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訊息說主要供機槍使用的國產新一代7.62毫米全威力槍彈已經研製成功。這是時隔20年之後,7.62毫米通用機槍再次迴歸國產輕武器譜系。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在戰場上步兵使用的各類槍械中,步槍並不是真正的核心火力,機槍才是。對中遠距離上的目標,發射出暴風驟雨般持續、密集的壓制火力;只有機槍才能做到,而步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掩護機槍火力點安全的輔助武器。
從一百多年前開始,可以說整個近現代步兵戰術的核心對抗環節,都是圍繞著如何讓己方的機槍組儘可能的發揮火力優勢、如何打掉對方機槍組而展開。這個趨勢直到20世紀60-70年代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
以M203為代表的槍掛榴彈發射器開始普及到步兵班之後,步兵在300米之內的戰鬥方式;往往會變成用機槍火力去壓制、驅趕敵人,然後用榴彈發射器對躲藏在掩體後方的目標進行點名殺傷。即使在這樣的作戰方式中,機槍依然是不可動搖的核心火力。
在多數遊戲、影視劇中,機槍和自動步槍的特性區別表現的並不明顯。但針對中口徑通用機槍以上級別的機槍來說,它們在火力的持續性、密集性上,是自動步槍所無法相比的。而這些特性的強化、在戰鬥中的完全發揮,需要更為沉重、複雜的機械結構,還有更多的使用人員進行配合才能實現。
一、機槍和自動步槍最大的區別都在哪?
在傳統的機槍上,影響最大的三點分別來自於:如何供彈、如何散熱、如何保持良好的射擊精度。
1、真正作為步兵火力支柱的機槍,需要具備彈鏈供彈能力
主流通用機槍都具備彈鏈供彈能力,單條彈鏈的裝彈量可以輕易達到50-100發;而且可以透過不斷續接下一條彈鏈的方式,實現不間斷的供彈。這是封閉式結構、且帶機械蓄能設計的彈匣和彈鼓,沒有辦法做到的。
但彈鏈供彈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彈匣和彈鼓自帶了彈簧蓄能,是託彈簧頂著子彈往槍膛中走;而彈鏈供彈的機槍,就只能靠槍機強行拉動彈鏈往槍身機匣中運動。因此彈鏈在惡劣環境下的供彈可靠性要更差,彈鏈機槍也普遍不做過泥砂水的要求——極大機率過不了。
因此在一些國家,比如俄、中的班用機槍,為了強調和其它步兵班武器具備同樣的環境適應能力,放棄了彈鏈供彈。它們的設計定位,更接近於配備加長、加重槍管,配備大容量彈匣或者彈鼓的長槍管重型自動步槍;在火力持續性上,和真正的彈鏈機槍——特別是配備副射手的彈鏈機槍差距很大。
2、機槍在耐熱、散熱上付出的代價,遠比自動步槍要高
在使用固體火藥作為推進劑的現代槍械中,大約有一半的能量會隨著高溫高壓的燃氣直接散失掉,剩下的能量裡,一半轉化成子彈的動能,一半消耗在子彈與槍管的劇烈摩擦中。因此在連續射擊之後,槍械的槍管、氣吹管/導氣活塞,會由於子彈摩擦和燃氣沖刷而出現劇烈的升溫。
升溫帶來的膨脹變形、機械效能變化;會使得子彈出膛的初速、射擊精度急劇下降,直至距離稍遠就根本打不中人。而且口徑越大的機槍,連續射擊後的溫度上升就越是劇烈。不管怎麼加大槍管的壁厚,讓槍管能吸收更多的熱量,也只能在很有限的範圍內緩解這一問題。
為了解決散熱問題,早期的機槍還在槍管外安裝了水冷裝置、或者大量的散熱鰭片;現代機槍為了減重,則常常採用槍管可以快速拆卸的設計,讓兩根槍管交替使用。此外通常具備一些額外措施,比如槍械不工作的時候,槍機會停留在最後方;保證槍膛露在外面,形成通暢的散熱環境。
