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議徵信:亟待立法規範 可分類推動信用資訊共享

當前,社會大眾對資訊採集日漸關注,從兩會熱議的話題來看,關於數字經濟下的徵信體系基礎建設、如何強化徵信監管及立法規範、以及信用評級如何與國際接軌等問題頗受關注。2020年兩會期間,多位人大代表針對徵信話題展開了討論,有人大代表建議應透過立法補充、完善徵信活動,改進對個人信用資訊的處理,使信用資訊採集、篩選、稽核、記錄和刪抹、修改以及利用徵信實施懲戒都有法可依。

現狀:網際網路徵信機構基本處於監管真空

隨著徵信市場的不斷髮展、網際網路徵信行業迅速壯大、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現行徵信法律制度與徵信管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要求存在差距。

5月25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多位央行系統的人大代表針對徵信話題提出了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南昌中支行長張智富提出一份關於規範信用資訊共享開放,促進徵信市場健康發展的建議,他呼籲加快信用資訊立法程序、分級分類推動信用資訊共享開放、強化監管和資訊主體權益保護。

張智富指出,近年來,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推進,我國信用資訊共享開放力度加大,各類資訊供給不斷增加,但是信用資訊共享開放概念理解存在誤區、管理標準不統一、相關安全法律保障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逐漸暴露。在他看來,這一系列問題限制了資訊共享開放,影響了徵信市場運作效率,也不利於徵信機構的培育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同樣稱,現階段,我國徵信方面專門立法層級不高,信用立法的不完善制約了我國徵信業高質量發展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主要體現在:對公共信用資訊市場化應用及應用過度的規範不夠,對徵信新業態的把握不夠,對統籌配置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信用資源的適應性不夠,對侵犯資訊主體合法權益事件的震懾力度不夠。

全國人大代表、央行石家莊中心支行行長陳建華則從網際網路徵信模式的角度提出問題。他指出,當前,網際網路徵信模式正改變著我國徵信行業市場格局,但作為一種新型業態,網際網路徵信與傳統徵信執行模式差異較大,在資訊採集方式、範圍、來源、應用等方面存在特殊性。當前我國法律法規卻很少涉及網際網路徵信,個人資訊保護法尚未出臺,現行徵信法律制度尚未涉及,網際網路徵信機構基本處於監管真空,資訊洩漏和網路侵權事件頻發,資訊保安和資訊主體權益日益受到嚴重威脅,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國徵信立法滯後的問題,不能滿足監管的需要。

建議:徵信應用亟待強化監管和立法規範

“徵信管理不嚴與信用資訊應用立法層次不高有關。”針對一系列問題,白鶴祥指出,應透過立法補充、完善徵信活動,改進對個人信用資訊的處理,使信用資訊採集、篩選、稽核、記錄和刪抹、修改以及利用徵信實施懲戒都有法可依,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張智富同樣建議,應加快信用資訊立法程序、分級分類推動信用資訊共享開放、強化監管和資訊主體權益保護。

一是推動徵信機構獲取資訊的多元化和低成本,從而形成專業細分的徵信體系,扶持有實力的徵信機構做大做強。指導徵信機構整合利用各類信用資訊,充分挖掘資訊潛在價值,為社會提供多元化的資訊產品和服務。

二是不斷加強徵信監管,全面監管市場上涉及信用資訊的採集、加工、使用和服務的機構,督促其切實履行資訊保密和保護義務,規範共享信用資訊,防止信用資訊洩露和濫用。

陳建華則進一步稱,首先應加強對新型徵信業務的合規管理,加大對徵信資訊保安管理和資訊主體權益保護力度,透過法律層面進一步明確徵信資訊採集、處理和提供等環節的合規管理要求;同時,也要促進信用資訊共享,鼓勵資訊合法合規流動,以國家強制力的方式推動政府資訊、企業資訊的公開和應用,規範信用資訊採集、處理與使用;此外,還應強化部門協調監管,探索建立聯動監控機制。探索建立大量資料公司或平臺收集、使用、交易資料的聯動監控機制,督促徵信機構依法合規經營。

“當前,徵信行業整體的專業化和市場化水平比較低,和旺盛的市場需求之間存在差距,與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不相稱。這與國內徵信領域起步晚和市場環境不夠完善有關。”中國併購公會信用管理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新海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要改善這一系列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發,關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提高專業性;需要更多的市場機制,提高徵信行業的市場化水平;還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和對外合作,以及行業整合。

另一不願具名的徵信行業資深人士則指出,一方面建議完善相關立法,對企業如何合法使用資料做出規範。同時,還應對資料本身進行分級分類,可根據不同機構、不同人群、不同用途類別進行不同程度的開放共享。此外,對於政府資料開放共享,監管方也應形成合力,統一機制管理規範。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四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55 字。

轉載請註明: 兩會熱議徵信:亟待立法規範 可分類推動信用資訊共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