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要說你忙, 只是你那顆浮躁的心現在已經不愛讀書了!

由 太史憶秋 釋出於 綜合

  我們畢業了,我們開始工作了,在這不知不覺中我們漸漸的和書本開始脫離了,有時候朋友圈炫耀自己剛買的一本書,僅僅那就是你把它拿到手的時候有新鮮感,之後的日子這本書就會在你書桌上吃土,你卻再也不肯看它一眼!

  每當身邊有人告你,你要多看書,你會很理所當然的說,我很忙,沒有時間的,最近總是特別忙!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你不是最近忙,你是一直都忙,但凡一有人對你說你要多看書,你就沒時間,你就很忙,可是殊不知是你的那顆心已經浮躁的無法再看進去一個文字,你在忙的刷朋友圈,忙的刷微博,忙的追劇,是啊,這些事都做了,你當然很忙,當然忙的沒有時間看書了!

  因為你覺得你要看的東西這些地方都有,隨便一個公眾號,隨便一個朋友分享的文章都能看到,可是你看了,僅限於你當下看,第二天或者再過一週問你,你都可以說是一問三不知,更甚至就不知道自己看過這篇文章,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人以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多了,自以為了不起了,殊不知你知道的東西別人都知道,而你不知道的東西正是那些看書的人比你多知道的,一般網上分享的都是最口水文章,那麼什麼是口水文章可能你不太懂,就是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文章,就是口水文章!

  而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給我們的一個廣闊的平臺,你在一味的以為你的閱歷只要夠廣就行,殊不知隨著網路化的普遍,知識面的廣幾乎是人人都能具備的,而現在需要的是對於領域的深入,需要的是高精尖的人才,而不再是片面化的傳播者!

  昨晚一個朋友給我發來了一張照片,在擁擠的地鐵裡面,人人都在刷著手機,打瞌睡,聽歌,只有一個“異樣”的人,在抱著一本書在地鐵門口津津有味的看著,似乎周圍的浮躁根本無法撼動他書中的世界!

  朋友說,你不知道他身上的那股子書生氣,我真的是好喜歡,很明顯和那些平日裡朋友圈擺拍書籍的人完全不一樣,似乎真的是身上就有那麼一股子書的味道!

  似乎當你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才能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祥和與美好!

  人人都在說沒時間看書,卻還是有人在見縫插針的看書,只是浮躁的我們的心根本不在書上,因為這個東西看起來太費事,朋友圈隨便一篇文就能給你涵蓋大綱!

  我想其實想要看書的人,他/她無論多忙都可以找到時間看書,而不想看書的人,即使很閒,也不會主動拿起手邊的書!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越我們能將心態歸零,平和的來看一本書,品一杯茶,安安心心的做一件事!

  一件一件的,不要急,不要急,時間會給你答案!

  慢慢的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孩子讀大學就該去大城市,

  而不要等到畢業了找工作才去!

  讀大學,要去大城市:同等情況下,首選大城市;實在不行,哪怕學校差一點兒,也最好去大城市。

  在小城市讀書,缺少最頂級的競爭意識和領先的思維,久了,自己已經全面落後了還不知道,可能還自我感覺良好;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和機會,在不斷混日子中,可能激情和能力就不斷消解了;最大的毒害就是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可能,讓自己看不到可能性,誤以為其實不管在哪裡,大家都差不多,沒什麼區別。

  但是,去大城市讀書,可能完全不一樣,甚至恰好相反。

  ▼

  去大城市,可以接觸更多優秀的人。

  大城市優秀的人,肯定要比小城市多。在大城市讀書,就算你讀的學校,沒有那麼優秀的同學、老師和著名人物,但是你完全可以走出學校,去其他學校,去社會上,和優秀的人有更多接觸。接觸得多了,在潛移默化當中,可能自己就變得優秀了。

  02

  ▼

  去大城市,可以開拓思維,讓自己的思維領先,甚至走在時代前列。

  大城市裡,大量優秀者聚集,這種聚集,能讓處於其中的人開拓思維,保持思維領先,甚至走在時代前面。

  在小城市讀大學,容易讓人思維受限,覺得差不多也就這樣,你再拼再努力最後還不是找個工作,沒什麼太大區別,進而在行動上就怎麼好混怎麼混了。

  在大城市讀書,透過不斷增長的見識和優秀者帶來的思維震撼,能夠幫助自己拓展視野,提升思維,開闊眼界。思維提升,努力跟上,久而久之,就在不經意間領先於很多人了。

  03

  ▼

  去大城市,那裡還有更多的資源、更多的機會和更多的可能。

  不管是學習還是實踐,大城市都有更多的機會。在小城市,說學習,估計就是指四六級和期末考試,除此之外就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學習機會了。

  但是在大城市學習,你會發現,除了期末考試,你還可以聽到本科教材上的著者親自上的課,可以去參加各種學術會議,可以跟各種行業大牛面對面交流。

  如果在大城市讀書,你會見識更多可能,發現原來很多事情只要不設限都可以辦到:原來你可以和頂尖的人接觸,甚至成為他們的一部分;原來你可以參與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內的會議;

  原來你可以在北上廣找到具有競爭力的工作,而與你同時應聘的,可能是留學回來的人;原來你可以談論改變社會改變世界卻毫無違和感,因為你真的有可能做到;

  原來你不管做什麼之前被別人嘲笑為痴心妄想的事情,都會有很多和你一樣的人,與你相視而笑,攜手同行;原來你可以擁有很多在小城市讀大學根本見識和想象不到的可能……

  04

  ▼

  最頂級的人,最領先的思維,更多的資源和機會,最大的可能,這些都是在大城市讀書可以有,而在小城市讀書可能感受不到的。

  如果只說一點,去大城市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你會發現:啊,原來還有這種可能,我還可以這樣子!

  但遺憾的是,這一點,對於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人,是永遠理解不到的。

  附:國內高校聚集的十大城市

  那麼,今天為大家盤點一下國內10大高校聚集的城市,在這裡都是高校林立,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本文就盤點下二本及以上學校在各地的分佈情況,軍校除外。)

  1、北京:

  極為豐富的教育資源!

