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剛一見記者的面,金先生還是忍不住溼了眼眶。而談起那段往事,還是讓64歲的金先生記憶猶新。1981年前後,金先生是體育器材三廠的工人,有一次工廠急需一件車刀工具,帶著這個任務,金先生連忙前去採購。
在工具店內,金先生找到了車刀,可由於太著急了,金先生當時忘記了帶錢或者支票,本合計著白跑一趟,可是恰巧碰到了好朋友佟金蘭在這家店上班,得知金先生身上拿不出150塊錢,佟金蘭二話沒說,就讓金先生預先支走了所需要的車刀工具。
買到了所需要的車刀工具,金先生也算是和單位領導交了差,可是回頭再和領導說起貨款時,領導卻是一直沒給落實。當時,金先生也非常無奈,領導不拿錢,他決定要自己拿錢還給佟女士,他說他不能辜負好朋友的這份信任,不過,當年的歲月要想一下拿出150塊錢,卻不容易,於是金先生開始自己攢錢,幾年之後,當金先生好不容易湊足150塊錢想要還給佟女士時,佟女士卻再也找不到了。
金先生說,這些年來,他為了找到佟金蘭這位老朋友,該找的地方他是一個也沒落下,可還是沒有找到有關佟金蘭的任何資訊。36年,金先生也從當年風華正茂的小夥變成了現如今滿頭白髮的花甲老漢,其實,金先生的日子過的也並不寬裕,但是卻從沒忘記佟女士當年的義氣幫扶,他也始終堅持著一個信念,一定要將這150塊錢如數的還給佟女士。
誠實守信,這是咱們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人家借了你就必須得還,就像金先生自己說的,這絕對不是錢的事,而是關乎到你這個人是不是站得正行得端。
(影片來源:瀋陽新聞 實習編輯:祝聞豪)
大益陽客戶端記者 謝輝 實習生 尹海媚 通訊員 賀志凌
“從沒到過省城,沒想到還能戴上大紅花。”10月9日,幾番周折,在資陽區張家塞鄉的資江岸邊找到徐浩然時,他正熟練地捲起喇叭筒,慢條斯理地點上,悠閒地吐著菸圈。每當有人談論他救人的壯舉時,他總是咧著嘴,不時露出微黃的門牙。他說:“只是救個人而已,沒想到還給評上了‘湖南好人’。”
“湖南好人”徐浩然是一名擺渡人,他的故事從水邊開始。
62歲的徐浩然是張家塞鄉人,就住在該鄉防汛物資儲備點附近的堤坡上。年輕的時候,因家境貧寒,他一直在外流浪,靠給人看鴨子賺取生活費。後來因為眷戀家鄉,他安心在資江上做了擺渡人,一渡就是26年。來來往往,不斷運送著過河的人。每個人過河,他都只收一塊錢。他閒暇時就在河堤旁邊的六角板種上一些蔬菜,也能夠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雖然一直孤身一人,但他在自己的世界裡,過得很悠然。
徐浩然有一顆樸實的心。村裡人叫徐浩然幫忙,他都很熱心去幫忙。如果客人有行李,他會幫忙提上船,送下船。客人偶爾遞給他一支香菸,他會打趣為“改善生活”。平素他捨不得買盒裝煙,就卷喇叭筒抽。
村裡看他家境不好,10年前對他的老房子進行了危房改造,給他建了一座房子,但是他不喜歡住在那,他更喜歡水。他喜歡在資江裡捕魚、划船,他喜歡在河裡游泳。一個窩棚、兩艘小船便是他的全部世界。他每天駕著小船,守在河邊。風浪裡,偶有過江的客人,一聲招呼,一個揮手,他就搖著小船過去,讓客人安心地去看親戚,辦急事。村民說,坐他的船,船穩當,心踏實。
徐浩然是水裡生水裡長的人,對水有著很深的感情。但他知道,水並不總是溫順,有時候也會不近人情。
今年7月,資水滔滔,又到一年防汛季節。四里八鄉的幹部群眾都上了堤。夜裡燈火通明,白天一隊隊人馬巡堤。連日暴雨肆虐,資江水位不斷上漲,兇猛的洪水奔湧而至。7月7日,資陽區各單位派出的防汛隊員,日夜值守在資江邊上,查管湧,看堤段。看著這些忙碌的幹部群眾,徐浩然不時地幫他們運送些物資,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當日,他剛把一個客人擺渡到對岸,正等待客人過河。突然,自己棲身的對岸傳來了急促的呼救聲。循聲望去,只見一輛小汽車在河中飄著。河水湍急,汽車一下子就被衝出好遠。眼看離岸邊越來越遠。車門大開著,車窗上還“掛”著一個人。這人準備棄車而去,但湍急的河水又讓他有些猶豫。對岸的堤上,同村一名婦女正在叫救人,慌慌張張的,岸上的人一下子來了一大群。有兩個人急忙跳入水裡,但是在驚濤駭浪中,他們的水性顯然不足以和湍急的江水對抗,試了幾次,始終沒能成功,只好又游回岸邊。
時間緊急,車子越飄越遠,救援難度越來越大,攀住車門的人也漸漸體力不支,隨時可能被洪水沖走。徐浩然沒有猶豫,他的小船雖然陳舊,但是,他希望自己的水效能夠救起那個等待救援的人。他划著櫓,靠近水中漂流的車。
