內心當然想考個好成績,讓父母驕傲,讓自己自豪,但是有時真的沒有那麼簡單,明明已經考得不好了心裡難受到不行,回到家還要受到爸媽的指責,從而就慢慢形成自己啥都不行的觀念,自信心自然就沒有了。
麥修·阿諾德說過:一個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則不能帶給別人信心;已經信服的人,方能使人信服。
作為父母一定要從自身行為、語言做起,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保證他的自信感。
1、給予更多的鼓勵
當孩子失落、做錯事時,不要一味的指責他,責罵他,不正確的行為會給他們的內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作為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言語、情緒,給予孩子鼓勵。
在孩子考試失利時,要學會說:“沒關係的,這次不行一定是題目太難了或者是沒有看到位,下次寶寶好好複習、認真答題一定可以的,我的孩子是最棒的”。
這樣的言語雖然不是最華麗的,但是卻能在孩子是失落時給予孩子溫暖,讓孩子內心覺得父母沒有放棄他,這樣他們在鼓舞時就能夠重拾信心,繼續奮戰。
學會多多鼓勵,這並不是一件多麼為難的事,為了孩子內心有安全感、自信心,父母要學會鼓勵。
2、家庭的和諧度
曾經有觀察過很多自信大方的孩子,他們所在的家庭環境氛圍一定不會是多麼的惡劣。只有處在一個父母雙方相處融洽,教育方式相融合的環境中,孩子的內心才會感受到有安全感。
因為父母之間的相融合,才能讓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從而對這個世界充滿愛意,自身內心也受到鼓舞與保護,當自身安全感充足時,自信心當然會上升。
3、學會欣賞孩子
中國式家長在“商業互吹”的時候,總會踩低自己的孩子抬高別人的孩子,雖然這是一種客套,但是如果自家孩子聽到這樣的話,內心一定會很難受,所以有時候,父母要學會欣賞孩子,在面對他人的誇讚時,也不必一味的謙虛。
心理專家李子勳說:在任何環境和場合中,孩子始終樂意接受大人們的讚許,特別是父母和老師的誇獎,更能使他們信心倍增。
所以,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在孩子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給予鼓勵是培養他們自信自立品質的最有力措施。
所以作為父母要多多發現孩子的優點,為其點贊,肯定他。因為在孩子內心,父母的肯定和認可,是孩子自信的基石。
菁媽育兒: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在現如今的社會上立足是不佔優勢的,倘若你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一定要早點從自身行為、言語中帶給孩子安全感,確保孩子的自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