  2、上海:

  國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3、武漢:

  擁有全國最多的大學生在校人數,高校聚集地主要集中在東湖周邊,是一個高校圈,教育資源特別豐富,還有七校聯盟一說。

  4、南京:

  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六朝古都,非常適合生活和學習的城市。

  5、西安:

  你一定要去一次西安,即使不去讀書。

  6、廣州:

  “北上廣”中的“廣”就是廣州,你懂的。

  7、天津:

  港口城市,相比北京這裡非常適合生活。

  8、成都:

  應該是國內最會生活的城市,到處的茶館和小吃,很是愜意。

  9、重慶: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的發祥地。

  10、長沙:

  中部一所低調有內涵的城市!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不差球”:別的不說,“見識”這個東西是小城市比不了的!

  網友“§鷘爨”:你透過今年院士初選人數就判定上交,浙大華而不實,會不會過於草率。你完全可以透過每次評選的結果來分析。一個大學好,就必須次都是第一?兩年後西交再次評選,還有5個人?上交,浙大就不能有5個人?在中堅9校的學子,都會覺得華東五校更加強勢。一個學校的實力不僅在院士評選上。

  網友“中國廣東省日本市韓國區菲律賓鎮越南村霸”:你不去城市上大學,難道你特麼農村還有大學?

  網友“Fang”:個人感覺,在哪兒上學都要靠自己,只要不是特別差勁的學校,別人可以考高分,你也能,別人能考第一你也可以,自己不努力,就不要怪學校了,最不理解那些上課不聽,下課不練還自詡聰明得很一學就會就是驕傲不想學的孩子,誰給你的自信……。更不理解那些覺得自己孩子天下第一、隨便學學就能滿分、就是現在不想學而已的父母,就沒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嘛,再說是不是兔子還兩說呢……

  網友“GSy7”:去大城市讀大學很好,但對這些大城市也要有所區分。象上海這樣功利性很強城市讀大學並不見得好,浮華會使不少精英沉淪。讀書優選學術氛圍濃厚的城市,諸如北京、西安、成都、武漢、長沙、南京、重慶等城市。2017年兩院院士侯選人初迭名單已公佈,西安交大5人,上海交大4人。浙大、上交華而不實。當然工作地點另當別論。

  網友“孫”:南京為什麼會排到武漢後面!?

  網友“美國省歐洲區日本市韓國縣”:中國的大學,呵呵,北京上海佔了90%重點,還好意思說

  網友“中國廣東省日本市韓國區菲律賓鎮越南村霸”:西安交大5個,上海交大5個,浙大,上交華而不實,上交是什麼學校?

  網友“藍軍666”:應該去大城市上大學,畢竟大城市的網速更快一些!

  (2017-10-13)


  近日,#非985大學的簡歷直接扔#話題熱搜,我們真的進入了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不讀書,學歷低,會被社會所淘汰;但孩子不愛讀書,家長的苦口婆心,孩子也聽不到心裡去。學校考試、985的名校、以後的工作……沒有知識無法生存,孩子不愛讀書,作為父母肯定很著急。

  其實,很有可能是父母從小就沒有給孩子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讓後來家長的被動督促成為耳旁風。那麼,從幾歲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哪些圖書讀起呢?一起來隨小福看看吧。

  1-2歲可以看大幅圖畫的圖書。最好跟日常生活相關,比如炊具、電器、傢俱、寵物、玩具等,更利於孩子閱讀和接觸。

  2歲-3歲的寶寶,父母適宜給孩子閱讀一些簡短、有趣的故事,力求用孩子聽得懂的口語表達出來,而不是書面語。

  3歲-4歲時,給孩子選擇有細節和情節的故事,但注意最好還是以大量圖片為主,圖片能促進孩子的想象力,有助於孩子喜愛上閱讀。

  4歲-5歲階段,推薦有故事情節的連環畫,比如《西遊記》等,有情節有圖案,不僅吸引孩子眼球,還能讓孩子持續閱讀下去。

  5歲-6歲的孩子會對科學類的兒童故事比較有興趣,有助於孩子思考,還能促進孩子的動手能力,當孩子有此類需求時要努力配合,否則孩子會由於各種阻力而放棄。

  6歲-7歲,幻想類童話一方面能滿足孩子想象力馳騁的需求,另一方面還能在有趣和輕鬆故事中感受愉悅,有助孩子沉浸在閱讀的海洋。

  8歲-10歲可以適當接觸歷史故事了,並且也到了孩子可以自由流暢閱讀的階段,讓孩子養成獨立看書的習慣。

  10-12歲時,除非是非健康類書籍,建議家長不要限制孩子的閱讀型別,只要孩子喜歡,大可放開手,開卷有益有助孩子建立廣泛興趣,建立更全面的知識體系。

  12歲以後可廣泛涉獵,也可根據個人愛好選擇興趣相關書籍專業研究,個人需求選擇閱讀方向。讀書方法也豐富起來,略讀法、會意法、筆記法等,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讀書學習要循序漸進,特別是12歲之前的孩子,眼腦發育還不成熟,對社會的認知不深,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推薦孩子讀適合年齡階段的書。父母在引導這個階段孩子讀書時,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選書:家長做主導,孩子建議為重要參考

  對於太小的孩子不識字不會選書,但孩子可以看圖,讓孩子自己選擇,也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不過寶寶年齡小,選書方面家長做主導。

  對於識字的孩子來說,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替他們做決定,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選書,但不要強迫孩子選擇你規定的書籍,買書時重點參考孩子的意見。

  2、引導閱讀: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可以先和孩子一起通讀一本書,打下閱讀基礎,繼續閱讀理解這本書的主題或者教育意義,再反覆閱讀發現作者用心良苦的地方,學以致用,最後尋找與這本書主題相關的書籍多閱讀,讓孩子提煉出自己的觀點。

  總而言之,孩子閱讀的大原則是:孩子喜歡看的就不要阻止,但在不同階段父母可以推薦引導,而不是強迫孩子一定要讀哪型別的書。讀書無定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小學生在閱讀時不必照搬照抄,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關鍵需要自己在閱讀實踐中,既要借鑑他人,更要摸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從小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對孩子未來成長意義深遠。不管是985名校的招聘,還是陌生領域的工作,好的讀書學習習慣,才能讓孩子無懼於將來的未知,也會讓孩子一生受益匪淺。

  (2017-08-24)


  [最厲害]