此刻,車窗上的那個人已經精疲力竭,眼看就抓不住車窗了。徐浩然快速靠近,第一次,他轉到車旁邊,試圖抓住求救者,但水太急,沒能抓住。徐浩然轉而划船,讓小船與求救者保持平行,慢慢靠過去,當小船緊貼著求救者時,徐浩然急忙喊他放開車窗,趕快扣住船舷。求救者成功地抓住了船舷,這條風雨中飄搖的舊船和船上的老者,讓求救者抓住了希望。徐浩然帶著他,穩穩地靠岸。救起來了!岸上的人們一擁而上,大家一起歡呼,朝眼前的這位老人豎起了大拇指。
被救起的人是資陽區的一名公務員,當時他驅車過來巡查責任堤段。但是,連日暴雨,大堤路面很滑,倒車時,車輪一溜,車子就掉進了河裡。他不會游泳,試著上岸,努力了幾次也沒有成功。幸虧徐浩然及時趕到,才終於脫險。後來,他還特意為徐浩然送來了錦旗,對他的義舉表示敬意。
幾十年在水邊生活,救起過多少生命,徐浩然並沒有太多留意。一簞食,一瓢飲,與水為生,不改其樂,這就是他的“擺渡人生”。
作者:謝輝 編輯:湯革新
(2017-10-10)
中國鄉趣網訊 雖然已是花甲之年,劉志明卻始終難以割捨心中的一個夢想。三年前,他徒步踏上丈量萬里長城的漫漫征程,三年後的今天,他徒步走完了萬里長城的主幹線,終於用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家住西寧市福祿巷南社群轄區居民劉志明老先生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人,今年62歲。少年時期的經歷和部隊的生活,使他鍛煉出了強健的體魄。退伍後,劉志明做起了電信傳輸工作,巡線是他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內容,走路對他來說根本不是問題。2012年,他退休後在家閒不住,想找點事幹,可是年近花甲之年,很難找到發揮餘熱的工作單位,漸漸地徒步萬里長城主線的念頭在他的腦海裡萌生了。因為在他看來,萬里長城是匯聚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劉志明心裡盤算,長城的主線有八千多公里路,以他的基本功三四個月就走完了。
但當他把這種想法告訴家人,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對:“你年紀都那麼大了,就在周邊長城走走就可以了,何必要走那麼遠?”家人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畢竟年齡擺在這裡,隻身一人徙步長城,還要走那麼遠的路。可是,劉志明決心已定,他要徒步完成萬里長城的夢想。
2014年9月20日,劉志明從西寧出發了,靠一張地圖,一架照相機開始了徒步長城的壯舉。
他一路從嘉峪關直至山海關,用整個身心記錄長城的震撼。劉志明說,在他徒步長城的時候,很多情況下手機沒有訊號,無法導航,他每走到一地就會在市裡或縣城裡購買一張當地的紙質地圖,然後用最原始的方式,循著地圖上斷斷續續的城牆符號,先找到長城附近的村落,再朝著地圖上的方向找到城牆,再沿著城牆一直往前走。
若城牆斷了,再找附近村落繼續走。從嘉峪關一路到山海關、虎山長城,大山、無人區、懸崖峭壁……他白天趕路,晚上紮營休息,每三天下山進行補給一次,再背上三天的乾糧,負重50多斤繼續上長城。
在徒步長城的時候,每到一地就會拿著本子找當地郵局或者村幹部簽名留念,以後看著這些簽名,就能想起這個地方發生的故事;遇見好看的景兒,或是長城最特別的景緻,劉老先生就用影像做記錄,徒步長城讓他快樂無比。
劉志明最終用三年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把長城的主幹線走完了,徒步長城考驗了劉老先生的體力和毅力,同時也開闊了眼界,愉悅身心。劉志明說,他要在身體狀況還允許的情況下,爭取把長城的分支線走走,今年八月下旬,劉志明老先生再次啟程。(作者:李永蘭李崇軒)
(2017-09-26)
在山西省新絳縣陽王鎮,有一位大器晚成的農民書法家——尹天峻。他歷經數十年磨礪,實現了從農民到專職書法家的華麗轉身。
尹天峻,筆名漢石,號賣炭翁,別署雕朽廬主人,1952年生。現為國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中國書畫研究院院士,山西省農民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運城市老年書畫家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成都益州書畫院院士,重慶印社藝術顧問,四川眉山市東坡區政協書畫院顧問,重慶三峽聯大書法進修學院客座教授,書法報簽約書畫家,山西河東峨眉書畫詩聯研究會副會長,山西稷益書畫院院長。
