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頂烈日 戰洪流 江上有群清漂人

由 頻長志 釋出於 綜合

重慶巴南魚洞長江水面,垃圾順流而下漂浮聚集。

工人正在操作機械抓手打撈垃圾。

閱讀提示

7月下旬以來,重慶連降暴雨,洪水陡漲,各類水上垃圾順流直下。為確保長江、嘉陵江、涪江等主幹流“江清岸潔”,數百位水上環衛工人鬥烈日、戰洪流、勤清運,清除水上垃圾上萬噸。而隨著科技進步,全自動化的清漂船正逐步成為長江主航道上的“清漂主力軍”。

8月3日11時許,清漂工溫朝兵站在長江郭家沱水域清漂船船頭,用5米多長的抓鉤清掏著江面漂浮的垃圾。此時,船面甲板的溫度已超過50℃。

7月下旬以來,重慶連降暴雨,洪水陡漲,各類水上垃圾順流直下。為確保長江、嘉陵江、涪江等主幹流“江清岸潔”,數百位水上環衛工人鬥烈日、戰洪流、勤清運,清除水上垃圾上萬噸。《工人日報》記者深入洪澇第一線,記錄下他們的故事。

最熱時甲板溫度超80℃

7月29日下午,雨後的陽光白得耀眼,太陽像針扎著皮肉,記者來到了重慶巴南區魚洞龍州灣長江岸邊。江面浩闊、洪水上漲,一堆堆垃圾順流而下,向岸邊聚集,形成一大片可以站人的“水上浮坪”。“這是一個很大的‘回水沱’,江水都要在這裡迴流,也是重慶主城水上垃圾最大的‘聚集區’。”重慶環衛集團水域公司工作人員狄宏偉介紹說。

烈日下,重慶環衛集團的兩艘水域環境清漂船正嚴陣以待。船頭設有攔渣板,可將江面的垃圾推送至船頭的傳送帶,再運送至儲存倉。不過,光靠攔渣板攔截垃圾顯然不夠,為防止垃圾卡在攔渣板和船頭之間的縫隙,清漂工人需要站在船頭,用抓鉤將江面的垃圾勾起,將其往攔渣板方向推送。

船長周德雲,曾是長航一位老船長。他告訴記者,他們負責嘉陵江、長江兩條江、從珞璜至硌磧一帶長127公里河道的水上垃圾清漂。汛期時這一帶的水上漂浮垃圾每天約產生七八十噸。公司要求必須做到日產日清,不讓垃圾流到中下游,以確保長江上游水域潔淨、生態良好。

周船長對記者坦言:“幹了一上午,都累得不行了,等會又要上。”

而40多歲的溫朝兵當清漂工已近20年。他說,最熱是下午3點左右,船面甲板的溫度會超過80℃。“腳踏在船上像在熱鍋裡。”

汛期打撈水上垃圾上萬噸

“汛期打撈,往往是頂著40℃的高溫,一干就是10來個小時,最多時一天清漂、運渣9車,近100噸。3個月汛期要打撈水上垃圾七八千噸,今年打撈上萬噸。”周船長告訴記者,在主城港口,每天還有船舶汙染物收集船,到停泊的幾十艘船上收集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

下午3點半,周德雲吼了一聲:“好了,作業了!”

少頃,七八個環衛工各就各位,旁邊的水域環境16號清漂船“突突”地發動了,船體開始移動,慢慢靠近岸邊,吊臂旋轉、抓鬥下沉,伸出一隻“巨手”,輕鬆抓起垃圾,又穩穩丟進艙內。不多久,就裝了滿滿一艙,向裝車岸邊駛去,那裡有一輛運渣車等著裝運。

這一過程中,幾位環衛工穿著桔紅色工裝、外掛一件厚厚的泡沫救身背心,或操作機器,或在旁協助,或分選大件垃圾,強光照射、高溫灸烤下,他們頓時全身溼透。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今年汛期,魚洞片區調集3艘清漂船、租用11只小船,大小船隻、國有民營一起上,每天巡迴對魚洞、啞巴洞、廖加凼等十餘個主城重點區域的垃圾進行收集、捕撈、裝車、運輸。

周船長告訴記者,最近半個多月40多位員工全都上船堅守崗位,24小時全天候值守,並分10餘批次夜間輪班,主要是觀察水位漲落、流向、收放纜繩,調整船體與躉船上下、遠近的距離,確保船體平衡與安全,一旦水流太大,還要把船挪到安全水位停泊。同時,動用機械抓手抓撈水中垃圾,裝船、下載、上車,然後運渣車將水上垃圾運至幾十公里開外的垃圾焚燒廠焚燒。

從人工到機械化作業的科技清漂路

劉古軍出生在三峽庫區的萬州,從小枕著汽笛濤聲入眠、聽著川江號子長大,家中世代捕魚為生。2003年,他到當地環保局毛遂自薦,帶領十幾條船、幾十個人組成了萬州長江清漂隊。

最初組建的清漂隊由簡陋的小漁船組成,清漂工作比捕魚辛苦,尤其是三伏天,隊員們除了高強度的體力活,還要忍受炎熱的酷暑。“夏天那是真熱啊,甲板上溫度能上80℃,在上面兩分鐘就能煎熟一個雞蛋,隊員們個個皮膚曬得黝黑。”劉古軍說,從2009年開始,他們逐步引進機械化清漂船,目前已經可以全方位自動化地打撈了。

記者看到,三艘青藍色的全自動清漂船並排停靠在碼頭,配有自動清漂網兜、機械履帶以及液壓驅動的高效能發動機,這樣全自動化的清漂船動力強、清理範圍廣,已逐步成為長江主航道上的“清漂主力軍”。

談及科學清漂,重慶環衛集團鼎瑞環衛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彥博頗有心得。其公司負責的長江支流銅梁區小安溪、淮遠河等水域,由於大型機械化船舶無法投用,清漂效率較低。為此,6月份時公司幾經摸索,自制了一種翅膀式簡易清漂裝置,放在小型機動清漂船上,船舶在行進過程中將垃圾直接收集到清漂網裡。

與人工打撈的作業模式相比較,該裝置具有操作安全簡便、機械化自動打撈、工作效率高(約提高50%)、人工佔用數量少的優點。而像這樣的發明專利,李彥博個人已有4項。

“現在不只是科技在進步,社會各界也開始重視長江生態,沿岸違建的化工廠、電池廠關閉了,非法營運的餐飲船沒有了,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上來了,有了行動,青山綠水就回來了。”站在萬州長江大橋下的清漂碼頭,看著一江碧水和兩岸翠綠,劉古軍泛著笑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