  1997年出生的杭州男孩,給同齡人寫了本天文學教材

  《心閱星空——中學生天文學基礎和觀測實務》封面

  圖為北天星軌。15分鐘左右的時間恆星在天空中劃過的痕跡,中間不動的就是北極星,孫邦正2016年10月攝於美國威斯康星州麥迪遜蒙多塔湖畔 。

  孫邦正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臺

  前幾天,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編輯朋友發了條朋友圈:“厲害了!95後學霸,花4年時間,為同齡人寫了一本天文學入門教程。當我們還在參閱各種大神寫的科普讀物時,這位學霸竟然在高二就已經著手寫一本天文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我趕緊打電話給出版社。朋友說的書名叫《心閱星空——中學生天文學基礎和觀測實務》,全書300多頁,差不多有30多萬字。作者孫邦正,杭州人,1997年出生,今年正好20歲,現在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與天體物理系大二學生。

  孫邦正寫書的初衷是給他高中時創立的社團“學軍中學天文社”寫一本入門天文學的教材。現在,這本書已經放到了學軍中學圖書館。

  這本書的責編陳源告訴我,孫邦正是自己抱著書稿找上門來的,“我們一開始並沒有放心上。結果全書看下來,出乎意料。寫得非常專業,涉及大量天文學知識。我們還特地從浙江科技出版社調了一位專家過來幫忙把關書稿。”陳源說,“我挺佩服他的。這麼小就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的邏輯性非常強,我還得經常請教他,編書過程中,如果有需要校對的地方,他會把自己看過的參考文獻一本本發過來,記錄和分析都做得很詳細。”

  這本學生寫給學生的內部教材,在市場上賣得不錯——在浙江人民出版社自己的網店上架,第一天就賣掉了150多本。

  對天文的愛好始於一場日全食

  我透過微信聯絡上了正在美國唸書的孫邦正。他大一原本在中國計量學院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因為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大二申請到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習天文與天體物理。

  沒去多久,孫邦正就有論文發表在了全球天體物理界影響力前三名的專業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ApJ)上。他最近正忙著跟學校的教授做一個關於“分子云當中的湍流結構與磁場資訊方面”的研究。

  “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學渣的,尤其是高中的時候,組建和發展天文社,以及寫書,花了挺多時間,學業成績挺差的。”孫邦正對“學霸”的稱號回應很謙虛。他告訴我,天文這個愛好開始於2009年7月22日的一場日全食。他清楚記得那次近百年來地球上出現過最壯觀完美的日食,天地瞬間變色,白晝如何在天體變換中突然走入黑夜的神奇。“那時候我小學剛畢業,去觀測日全食,是老師留的作業,要我們觀測完以後每個人寫一份簡報。現在想來,當時大部分同學對這個作業都比較馬虎,可我真的很認真去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很多同學看到食甚結束,就是太陽開始復圓的時候就下樓不觀測了。孫邦正是那天在樓頂上唯一一個堅持到整場日食結束的人。那一天,孫邦正在太陽底下經歷了3個小時的暴曬,“我想起了小時候老家停電時大家都在外面聊天或玩耍,而只有我一個人在數星星。不知道是不是我對宇宙的奧秘有著連我自己都未知的慾望。”

  高中時就給社團成員上天文課

  《心閱星空》改了三次稿

  那次觀測日全食後,剛剛進入初中的孫邦正開始對天文產生了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興趣。他記得第二年的元旦,“1月1日凌晨有個月偏食,發生在半夜兩點。那天夜裡冷得要死,家裡人都勸我別看了,可我堅持定了鬧鐘起來,當時看到了許多星,雖然完全不知道哪顆是什麼,就是覺得超級興奮。”兩天後迎來他的生日,1月3日那天,他收到了爸爸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人生中第一臺望遠鏡。從此對天文觀測,一發不可收。

  2012年,孫邦正進入學軍中學念高中,他聯合學校裡幾位同樣愛好天文的學生,一起創辦了天文社團,並擔任第一任社長。除了聚在一起交流天文知識外,孫邦正幾乎每個星期都要為社團成員上一堂天文學的選修課,“杭州其實很多高中後來都發展了天文社,我們還成立了杭州高中天文社聯合會。我就想著,能不能把自己以前給社團成員上課程時用過的知識點都彙總起來。大家一定缺乏這樣適合高中生閱讀的天文書。”

  有了想法後,孫邦正從高二開始著手整理書稿,一直到高考快結束,才完成只有87頁的初稿。之後,他經歷了三次改稿,幾乎每一次都是大刀闊斧的修改,最後一次,“我到了美國後,讀了這裡很多原版天文學課程,發現了原先思路上的區別,於是重新進行了修改。”這樣一來,歷時整整四年,《心閱星空》才得以出爐。

  爸爸眼中的孫邦正 他在喜歡的事物上,總是很較真

  “我都佩服他,你說改就改嘛。他把整本書全部打亂,徹底改了一遍。”孫邦正爸爸孫富嘴上絮叨著兒子,聽得出心裡對兒子滿滿都是驕傲,“他到美國後,給雜誌投稿寫論文,一改就改了28稿。他在喜歡的事物上,總是很較真。”

  兒子跑去美國讀天文學,孫富最初堅決不同意,“我們希望他學金融,以後好找工作。”但兒子對天文的執著,讓孫爸爸毫無招架之力,“他一開始報考美國學校時,和我們商量,能不能只填3個天文專業,再填6個金融專業。我們想想,金融機率大,好呀。哪知,這小子在填報志願上選的金融專業全是不可能中的。我們對這些又不懂。”

  雖然被兒子設了“圈套”,不過一向開明的孫爸爸很快釋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靈魂,他們熱烈追求的夢想,作為家長,都應該全力支援,不是嘛。”他記得兒子出發去美國那天,臨行前,孫邦正摟著爺爺奶奶無比興奮的樣子:“很多人一輩子工作是工作,愛好是愛好。爸,我以後終於可以把工作和愛好結合起來了。”

  孫富知道,做一名天文科學家,是兒子孫邦正一直就有的夢想,“高中的時候,他說自己學渣,他那會的確因為搞天文社,精力投入太多,成績下滑很厲害。”不過,孫富透露,“兒子初中是杭州十三中的,當時保送進的學軍。而且佔了兩個保送名額,杭二中、杭高、學軍,這三所都可以選。兩所學校校長找他談話,希望他選擇他們學校。”