3、腳架是機槍射擊精度的核心支撐
即使是小口徑自動步槍,在全自動連發的狀態下,要單純依靠人的肌肉力量去完全控制住猛烈後坐和上跳的槍口都是不現實的。這就是為什麼近30年以來,西方的特種部隊和特警等精銳單位,即使是在室內近戰,都更強調在單髮狀態下、快扣快放扳機的速射技術,來取代全自動射擊。
而對於中、大口徑的機槍來說,確保連發時依然足夠穩定的核心,就在於腳架。比如對於中口徑的通用機槍,配用輕便的兩腳架,它就是方便跟隨一線步兵運動、架設反應快、而且可以靈活架設在各種地形上的輕機槍。
但是這個時候它的有效射程就要短很多:雖然子彈的射程和威力效能都沒有變,但是它的後坐和槍口上跳都比較大;中遠距離上的散佈面積就要大得多,命中機率迅速下降。
而反之,採用三腳架,它就是重機槍——三腳架的重量更大,而且具備鎖定和調節機構,可以讓絕大部分後坐力、槍口上跳,透過腳架直接傳導到地面,而不是由人體來承受;射擊穩定性的巨大提升,對機槍的中遠距離散佈,可以形成質的改善。
一挺機槍需要2-4個人,才能完整發揮出作戰效能
在機槍的使用中,不間斷火力和不間斷供彈,實際上無法只靠一個人實現;要由射手負責瞄準和射擊,副射手輔助供彈。因此一挺機槍要完全的發揮火力,至少有兩個以上計程車兵進行使用——副射手除了輔助供彈,還要承擔起觀察、識別戰場,向射手指示目標的任務;並攜帶部分彈藥和備用的更換槍管。
很多遊戲和影視劇中最為失實的一點就是,幾百發、甚至上千發的彈藥,彷彿完全沒有重量和體積一樣。實際上一發7.62毫米大威力機槍彈,全重在22-26克甚至更重;一發12.7毫米大口徑機槍彈,全重在116-140克甚至更重。
800發北約制式的7.62毫米機槍彈,帶彈鏈的重量就能達到34.4公斤;204發俄/中式的12.7毫米機槍彈,帶彈鏈盒重量就可以超過36公斤。而彈藥數量帶夠了以後,機槍必然還需要配套的備用槍管;7.62毫米機槍尚好,12.7毫米機槍單是一根槍管就起碼十幾公斤。
一名士兵能夠攜帶的重量是有限度的,因此機槍的槍身、腳架、備用槍管、彈藥,必須由幾個人分攤開;否則好幾十公斤的重量壓在身上,一個士兵能在戰場上運動幾百米?
二、機槍的真實作戰能力都是什麼水平?
1、機槍的理論有效射程指標,數字中水分極大
在公開的資料中,小口徑機槍的有效射程指標可以達到1000米,7.62毫米機槍的壓制射程能達到1800米。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些對於看起來指標驚人的數字,實際上是基於非常簡化的結論——它隱含的前提,是把只有鋼盔這樣簡易的防護裝備、而且缺乏掩蔽物遮擋的人體作為目標,來衡量機槍的命中機率和殺傷能力。
這種數字遊戲,同時也是小口徑槍彈經常用幾百米外打穿多大厚度的薄鋼板,來宣揚自己的遠端侵徹、破壞能力優於中口徑大威力槍彈的奧妙所在。現在所有的軍用小口徑步槍彈,無一例外都採用了外形尖銳、而且淬火硬化的硬質鋼芯。
比如5.8毫米機槍彈、通用彈,放在6、70年代之前就是標準的穿甲彈設計;而它用來對比的53式機槍彈,採用的還是廉價得多的鈍頭軟質鋼芯。但在真正的戰場上,敵人用來掩蔽自己的各類障礙物,薄鋼板一類的材質其實非常少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依賴大厚度的土、木、磚、砂石等材料。
而面對這樣的材質,小口徑槍彈更低的動能,經不起更大厚度的消耗。尤其是此類彈藥”低動能、高殺傷“的核心設計要素——快速翻滾、破碎,快速釋放能量,產生大量碎片切割人體組織;必然導致它在侵徹過程中,有限的能量被迅速分散,大大降低侵徹厚度。
