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哥:中國青少年體育孵化走新路徑 用別人的田耕自己的地

  身高2米03的中學生吳勇豪在北京首都機場踏上了飛往美國的航班,一起用說笑刻意把鄉愁"打包"的還有另外8名挺拔的少年,他們是首鋼籃球"雛鷹計劃"最終選拔赴美學習訓練的首批成員。

  吳勇豪今年15歲,在這個歲數為籃球完成一次"遷徙",被生活巧合地捏成了吳家男人的"宿命"。從爺爺吳玉峰到父親吳志堅,他們15歲時也曾踏上唐山開往武漢和北京的火車,一個成了上世紀50年代武漢軍區男籃主力前鋒,一個則為80年代末的首鋼貢獻了青春。

  " 現在只要50分鐘。"想起32年前,自己從唐山坐火車到北京用了4個多小時,吳志堅一邊感嘆時代更迭速度,一邊追憶起當年自己在火車上抖落出來的迷茫、質疑及夢想反駁他的力量,談到也許正在飛機舷窗邊皺眉的兒子,"他的心情應該和我當年一樣。"

新聞哥:中國青少年體育孵化走新路徑 用別人的田耕自己的地

  用教育讓他們成為更好的球員

  " 我父親那會兒打球為了參軍、解決吃住,為家裡減輕些負擔;到我這兒是為找工作、領工資,當然也有夢想,到首鋼打球就像做夢一樣。"吳志堅對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表示,到了兒子這代人,最發達的籃球世界已經開啟大門,等待中國籃球少年的除了美國先進的籃球理念,更是從初中到大學與國內截然不同的教育系統,"真正的體教結合。"

  雛鷹計劃的專案負責人閔鹿蕾作為首批"雛鷹"的領隊,親自帶隊赴美,他在10月11日的出征儀式上介紹,9名孩子將在美國籃球學院接受為期9個月的語言預科學習,並同步進行籃球技能培訓和交流比賽,體驗一邊學習一邊打球的生活;此後,首鋼及美國籃球學院會幫助學員申請進入不同的美國高中,在美國4年高中學習的同時參與校隊訓練,參加美國高中籃球聯賽;高中畢業後,會協助學員申請進入美國大學,有機會參加NCAA的比賽,最後步入職業籃球領域, "這是首鋼籃球俱樂部主辦的培養後備人才的長期專案,目的是為中國籃球人才培養探索出一種新的模式。"

  9名學員經歷了3個月選拔,從全國57名參加訓練營的孩子中脫穎而出,首鋼俱樂部負擔他們在美的一切費用,俱樂部擁有孩子回國後的優先簽約權,閔鹿蕾介紹,"孩子集中在13歲左右,經過預科培訓後,可以很快融入到美國高中的年齡。"

  在美國籃球學院院長布魯斯看來,正在美國嶄露頭角的中國籃球未來之星張鎮麟,恰似雛鷹計劃的"先行者"。5年前,首鋼體育公司總裁秦曉雯引薦朋友的孩子張鎮麟來到美國,"他首次進入美國籃球學院時,跟現在的學員一樣,雖然英語不是很好,但作為籃球運動員潛力極大。"經過在美國籃球學院一年的學習,張鎮麟成為一名籃球技能頂尖的學員,並且英文水平大幅提升,"張鎮麟代表的高中隊曾獲得美國高中籃球聯賽的冠軍,包括UCLA等美國頂尖的大學希望為他提供獎學金,邀請他加入。"身體發育、籃球技術、對文化的追求等全方位變化,發生在當初那個怯怯的小男孩身上,"進步太快,讓我難以想象",驚訝之餘,秦曉雯看到了"複製"的可能性。

  " 在我國,少體校或專業隊缺少最大的因素就是教育,缺乏教育會限制運動員成長及專案普及。'雛鷹計劃'就在爭取把這個短板補上,讓學員直接在相對成熟和發達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職業體育的培訓,讓他們經過職業聯盟打造後,回國為首鋼,為北京,為中國效力。"秦曉雯強調,教育不是計劃最後的根本點,"體教結合重點是打造職業球員,用教育幫助他們成為更全面發展的球員。"這一觀點得到吳志堅的認同,他表示,越來越多希望孩子從事職業籃球的家長也不願讓孩子放棄文化課,如果沒有"雛鷹計劃",仍會讓吳勇豪繼續讀書"爭取保送北大、清華,不放棄打球"。

  籃球少年對教育的需求,極速壓縮著體校和專業隊的招生空間,令國內的學校進一步探索體教結合的方式,但打造高水平職業球員的訴求,在難以擺脫應試槓桿、各級聯賽尚未成熟、學校訓練經費及設施等不完備的前提下,也讓學校壓力沉重。"以前也有個別學生會在小學、初中階段就去美國上學、打球,但並沒有這樣大批次的。"清華附中男籃教練張濤表示,"雛鷹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尤其在國內校園和專業隊、俱樂部的人才拉鋸中,這種新模式的出現會打破格局,但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趨勢,張濤仍持觀望態度,"美國籃球的競爭壓力非常大,以前去美國上學打球的很多人都回來了,因為難以適應,生活也不夠自律。計劃的成效至少還需觀察5年。"