  老師眼中的孫邦正

  不是學霸,是學神

  在學軍中學天文社地理指導老師徐勤眼裡,“孫邦正不僅僅是學霸,而是學神!”他說:“學霸只是成績好一點的學生而已,孫邦正是個很全面的人。他功課不賴,體育非常棒,是國家二級運動員,在100米、200米的省市田徑賽中經常獲獎。他酷愛天文,是個有獨立研究素質的人,很有自己的想法。話不多,看起來有些內向,但聊起天文就眼睛放光。”徐勤記得,那會兒天文社成立後,最早開的幾堂課,是他去給學生講,後來讓孫邦正試著講了兩節,“我馬上和他講,以後我不用再講了,你鑽研得比我還深。”

  孫邦正還是個棒球迷,曾經是杭十三中棒球社社長。十三中原校長屈強,為孫邦正申請美國學校時,親自寫了封推薦信,裡面提到:“孫邦正是我們學校棒球社社長,曾代表中國隊,參加中日韓俄四國中學生棒球邀請賽。在比賽中,好幾次對方隊員劫殺,孫邦正都全身心投入,用前撲、倒地衝擊等動作,成功搶壘。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的比賽委員會把唯一的全場最佳運動員,授予孫邦正,因為他的技術、努力和勇敢。這個獎盃現在還展覽在我們學校的榮譽室。”

  [最暖心]

  夫妻倆誤扔5萬元貨款,十多名環衛工翻垃圾堆2小時尋回

  澎湃新聞訊息,10月18日上午,經過10多名環衛工人2個多小時的翻找,終於在10多噸垃圾堆裡找回了唐女士不小心扔掉的5萬元貨款。

  來自安徽的唐女士和她丈夫租住在浙江嘉興海寧市許村鎮團結村,以做小生意為業。因要付貨款,10月16日下午,唐女士從銀行取出5萬元,用黑色塑膠袋裝好在家裡隨手一放。晚上,不知情的丈夫以為那是垃圾,就扔到了垃圾桶裡。17日一早,唐女士收拾房間,又把家裡的垃圾扔到了屋外的垃圾桶內,當天,垃圾轉運站的車就把這裝有5萬元的垃圾桶收走了。

  17日晚19時許,生意上的合作方來拿貨款,這時夫妻倆才發現錢不見了,互相詢問才明白:錢被當成垃圾扔了。

  唐女士當即聯絡許村垃圾中轉壓縮站,得到的回覆是:這兩天收的垃圾還沒有運走,第二天工作人員會幫忙找。可是夫妻倆還是一夜未眠,18日天剛亮就到垃圾站守候。

  “我們接到電話時,壓縮垃圾的轉運工作就停下來了,一共兩個集裝箱的壓縮垃圾,有10多噸,我們全部拆開幫忙找。”許村垃圾中轉壓縮站相關負責人19日告訴澎湃新聞,10多名環衛工人和唐女士找來的朋友一起幫忙,從18日早晨7時找到9時30分許,終於從垃圾堆裡找到了唐女士扔掉的5萬元。

  [煲雞湯]

  讀書是一種“遇見”

  1

  我以為,讀書其實是一種“遇見”。開啟書本的剎那,就開啟了一扇去往不同時空的大門,碰見各種各樣的人,聽說形形色色的事,接觸不同年代留下來的思想菁華。

  如果說,“遇見”是讀書與生俱來的產物,那麼,選擇怎樣的“遇見”,讀書人理應有屬於自己的主動權。

  蘇東坡說得好:“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那麼,什麼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選擇那些契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功課長進的書籍外,關鍵一定要按優中選優、精中選精的原則,去選讀那些經受過時間和一代又一代讀者淘洗的經典。

  須知,讀一本經典抵得上讀幾十本、上百本普通之書。而對於那些平庸的書籍,我們還是少讀或者不讀為妙。那樣的“遇見”,只是重複,只會無端損耗你去選擇讀一本經典的時間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2

  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讀書當然也是“遇見”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讀書面越廣越好。

  讀報看到一個材料:在當年的西南聯大,許多教授在讀書方面都是學貫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吳宓、陳岱孫、金嶽霖、賀麟等能用中國話語、中國文化嫻熟詮釋西學;馮至講《浮士德》時,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來詮釋《浮士德》“一個越來越高尚越純潔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題。一些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學識。物理學教授王竹溪編寫《新部首大字典》,在語言學界頗有影響;化學系教授黃子卿工於書法,熱愛舊體詩,時常與文學教授遊國恩探討詩歌;年輕的數學家華羅庚則對散曲充滿熱愛……

  讀書的“遇見”,又並非不動腦筋地匆匆而過,而是一種主觀能動的行為。換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善於從無疑處讀出有疑。誠如孟子所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據說,梁啟超先生對於所讀之書是不願輕易相信的。他作《王荊公》,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僅反覆研讀王臨川全集,還參閱宋人文集筆記凡數十種。所以,當與《宋史》互相參證時,他始發現其中的一些以訛傳訛抑或故意詆譭、汙衊的謬誤,然後,他“一一詳辯之”,以還原歷史真相。這種實事求是的“遇見”方式,不僅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自己的治學態度負責。

  3

  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則是一種以“遇見”疊加“遇見”而解疑釋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書本的平面“遇見”,而到現實的自然與社會中去作立體的“遇見”,其效果或許會更精彩,更生動。

  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就對讀書與旅行之間的關係有著獨到的理解。他說:“我是搞歷史地理的,旅行有時會帶來契機,長期解不開的謎解開了。我曾和鳳凰衛視拍過‘告別三峽’的紀錄片,就看到當地一個鹽場,滷水直接從山裡流出來,這種滷水看著普通,其實鹹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鍋裡煮就成了鹽。這裡的鹽場一直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在用,後來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遷到這裡煮滷產鹽,巴人為什麼一度很強勢,地盤能擴充套件那麼大?他們控制著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原本,葛劍雄教授在讀書中無法解開的疑竇,想不到因為一次拍紀錄片的“遇見”,終於茅塞頓開。從這個意義上說,在現實自然與社會中的立體“遇見”,無疑是對書本知識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補充和佐證。

  想起楊絳先生說過:“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請高明,和他對質。”這無疑是對“讀書是一種遇見”最生動的詮釋。

