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才會叫爸爸,10歲還摔跤的腦癱兒考研成功:你的堅持終將綻放

他是現實版的“奇蹟男孩”。

他叫劉威麟,因為難產,不幸成為了一名腦癱兒。

3歲還不會說話,5歲才第一次叫爸,10歲走路還會摔跤。

如今,卻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取了揚州大學研究生。

出生後,很多人主張扔掉他,爸爸卻堅持把他留了下來。

他3歲時,爸爸索性辭掉高薪工作,專心陪伴他。

“你要接受你的缺陷,然後自己要努力。”

爸爸清楚,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即使再心疼他,也要逼他成長。

爸爸堅持訓練他走路、說話,和他一起蹲馬步,慢慢他的四肢有了力量。

他練習做家務、洗碗、端菜,可手上沒勁兒,一不小心碗就摔了,一個月能摔一桶碗,可爸爸依然讓他做。

上小學時,因為寫字慢,別人半小時就能完成作業,他每晚都要寫到10點半以後。

三四年級時成績很差,老師都不想教他了,爸爸卻一定讓他讀書,不參加學校考試都行。

在爸爸的鼓勵和陪伴下,他一直在默默努力著,不認輸,不放棄。

慢慢地自信起來,也越來越自立。

沒有人看好他,覺得他高中都考不上,他卻考進了重點高中,考上了大學。

大學開學時,他獨自一人跨越千里,坐火車到大學報到,並在校長面前立誓,要考研。

4年來,為了心中的考研夢,他更加努力。

每天7點半起床,10點多睡覺,雷打不動。

宿舍、圖書館、教室幾乎成為他生活的全部。

他從不封閉自己,主動競選學習委員,在實驗室勤工助學。

面對成功,他說要繼續努力,三年後考博。

身體的殘疾讓他有充足的理由放棄,可他卻選擇了努力,選擇了堅持。

約翰生說過:“成大事不在於力量的大小,而在於能堅持多久。”

人生沒有捷徑,唯有努力才是最該走的路;唯有堅持,才能綻放。

人生沒有捷徑,要麼努力,要麼放棄。

一位盲童堅持練琴5年,鋼琴考到了十級。

男孩9歲開始練琴,每次練琴,老師必須把譜子一個一個念給他聽,看不到琴鍵,老師就帶著他一遍一遍地找。

每學一首新歌,他都要比正常人多花三倍的時間,但他一直堅持從未放棄。

眼睛看不見,就用心來練。

男孩說:“遇到很難的歌,就只能一直彈一直彈。彈多了,再難的東西,也能記住。”

當你覺得無路可走時,堅持就是最好的選擇。

一切辛苦皆有回報,也許會遲到,卻從不曾缺席。

荷蘭一名90後女畫師用了16年去畫一匹馬,終於在23歲逆風翻盤,一躍成為Youtube藝術頻道最受歡迎的畫家。

曾經,她是一名名副其實的“學渣”。

幾乎門門功課不及格,同學嘲笑,老師嫌棄,甚至父母都想放棄她。

高考落榜,進了最普通的社群學院,成績還是墊底。

還好,她還愛好畫畫,可喜歡卻沒有天賦,畫得慘不忍睹。

然而,她還是決定挑戰一下自己。

她選擇了畫馬。

沒人教,她就從網站找繪畫影片,一步一步跟著練。

別人玩樂時,她把自己鎖進房間,埋頭畫畫。

為了精準抓住馬的精髓,她經常一幅畫畫幾十遍。

13歲,她畫的馬不再被嘲笑成驢子。

14歲,她畫的馬簡潔生硬。

21歲,馬開始飽滿有力。

又用了幾年,她才學會了畫調子和對光影的把握。

16年來默默堅持,不斷改進。

終於,她筆下的馬從最初怪異突兀到剛毅雋永,踏血鐵騎。

16年的執著,她從被譏笑到成為了眾人口中的“天才畫師”。

哪有什麼天生優秀,所有優秀都是一點點努力來的,是日積月累的醞釀與沉積。

毛竹在最初五年裡,幾乎看不到什麼變化,實際上它卻在深深地紮根。

五年一過,依靠著強大的根系,毛竹就會快速生長,最終創造出自己的奇蹟。

人生亦如此。

成功永遠在你每一次想放棄時,再咬咬牙努力一下的倔強中,在日復一日把事情做到極致的堅持中。

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用心做。

而後,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看到一句話:創造美好的代價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