無數的實戰經驗證明,面對這類常見的障礙物,只有更大的口徑、更大的彈頭重量和動能,才是真正可靠的效能基礎。這也是為什麼在90年代之後,中口徑機槍不僅沒有像冷戰時代所預言的那樣走向消亡;反而在各地不斷的戰火中,大量頂替小口徑機槍、被一線步兵當作班組火力,用於200米內交戰的原因所在。
2、步兵能帶著走的機槍,最高到8.6毫米為止
傳統機槍中,射程和威力最小的就是M249這樣的小口徑機槍,與M16通用5.56x45毫米子彈;或者RPK這樣的中間威力口徑機槍,與AK47通用7.62x39毫米子彈。這種機槍的優勢是重量最輕、反應最靈活,而且和自動步槍的彈藥、供彈具通用性最好。
但是由於子彈的口徑限制,以及只有輕型兩腳架提供射擊時的簡易支撐;因此這個級別的機槍,真正能形成有較強威脅能力的火力壓制射程並不太遠——針對有簡易防護的人體目標,在連發的子彈散佈足夠密集,且彈頭依舊有足夠殺傷破壞能力的前提下,普遍在300-400米左右。
中間一級的中口徑通用機槍,依靠更大口徑的7.62x51或者7.62x54R全威力槍彈,槍口動能翻倍提升到35XX-38XX焦耳;在配合重型三腳架、作為重機槍使用的情況下,最大的火力壓制射程可以接近700-800米。
相應的,中口徑通機的重量也明顯提高了。槍身本身的空重要達到7.x-12.x公斤,三腳架的重量也有數公斤之多。但總的來說,它們中的合格產品,使用兩腳架作為輕型機槍使用依舊是可行的,特別是在要求較遠射程、或是中近距離下需要更強侵徹破壞能力的作戰場合下,比小口徑機槍更好用。
目前美國和瑞士的新型8.6毫米機槍,透過更大口徑的新型彈藥,可以實現1000米距離上擊穿III級防彈衣的能力,而空槍重在9.x-10.x公斤。這是目前極少數真正能在1000米外,依然擁有很強摧毀、壓制能力,但又能作為輕機槍使用的型號。
3、12.7毫米機槍要真正能用,只能靠車載或者固定在陣地上
而到了大口徑級別的12.7毫米機槍,它們使用12.7x99或者12.7x108毫米彈藥,槍口動能高達17xxx-18xxx焦耳。即使是在超過1200-1400米的距離上,它的彈頭依然具備非常很強的侵徹、破壞能力;此時制約它實際壓制射程的主要因素,完全在於槍械的瞄準和射擊精度——尤其是連發狀態下的散佈大小。
但這個威力級別的機槍,三腳架狀態下的全重需要超過40公斤以上,才能較好的保證射擊精度、射速、壽命等關鍵指標的兼顧,已經完全不適宜步兵攜行使用了。這方面中國和美國都有非常具備代表性的型號:
中國的89式機槍,全重26.5公斤,射速450-600發/分。但壽命很短,而且精度非常糟糕——按照公開出版的解放軍射擊教材中的資料,該槍400米距離上的散佈圓直徑高達5.3米。而且在步兵攜行的狀態下,一個機槍組需要4個人,僅能攜帶204發彈藥。
美國目前最新的大口徑機槍試驗型號XM806,在材料和工藝上不惜代價,設計和製造上各種最先進的措施用盡;全重降低到28公斤、保住射擊精度和壽命的結果,就是射速低到只有265發/分。而傳統上認為槍械火力要實現良好的壓制效果,理論射速不應低於600發/分。
結語
在可見的未來內,機槍依舊會是步兵不可取代的核心火力。隨著機槍設計的不斷改進翻新,在瞄準具等附件安裝問題,已經被很多新的主力型號良好解決的情況下;困擾機槍發展的最大問題,在於傳統的彈藥口徑形成的效能桎梏。
未來機槍的最大效能突破,肯定源自於各種全新的彈藥口徑——比如塑膠殼體的埋頭彈等等。近些年美國和瑞士研發的8.6毫米機槍專案,很有可能是傳統結構彈藥階段的機槍發展歷史中,最後一次顯著的基本效能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