  而一個會“串門”、常“遇見”的讀書人,更讓“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成為可能,水到渠成。

  (2017-10-19)


  前幾天,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編輯朋友發了條朋友圈:“厲害了!95後學霸,花4年時間,為同齡人寫了一本天文學入門教程。當我們還在參閱各種大神寫的科普讀物時,這位學霸竟然在高二就已經著手寫一本天文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我趕緊打電話給出版社。朋友說的書名叫《心閱星空——中學生天文學基礎和觀測實務》,全書300多頁,差不多有30多萬字。作者孫邦正,杭州人,1997年出生,今年正好20歲,現在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與天體物理系大二學生。

  孫邦正寫書的初衷是給他高中時創立的社團“學軍中學天文社”寫一本入門天文學的教材。現在,這本書已經放到了學軍中學圖書館。

  這本書的責編陳源告訴我,孫邦正是自己抱著書稿找上門來的,“我們一開始並沒有放心上。結果全書看下來,出乎意料。寫得非常專業,涉及大量天文學知識。我們還特地從浙江科技出版社調了一位專家過來幫忙把關書稿。”陳源說,“我挺佩服他的。這麼小就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他的邏輯性非常強,我還得經常請教他,編書過程中,如果有需要校對的地方,他會把自己看過的參考文獻一本本發過來,記錄和分析都做得很詳細。”

  這本學生寫給學生的內部教材,在市場上賣得不錯——在浙江人民出版社自己的網店上架,第一天就賣掉了150多本。

  對天文的愛好始於一場日全食

  我透過微信聯絡上了正在美國唸書的孫邦正。他大一原本在中國計量學院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因為對天文學的濃厚興趣,大二申請到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學習天文與天體物理。

  沒去多久,孫邦正就有論文發表在了全球天體物理界影響力前三名的專業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ApJ)上。他最近正忙著跟學校的教授做一個關於“分子云當中的湍流結構與磁場資訊方面”的研究。

  “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挺學渣的,尤其是高中的時候,組建和發展天文社,以及寫書,花了挺多時間,學業成績挺差的。”孫邦正對“學霸”的稱號回應很謙虛。他告訴我,天文這個愛好開始於2009年7月22日的一場日全食。他清楚記得那次近百年來地球上出現過最壯觀完美的日食,天地瞬間變色,白晝如何在天體變換中突然走入黑夜的神奇。“那時候我小學剛畢業,去觀測日全食,是老師留的作業,要我們觀測完以後每個人寫一份簡報。現在想來,當時大部分同學對這個作業都比較馬虎,可我真的很認真去準備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很多同學看到食甚結束,就是太陽開始復圓的時候就下樓不觀測了。孫邦正是那天在樓頂上唯一一個堅持到整場日食結束的人。那一天,孫邦正在太陽底下經歷了3個小時的暴曬,“我想起了小時候老家停電時大家都在外面聊天或玩耍,而只有我一個人在數星星。不知道是不是我對宇宙的奧秘有著連我自己都未知的慾望。”

  高中時就給社團成員上天文課

  《心閱星空》改了三次稿

  那次觀測日全食後,剛剛進入初中的孫邦正開始對天文產生了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興趣。他記得第二年的元旦,“1月1日凌晨有個月偏食,發生在半夜兩點。那天夜裡冷得要死,家裡人都勸我別看了,可我堅持定了鬧鐘起來,當時看到了許多星,雖然完全不知道哪顆是什麼,就是覺得超級興奮。”兩天後迎來他的生日,1月3日那天,他收到了爸爸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人生中第一臺望遠鏡。從此對天文觀測,一發不可收。

  2012年,孫邦正進入學軍中學念高中,他聯合學校裡幾位同樣愛好天文的學生,一起創辦了天文社團,並擔任第一任社長。除了聚在一起交流天文知識外,孫邦正幾乎每個星期都要為社團成員上一堂天文學的選修課,“杭州其實很多高中後來都發展了天文社,我們還成立了杭州高中天文社聯合會。我就想著,能不能把自己以前給社團成員上課程時用過的知識點都彙總起來。大家一定缺乏這樣適合高中生閱讀的天文書。”

  有了想法後,孫邦正從高二開始著手整理書稿,一直到高考快結束,才完成只有87頁的初稿。之後,他經歷了三次改稿,幾乎每一次都是大刀闊斧的修改,最後一次,“我到了美國後,讀了這裡很多原版天文學課程,發現了原先思路上的區別,於是重新進行了修改。”這樣一來,歷時整整四年,《心閱星空》才得以出爐。

  爸爸眼中的孫邦正 他在喜歡的事物上,總是很較真

  “我都佩服他,你說改就改嘛。他把整本書全部打亂,徹底改了一遍。”孫邦正爸爸孫富嘴上絮叨著兒子,聽得出心裡對兒子滿滿都是驕傲,“他到美國後,給雜誌投稿寫論文,一改就改了28稿。他在喜歡的事物上,總是很較真。”

  兒子跑去美國讀天文學,孫富最初堅決不同意,“我們希望他學金融,以後好找工作。”但兒子對天文的執著,讓孫爸爸毫無招架之力,“他一開始報考美國學校時,和我們商量,能不能只填3個天文專業,再填6個金融專業。我們想想,金融機率大,好呀。哪知,這小子在填報志願上選的金融專業全是不可能中的。我們對這些又不懂。”

  雖然被兒子設了“圈套”,不過一向開明的孫爸爸很快釋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靈魂,他們熱烈追求的夢想,作為家長,都應該全力支援,不是嘛。”他記得兒子出發去美國那天,臨行前,孫邦正摟著爺爺奶奶無比興奮的樣子:“很多人一輩子工作是工作,愛好是愛好。爸,我以後終於可以把工作和愛好結合起來了。”

  孫富知道,做一名天文科學家,是兒子孫邦正一直就有的夢想,“高中的時候,他說自己學渣,他那會的確因為搞天文社,精力投入太多,成績下滑很厲害。”不過,孫富透露,“兒子初中是杭州十三中的,當時保送進的學軍。而且佔了兩個保送名額,杭二中、杭高、學軍,這三所都可以選。兩所學校校長找他談話,希望他選擇他們學校。”