首先是疼痛,然後才是歡樂。

很多人開始時意氣風發,一遇到困難,就退縮了。

大浪淘沙,真正撐過疼痛期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歡樂。

馮靜把五星紅旗插在了南抵極,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僅靠雙腳抵達這個地方的人。

然而,從確定目標到完成目標,她堅持了整整五年。

五年中她經歷的疼痛,聽聽都令人膽怯。

身高只有一米六四,先天不足,她就後天來練。

舉大米,拖輪胎,划船機……是她的日常。

為了模擬拖雪橇,她每天凌晨一點,負重十公斤,拖輪胎15公里。

每隔一天舉一次大米,18公斤的大米她要舉1000次。

每天拉划船機,一週中有五天拉20公里。另外的兩天每天拉50公里……

更難熬的是遠征的辛苦。

去年11月,她帶著70多公斤的行李,正式踏上行程。

漫天的暴雪,呼嘯的狂風,零下30多度的高寒……一路險象環生。

特別是到了後期,體能下降,左腿拉傷,腳上無數水泡,下巴傷口感染……

每一步都彷彿在說放棄吧,然而她知道每堅持一步,就離終點又近了一點。

當五星紅旗飄揚在南抵極時,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值了。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當站在山頂,一覽眾山小時,再艱難的攀爬過程都值得。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堅持那麼難?

有人回答:因為你只想到甜,卻從來承受不了先苦後甜。

同學聚會,大家都圍在小張身邊稱讚、羨慕。

同樣是師範畢業,同學們大都在鄉鎮當老師,小張則通過了自考英語的專科和本科,又考取了名校研究生。

現在生活在大城市,是單位的頂樑柱。

然而,小張一句話,大家都沉默了: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後受罪。

上學時,小張一心學習。

下了晚自習,蜷縮在樓道里借燈讀書。

熄燈後,又在宿舍點著蠟燭苦學。

工作後,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下班,又一頭扎進書本中。

沒有老師教,他抱著復讀機,反覆跟讀。

日語他考了4次,哭過,抱怨過,擦乾眼淚,咬牙堅持。

哪有什麼一帆風順,誰不是在千百次的“愛誰誰,不幹了”的糾結中,和自己死磕。

也正是多年的堅持,他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擁有了更大的格局。

《精進》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

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後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人們本性追求當下、不費力的快樂。

卻不願意經歷磨鍊和自律,去獲得深層次的精神嘉獎。

然而, 那些一遇到問題就早早放棄的人,從來體會不到拼盡全力,汗水變榮譽的後的那種成就感和價值感。

賈平凹在《願人生從容》中寫道:“人生的旅途,苦與樂總是相隨,禁得住多少曲折,才配得上多少幸福。”

想要看到更好的風景,就矢志不渝的堅持下去,撐過疼痛,厚積薄發。

那些自律到極致的人,才能擁有嘗慣了低層次的快樂的人,無法品味到的自由的味道。

體壇“女神”朱婷在人大會議上的一番話驚豔了全場:

“頑強拼搏、永不言敗,這是我們的女排精神,也是我們的民族精神。”

堅韌和不認輸是這個樸實的姑娘燦爛綻放的不二法則,更是父母教給她的人生態度。

13歲時,朱婷被省體校看中。

然而,魔鬼般的訓練,遠離親人,她極不適應,常常和家人哭訴。

母親心軟了,想讓她回家。

父親卻鼓勵她:“練體育都是有苦有甜,沒有苦哪來的甜?”

父親的堅持和鼓勵,讓朱婷不停的自我激勵:“我再堅持一星期,最後一星期了……”

就這樣,她堅持一週又一週,直到被選拔上省隊。

挺過艱難期,朱婷在省隊更加不顧一切的努力練習,後來進國家隊,成為世界頂級巨星。

如果當時父親心軟,她的人生也許就是打工賺錢,嫁人生子。

孩子的堅持,更多地源自於父母的堅持。

沒有哪個孩子天生就懂得努力,只有在父母的支援和認可下才願意努力,在父母的點滴呵護中才能學會堅持。

當孩子的熱情褪去,意志動搖時,就需要父母鼓一把勁,扶他一把,陪他度過最初的艱難期和中途的瓶頸期。

然而,若想孩子長久地堅持下去,則要讓孩子擁有內驅力。

兒童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說:

“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動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努力,家長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內驅力才是孩子成長的終身加油站。

鼓勵和認可孩子,支援和尊重孩子。

愛德華·德西說:想要刺激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要讓孩子覺得我能行。

當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要努力,想要做的更好時,才能在努力的路上,堅韌地走下去。

當堅持成為一種習慣,他們就擁有了通向成功的鎧甲。

非常喜歡一段話:

“每一個優秀的人,都不是與生俱來帶著光環的。雕塑自己的過程,必定伴著疼痛與痛苦,可那一錘一鑿的痛苦,必能讓你收穫更好的自己。”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想讓孩子擁有更好的自己,就要讓他受得住疼痛,懂得堅持。

與所有如我一樣的父母共勉。

作者:粟言,秉承匠人精神,打磨走心文字;以我點點粟言,予你一束微光。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42 字。

轉載請註明: 5歲才會叫爸爸,10歲還摔跤的腦癱兒考研成功:你的堅持終將綻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