  語言、文化、缺乏獨立性,這些問題確實也曾擺在張鎮麟眼前。還沒出發,"我會不會太瘦?會不會被排擠?……"14歲的清華附中學生郭禹超丟擲很多問號,想到和家"相隔那麼大一片海",身高1米96的小夥子直言"傷感",每當此時,他就回想與美國學生進行籃球交流後的感受,"他們的籃球很快樂、很團隊、很集體,我為什麼不試試呢?這終究是一件好事。"

  用別人的田耕自己的地

  " 在美國能有4次假期,但要打比賽,他一年也就回來10天。"早適應兒子出去打比賽10多天不在家的吳志堅言語酸澀,他馬上換了籃球人的口吻表示,"我那時候一年也就一兩次比賽,他在清華附中一年能打五六個賽事,到了美國,那就更多了,怎麼也得有二三十項比賽。比賽對球員成長最為關鍵,學到的一切都要透過比賽去檢驗、提高。"

  在9月底釋出的首鋼冰球國家隊俱樂部"雛鷹計劃"中,首鋼集團董事長靳偉就表示,計劃每年在全國範圍內選拔13歲左右男女各20名優秀的冰球苗子赴美,接受國家冰球聯盟NHL和頂尖青訓教練團隊的冰球培訓,此後,透過一年的預科學習,學員進入美國高中代表校隊參加美國青年冰球聯賽,"每賽季確保40多場比賽",明確的數字讓他相信,"冰球雛鷹計劃將為中國提供一大批優秀的職業冰球運動員。"

  與籃球的"雛鷹計劃"一樣,冰球專案也需要讓學員全面融入北美選手成長的賽事體系。但與在國內職業化程度較高的籃球不同,冰球人才更加匱乏,且在國內甚至沒有職業聯賽,在2022年冬奧會對冰球人才的急迫需求下,首鋼在冰球專案上還多了一項佈局--釋出"雛鷹計劃"當天,靳偉還宣佈了中國冰球協會、北京市體育局、北京首鋼體育文化有限公司三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北京首鋼冰球國家隊俱樂部,讓中國的冰球球員進入世界頂級的聯賽磨練,與世界頂級的冰球高手過招,迅速成長和提高,"繼首鋼金鷹女壘之後再度上演'與狼共舞'"。

  今年4月,為重振壘球,中國壘球協會與首鋼體育提出"與狼共舞"計劃,合作共建北京首鋼金鷹隊,成功加盟美國職業壘球聯賽(NPF),順利成為美國職業壘球聯盟歷史上第一支海外球隊。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球中心副主任楊旭表示,在棒壘球重返奧運的利好訊息下,中國女壘本是一個青黃不接的窘境,"這次直接把女壘從低谷帶到職業體育前沿。"

  " 其實,'與狼共舞'這個概念在體育界和全世界已經存在很多年了,就是說你要自己的球員短期提高成績,就一定要送到最好的地方,跟最好的球員去比,去競爭、去訓練、去比賽。"可在秦曉雯看來,頗具中國特色的"國家隊俱樂部"讓金鷹女壘"共舞"的方式有些特殊,是以國家隊為班底組建成俱樂部,且把奧運會當作目標,"針對沒有聯賽的小眾化專案,我們的作用就是把職業化的內容帶到隊伍裡,包括工資發放、隊員怎麼面對媒體等細節,都需要有別於國家隊的傳統管理方式,讓她們到美國比賽除了提升技術,還希望隊員能感受真正的職業氛圍,瞭解職業賽事。"於冰球而言,也是相似的道理。

  秦曉雯把"與狼共舞"看作中國體育改革的一個訊號,將企業、俱樂部、國家隊等多方資源整合"走出去"的同時,也打開了人才庫,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專案的可能性,也讓企業找到了在國內搭建青少年培訓市場的潛力,此外,"就當地教育、語言、文化和對專案的理解,'雛鷹計劃'受益者也能無縫銜接。"在她看來,"與狼共舞"是短期目標,要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大突破,但一個專案可持續的發展還得靠自己造血,"雛鷹計劃"打造的就是這個層次,二者背後共同的邏輯簡單說:"就是用別人的田播自己的種、耕自己的地。"

  " 假如這些孩子現在13歲到美國去,離2022年還有5年,能不能趕上北京冬奧會?"被問及的國家女子冰球隊的前主教練姚乃峰表示,培養一批成熟的冰球運動員至少需要10年的打磨,"這些孩子想達到國家隊水平不太可能。"對此,秦曉雯也表示,"為冬奧會去做'雛鷹計劃'沒有意義,十三四歲的小孩,五六年回來可能剛開始進入職業聯賽,2022只是一個重點,但絕不是終點。如果能拋開急功近利的官本位思想,持續對符合體育規律的事情進行投入,人才庫總會多起來,那時候,連煩惱也是幸福的煩惱。"

  本報北京10月15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10月16日 08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76 字。

轉載請註明: 新聞哥:中國青少年體育孵化走新路徑 用別人的田耕自己的地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