  老師眼中的孫邦正

  不是學霸,是學神

  在學軍中學天文社地理指導老師徐勤眼裡,“孫邦正不僅僅是學霸,而是學神!”他說:“學霸只是成績好一點的學生而已,孫邦正是個很全面的人。他功課不賴,體育非常棒,是國家二級運動員,在100米、200米的省市田徑賽中經常獲獎。他酷愛天文,是個有獨立研究素質的人,很有自己的想法。話不多,看起來有些內向,但聊起天文就眼睛放光。”徐勤記得,那會兒天文社成立後,最早開的幾堂課,是他去給學生講,後來讓孫邦正試著講了兩節,“我馬上和他講,以後我不用再講了,你鑽研得比我還深。”

  孫邦正還是個棒球迷,曾經是杭十三中棒球社社長。十三中原校長屈強,為孫邦正申請美國學校時,親自寫了封推薦信,裡面提到:“孫邦正是我們學校棒球社社長,曾代表中國隊,參加中日韓俄四國中學生棒球邀請賽。在比賽中,好幾次對方隊員劫殺,孫邦正都全身心投入,用前撲、倒地衝擊等動作,成功搶壘。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的比賽委員會把唯一的全場最佳運動員,授予孫邦正,因為他的技術、努力和勇敢。這個獎盃現在還展覽在我們學校的榮譽室。”

  (2017-10-20)


  來源企鵝號:愛貝睿學堂

  各位父老鄉親兄弟姐妹們,歡迎來到我的大魚號~我會每天給大家推送各種優秀的文章。您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可以在文章的下面任意評論和吐槽!

  要不要帶低齡寶寶出門旅行?

  帶那麼小的孩子出去會不會很麻煩?

  會不會大人孩子都受罪?

  孩子那麼小,什麼也不懂,長大後也記不住旅行經歷,帶他去旅行有意義嗎?

  你可能會經常有這樣的擔心,但對於 Bubble 媽和牛牛媽來說,這可不是麻煩事。就像孩子有可能記不住你陪他們讀過的書,玩過的遊戲。可是這些都是融入孩子成長的一部分,和孩子一起旅行,亦是如此。

  聽聽她們的帶娃旅行故事,或許對你有所啟發。

  相比繪本,旅行讓孩子親身體驗新鮮事物

  離開熟悉的地方和相似的人群,結交新的朋友、嘗試新的食物、感受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讓孩子有更廣泛的認知基礎來選擇自己的喜好,也幫助我們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

  Bubble 兩歲的時候在巴哈馬餵了海獅。三歲再去巴哈馬旅行的時候,她問:″可以喂海獅嗎?″雖然那次沒有找到喂海獅的機會,但是她異常興奮地餵了海豚,還給海豚一個大大的親吻——這種期待和渴望來源於她先前喂海獅的經歷。

  同樣,在羅馬街頭的一場即興表演,讓朋友發現他們三歲的孩子對現場音樂特別感興趣。回國後,他們把這次旅行中收穫的新體驗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積極尋找觀看各種現場音樂會、演奏會的機會,為孩子興趣的深入創造環境。

  比起單純從繪本圖片上學習,親身體驗會讓孩子更容易認識新鮮事物。

  牛牛在野生動物園裡看到了小羊很興奮地說″羊…咩咩咩″,還湊過去摸摸小羊,喂小羊吃東西。看到老虎、獅子、牛等,嘴裡還嘟囔著″虎、獅、牛哞哞″。媽媽趁機教了他一些其它動物的名稱以及動物的叫聲,牛牛很快就都學會了。在沒有見過這些動物之前教他小動物的名稱和叫聲,他都沒反應。

  在旅行中頻繁接觸自己不熟悉的人和事物讓我們孩子擁有一顆更加包容的心。他們能接受不同的人和文化,和任何地方小朋友都能玩的很開心,不管大家說的是不是同一種語言、是否擁有一樣的膚色。每到一個地方,他們都願意去嘗試當地有特色的食物和習俗,喜歡新的體驗,保持著好奇心。

  旅行擴大了孩子對世界的認知,讓他們成長更快

  經常聽朋友說:″感覺每次旅行寶貝都長大了很多。″

  旅行中遇到與日常生活不同的人和事、解決之前從未碰到的問題……不同的體驗和經歷自然而然地擴大了孩子對世界的認知。

  經常旅行並接觸陌生事物的牛牛,在 1 歲時已經能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17 個月的牛牛已經懂得如何收拾自己的行李;旅途中由於經常要在餐廳吃飯,乘坐公共交通,牛牛已經懂得在公共場合不可以大聲說話、哭鬧等基本禮儀。

  小時候的 Bubble 在車剛開出車庫五分鐘的時候就會一直問:“我們到了嗎?” 和所有充滿好奇心的小孩一樣,被固定在座椅上幾個小時會讓她很無聊、很煩躁。

  但是旅行的經歷讓她開始慢慢學會:美好的風景需要等待。

  從出發到達旅行的目的地,需要耐心等待…

  排隊入場時,需要耐心等待…

  登上山頂看日落的那一刻,需要耐心等待…

  在大海中航行,看到鯨魚噴水,海豚躍起的那一瞬間,需要耐心等待…

  在月夜的樹林中,尋找貓頭鷹落在枝頭的蹤影,需要耐心等待…

  每一次的旅行都在慢慢教會她,再多一些耐心,就有可能會有意外有趣的收穫;在等待的過程中,沿途的風景,也很美。

  就在兩週前,Bubble 跟著爸爸媽媽去日本滑雪時遇到大雪封城,被困在機場兩天一夜。我們非常欣喜地發現,Bubble 不僅能耐心地等待轉機出現,還能積極坦然地面對這樣突如其來的變化。

  在機場等待的時候,Bubble 跟著爸爸媽媽一起探索好吃的食物、好玩的商品、有趣的設施,一起計劃如何能夠利用公共交通離開機場、脫離被困的窘境,如何重新安排接下來的旅程。面對晚上只能和千萬其他旅客一起擠在機場地板上睡覺的局面,對 Bubble 而言,似乎只是另一次特別的露營體驗,值得期待。

  旅行計劃很少能一帆風順地實施,通常都會有突發狀況,需要臨時變更計劃。寶寶也總是要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慢慢長大,在不同的環境中找到適應的方式。旅行的過程,就是他們適應能力提高的過程。