天峻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家庭薰陶熱衷於文學藝術,尤酷愛書法。數十年來,不論條件何等艱苦,生計何等艱難,他都樂此不疲。
四十歲之後,他集中精力,用功於書法,諸體皆能,尤精篆、隸。並由業餘愛好逐步過渡到專職創作。
臨池之餘且多有雜文、散文、文藝隨筆和書畫評論文字見諸於國內多家報刊,並愛好收藏與鑑賞。
久之,其書法也因其在文學藝術上的多種素養滋潤而書卷之氣時露毫端,變幻開合皆成文章。他曾自費創辦《書畫報》,郵遞給書畫界同仁。由於種種原因,遂停刊。
近年來,他的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畫展賽、獲獎入典多不及載。
多幅作品發表於《書法報》、《書法導報》、《中國書畫報》等專業報刊。1998年被15家權威機構聯合授予“當代書畫藝術名人”榮譽稱號。
《華興時報》曾以《健筆墨魂、翰逸神飛》為題,專版刊發了他的事蹟介紹和書法作品。
這是他珍藏的《華興時報》專版樣報。
1988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書畫市場也迎來了春天。尹天峻開始到各地書畫市場巡遊,探索書畫經濟的發展路子。同時,結交了一批同道中人,保持互通交流。他的作品逐漸被人們所認可。
人的精力畢竟有限。由於聯絡他索求墨寶的資訊不斷增多,上世紀末,他便將自家的幾畝良田承包給別人耕作,專職從事書法創作,並與北京、山東、四川、貴州、江蘇、甘肅等十餘個省市的書畫經營門店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前天,相約到其府上採訪時,見他正在給客戶創作《紫氣東來》的橫幅,為了讓客戶滿意,他不厭其煩,一氣書寫了五幅字型不同的作品。他說,客戶信任,咱就要盡全力體現出自己的水平。原創作品,禁止搬運,歡迎轉發,盜圖必究!
(2017-09-16)
千古流傳的古箏,音色清越、高潔、典雅,委婉動聽,色彩華麗,富有神韻。在開封油坊社群有一位古箏達人,她是一位花甲老人,不僅彈一手好曲子,還義務教附近的孩子學習古箏。老人高調彈奏、低調行善,古箏傳情,讓人感動不已。
輕撥琴絃,旋律翻飛,古韻悠長……記者走進老人家中時,只見老人正在彈奏《漁歌唱晚》,彈奏者怡然自得,屋內聽眾掌聲不斷。這位彈奏者就是油坊社群的“名人”王阿姨。古都濃厚的文化氛圍,讓王阿姨對琴棋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古典樂器尤感興趣的她,選擇了學習古箏。
後來,王阿姨曾在多所學校、琴行教授古箏,與古箏相伴了幾十年。退休後,她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2014年,60歲的王阿姨加入了御河演職人員隊伍,表演專案就是她的拿手絕活兒——彈奏古箏。“特別喜歡這種生活,自己開心,也給別人帶去了美的體驗。”對年過花甲的王阿姨來說,沒有什麼比這種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生活更令她滿足的了。
天有不測風雲。2014年,王阿姨在彈古箏時突發腦梗塞,導致左側偏癱,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後來,在志願者的幫助和悉心照顧下,王阿姨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雖然她的左手仍不太靈活,但是作為一名古箏老師,她離不開自己心愛的古箏,於是,她決定免費教轄區內的孩子學習古箏。
就這樣,她的住所成了古箏培訓教室。她還給自己的培訓班起了一個優美的名字——幽蘭苑古箏繪畫培訓班。自培訓班開辦以來,王阿姨義務教授多位居民學習古箏,她彈奏出的是優美的旋律,表達出的是濃濃的愛心。
王阿姨說,古箏不僅悅耳動聽、雅俗共賞,而且學彈容易,收效明顯,是一種非常容易被人們接受的優秀樂器。她所教授的大部分是零基礎的學員,但是經過學習進步很大。除了在家教授之外,王阿姨還經常帶著學生到御河進行古箏表演,參加社群舉辦的文藝活動等。她說:“從別人的幫助中我得到了溫暖,從幫助別人中我得到了快樂,有愛心就有快樂,只要大家願意學,我會一直教下去。”
(2017-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