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是現今世界上僅有的獨佔整塊大陸的國家。從1788年英國在澳大利亞東海岸建立第一塊殖民地新南威爾士開始,經百餘年演變,英國逐漸在澳大利亞建立了六塊殖民地。後來為打破殖民地間的界線以實現自由貿易,新南威爾士、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等殖民地在1901年1月組成了一個政治實體,稱作澳大利亞聯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澳大利亞追隨英國加入協約國陣營。為此澳方徵募遠征軍赴歐洲、近東參戰,並將其戰艦和海軍官兵交由英國呼叫。在戰火硝煙中,澳軍頑強的戰鬥精神和嚴明的紀律素質得到了協約國高層們的讚賞,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澳大利亞的國家聲譽和加速了澳大利亞民族認同感的形成。整個戰爭期間,澳方總共派出了三十多萬部隊到海外作戰,其中陣亡者將近六萬人,傷亡比例逼近65%,而當時澳大利亞全國的總人口尚不足五百萬。雖然損失慘重,但澳大利亞畢竟與英法一起成為了戰勝國,並在戰後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一戰後,作為戰勝國的澳大利亞以“委任統治”形式參與瓜分了以前的德屬天平洋領地。根據國際聯盟盟約的規定,委任統治地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奧斯曼帝國原有的阿拉伯領土,其發展雖然已達到了被承認為獨立國家的程度,但還需委任統治國給予行政方面的指導和幫助;第二類是德國的中部非洲殖民地,如喀麥隆、坦噶尼喀等,由委任國負責當地行政之責;而澳大利亞獲得的德屬新幾內亞等地則為第三類,即委任統治國可將之視為本國領土的一部分,根據本國法律進行管理。如果算上1906年英國轉交的英屬新幾內亞,一戰後的澳大利亞已將地盤拓展到了整個伊裡安島東半部以及俾斯麥群島、布干維爾島和諾魯島等地(諾魯島的磷酸鹽礦開採權屬於英國)。1931年12月11日,英國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了1926年帝國會議決議,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紐西蘭等自治領獲得了內政外交自主權。從此之後澳大利亞開始被視為一個真正的獨立主權國家。
二戰後澳大利亞繼續領有巴布亞新幾內和諾魯等地,然而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之下,一系列太平洋島國也掀起了獨立建國浪潮,其中諾魯在1968年,巴布亞紐幾內亞在1975年分別獲得獨立地位。亞太地區眾多小國的獨立反映了世界殖民體系的最後崩塌和民族獨立國家體系的最終建立。至此,澳大利亞的主要控制區域已回退到了澳大利亞聯邦誕生的時候。
但二戰後的澳大利亞也並不是一無所獲,其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接收了科科斯群島和聖誕島。科科斯群島和聖誕島原屬新加坡管轄,其中聖誕島135平方公里,華人佔比超過63%。二戰後的澳大利亞覬覦聖誕島上豐富的磷酸鹽礦,極力遊說英國在新加坡獲得獨立前將聖誕島轉售出去。而當時新加坡在其首席部長林有福的帶領下正在與英國進行著新加坡自治問題的談判,所以當澳大利亞與英國在1958年簽署聖誕島轉讓協議的時候,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是沒有辦法進行強硬幹預的。事後,為補償新加坡失去聖誕島磷酸鹽礦後的經濟損失,澳大利亞一次性支付給了新加坡兩千萬美元。現今,澳大利亞本土和其海外領地的陸地總面積為769.2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南極領地),位居世界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