  旅行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對父母而言,寶貝的陪伴會讓我們的旅行經歷更美好。

  孩子有比平時更多的時間和爸媽在一起;爸媽當下沒有工作沒有日常家庭瑣事的煩擾,也能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這種高質量的陪伴會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2 歲的牛牛在加勒比海郵輪之旅中,爸爸不僅帶他看海,一起玩沙子、下水玩等等,也幾乎包辦了平時由於工作繁忙而很少插手的吃喝拉撒睡。旅行中長時間和全身心的陪伴讓牛牛和爸爸更加了解和遷就對方的習慣和需求。

  雖然之前牛牛跟爸爸的關係也蠻不錯,但是自郵輪之旅回來後,小傢伙跟爸爸的關係更加親密了。每天早上起來牛牛要跑到爸爸身邊要求抱抱,一起洗漱,還時不時地說″愛你,爸爸!″ 有時早上睡醒後,牛牛會跑到爸媽房間,盯著未睡醒的爸爸看了半天,然後靠在爸爸懷裡,做幸福狀。

  和孩子一起旅行時,你無法安排太多行程。當你沒有壓力要看完所有的風景,要在一週跑完七個城市時,你就可以花更多時間去了解一個地方,享受一個地方,少一些趕場的焦慮。

  你也會跟隨著孩子的眼睛,觀察到一些你原本不會注意到的細節和風景。

  小鳥的腳印、美麗的貝殼、形狀奇特的樹葉、野兔藏身的小洞……寶貝捕捉細節和發現美的能力讓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沿途的風景,驚歎於大自然的有趣和美妙。

  ---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帶著孩子從小旅行,也會繼續那麼做的原因。即使旅行都不記得了,又有什麼關係呢?旅行當下的那一刻是快樂的、溫馨的、享受的就已經值得,何況這些美好的經歷會一直伴隨和影響著你和孩子。

  歡迎分享你們的出行計劃, and 提前祝你玩得開心!

  一顆孤獨寂寞的心需要關注來撫慰,我需要關注,因為關注讓你我更親近。

  (2017-09-30)


  前幾天,看到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一位編輯朋友發了條朋友圈:“厲害了!95後學霸,花4年時間,為同齡人寫了一本天文學入門教程。當我們還在參閱各種大神寫的科普讀物時,這位學霸竟然在高二就已經著手寫一本天文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這本書名叫《心閱星空——中學生天文學基礎和觀測實務》,全書300多頁,差不多有30多萬字。作者孫邦正,杭州人,1997年出生,今年正好20歲,現在是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天文與天體物理系大二學生。孫邦正寫書的初衷是給他高中時創立的社團“學軍中學天文社”寫一本入門天文學的教材。現在,這本書已經放到了學軍中學圖書館。

  於現在的孩子,確實太需要這樣的“入門”。天文學是嚴謹的,其實也是浪漫的,遙望寥廓深邃的星空,總是讓人充滿美麗的遐想和希望,老一代的人,生活貧乏,但星空卻慷慨地給予了情調和色彩,許多人都記得,夏天乘涼,聽嫦娥奔月的故事,從茫茫星海中尋找北斗七星,那種詩意和浪漫,幾乎可以影響終生。

  不容諱言,現在的孩子,對星空的興趣在弱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天文課不是主課,與學校的升學率無關,學校缺乏相關的教育。實際上,於現在的家長,教會孩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遠不如唱歌跳舞彈琴學畫那樣“實用”,比如可以成為出名的捷徑,比如可以為升學考試加分。因此,現在開個天文興趣班,遠不會如奧數那樣,擠破了門。

  這其實也與大的社會氛圍有關。不容諱言,身處熙熙皆為利來、攘攘皆為利往的喧囂浮躁之中,金錢至上、功利、現實、務實讓我們漸失深沉、博大的襟懷,甚至以追求犬儒功利為樂趣,老實說,如此時風之中,誰還有多少關注星空的定力。於是,大人如此,孩子又怎麼可能去關注星空。

  而這顯然絕對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於國民素養,“天文素養”顯然不可或缺。黑格爾就這樣說過,“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不容諱言,因為目光的短視,以至“腳下”進退失據已經幾成社會一大病態。

  (2017-10-20)


  當你大二的時候,你在做些什麼呢?是每天來往於教室、食堂、圖書館和宿舍之間?還是忙碌於部門、社團還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再或者去兼職?去旅行?去戀愛……可能性很多很多,但我相信你和我卻都沒有做過一件事——寫教材。

  大二學生寫教材?你聽起來可能會有些疑惑,是為小學、初中或者高中編寫教材嗎?或者是其他的興趣技能?但其實都不是,這位“學神”編寫的是同齡人的天文學教材。北大百年學習網,陪你進步陪你成長。

  出生與杭州的孫邦正今年20歲,就讀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是天文與天體物理系大二學生。自2009年7月22日的一場日全食之後,孫邦正便與天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濃厚的興趣讓他不斷地學習和鑽研,於是高中時期的他便申請成立了學軍中學天文社,作為社長的他開始給社團成員上天文學課。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天文學,喜歡上天文學,他更是花了4年時間,把這些天文學知識點彙總起來,寫了一本適合天文愛好者入門讀物——《心閱星空》,全書300多頁,約30多萬字。

  說起孫邦正,父親孫富很是驕傲和自豪。孫邦正在喜歡的事物上,總是很較真,著實讓人佩服。而在學軍中學天文社地理指導老師徐勤眼裡,孫邦正的發展十分全面。功課不賴,體育也非常棒,是國家二級運動員,還曾代表中國隊,參加中日韓俄四國中學生棒球邀請賽並獲得全場最佳運動員。“孫邦正不僅僅是學霸,而是學神!”老師給了他高度的評價。

  20歲的天文學作家,有著執著的探索精神,並且幾年如一日的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著,這樣的人稱為“學神”確實不為過。而在我們熟悉的網際網路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大佬原來也是“學神”!

  “專為發燒而生”這句話你應該不陌生,而這個品牌創始人之一的雷軍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學神”。在小米的營銷大獲成功的時候,你是否以為雷軍是做營銷的?不,他其實是一個程式設計師。

  1987年雷軍考上武漢大學的計算機系,開始了他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傳奇人生。後來的輝煌我們不多講,但是在雷軍大一的時候編寫過的pascal程式,在第二年就被編入了大一的教材中,彙編考滿分,兩年就修夠了所有學分,可以雷軍是我們更早一些的“學神”了!

  看了“學神”的故事?此刻的你在想些什麼呢?可別是千萬別讓家長看到了吧!只有不斷努力,繼續學習,才能過自己更精彩的人生。

  (2017-10-20)


  孩子數學成績怎麼也上不去,明明平時做題都會,但一考試就丟分,做家長的不能乾著急,也要幫助孩子找到原因所在。

  究竟是基礎知識薄弱呢?還是應用能力差?究竟是藝高人膽小呢?還是馬虎大意了呢?其實,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大多有以下10點學習問題。

  01

  基礎知識薄弱

  這是成績在高分以下學生的通病,如果一百分的考試考了96,那麼這一條跟你關係不大,但是如果考了69,那你就得好好看看這一條。我之前也遇見過這樣的同學,很少學基礎知識,覺得學這些沒用,結果他的成績一直提不高。

  時至今日,還有學生不清楚等式的定義(含有等號的式子),所以他認為1=2不是等式,而認為π≈3.14是等式;還有學生不知道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所以他認為x+1=x-1不是方程,因為它沒有解。此類問題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對症下藥

  1、不以為了鍛鍊孩子做難題為藉口忽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家長們不要總心急想讓孩子趕緊上手做難題,覺得孩子老在學基礎知識、做基礎題很丟臉。但其實,沒有基礎知識,一切都是空談。

  2、培養學生學數學的信心。

  基礎薄弱的學生由於學習差,往往會失去自信,對自己失望,厭倦學數學。家長們要透過語言和行動的激勵消除孩子對數學的恐懼心理,並在生活中把數學問題趣味化,使孩子體會數學的可參與性。

  3、督促孩子夯實基礎,確保對基礎問題的理解與掌握。

  對於容易犯的錯誤,督促孩子做好錯題筆記,分析錯誤原因,找到糾正的辦法。不盲目讓孩子做大量的題目。因為盲目大量做題,有時候錯誤或者誤解也會得到鞏固,糾正起來更加困難。對於課本中的典型問題,要深刻理解,並學會解題後反思。

  02

  運算能力差

  這個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因為只要是小學計算能力一般,初中基本上也會受影響,同時也和學生的習慣有關,有的小孩只要是計算題,就立刻拿出來計算器,啪嗒啪嗒把題算出來了,有時候計算6乘以9,他都恨不得翻出九九乘法表,而不願意去開動腦筋運算,長此以往,導致計算能力低下。

  對症下藥

  1、夯實各種運演算法則的基礎規律規則。

  運算能力差,對於運演算法則這個根基沒有掌握好是關鍵。家長可以嘗試平時在家偶爾問兩句某個運演算法則,考察一下孩子的掌握情況。

  2、禁止孩子使用計算器等計算輔助工具。

  在做數學作業的時候,讓孩子失去對其他運算手段的依賴,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鍛鍊用腦子算的能力。

  03

  應用能力差

  到了方程和不等式,數學就開始和生活結合起來了,架橋修路蓋公廁,應有盡有。有的學生不能理解這些場景,因此應用起來就非常麻煩。

  對症下藥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創造數學的應用場景。

  讓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的存在、數學的用處,這樣,才能在做數學題的時候感受到生活的氣息,才能有聯想,不僅使做題過程的趣味性更強,也能讓生活中的小經驗幫助解題的過程。

  04

  不會推理變通

  許多學生希望考試能碰見之前做過的題,或者類似之前做過的題的題,甚至希望資料都不要變,只把小明變成小日或者小月,小花變成小化,小馬變成小驢。新題最好不要出,新題型更不能出,容易暈,推理幾步之後就不知身在何處了。

  對症下藥

  多多總結題型和對應的思路。

  數學這門學科,在考試時能遇到跟自己之前做過的題的機率是在太小。與其期盼一模一樣的題,家長更應該督促孩子把自己曾經做過的題好好總結一下,歸個類,再列出對應的解題思路。讓孩子看見題中出現一些字眼時,就能想到相關的一串知識。

  05

  不細緻、規範

  缺乏細緻的審題和規範的解題習慣,這可能和孩子的性格有關係,有的孩子是急性子,邊看題邊做,有時候題還沒有讀完,答案就已經做出來了,但是,這樣的錯誤率非常高。

  對症下藥

  1、在題目上勾畫,做標記。

  在讀題的過程中,養成邊讀題邊勾畫的習慣。最好是不同型別的重要字眼,用不同型別的標記方式(比如直線和曲線)。這樣在做題過程中可以減少審題方面的遺漏。家長可以檢查孩子平時做題時是否養成了這種習慣,如果沒有,需要提醒。

  2、平時練習中培養答題規範。

  家長可以檢查在平常稍長一段時間的作業、隨堂測驗中,孩子有沒有被老師能糾正答題規範問題,有沒有進步。如果沒有進步,則需要提醒督促。

  3、做完檢查不能忘。

  讓孩子在平時做作業時就養成檢查的習慣。尤其是一套類似考試試卷的作業題,從頭捋一遍自己寫上的答案,檢視有沒有之前寫錯但是沒有意識到的地方。此外,選擇題也要檢查一下自己打鉤、畫圈的選項和自己最終寫上的是不是一致。

  06

  馬虎大意

  作業做第一題和四十題,就會有人記成第一題到第四十題。兩道題選一道做,肯定會有人都做,而且錯一道。新聞上報道,問幼兒園小朋友船上雞二十隻鴨子三十隻那麼船長几歲,基本都是回答五十歲,不過也有厲害的,覺的需要分類討論,還有個答案是十歲。中考作文題目是“早”,就是有人能看成“旱”而後討論半天如何節水。中考都會這樣,就更別說平時的雞毛蒜皮級別的小考了。

  對症下藥

  1、做題過程中回看題目。

  告訴孩子,做題時不要一股腦悶頭做,一定要在做的過程中重新看兩眼題目,尤其是在覺得題目有點不對勁的時候。

  2、擦亮眼睛,不要看錯形近字。

  形近字看錯,這個真的沒有別的解決辦法。要提醒孩子,必須在考試的時候踏實下心來,好好讀題,擦亮自己的眼睛,避免這種情況。

  3、標出表示並列、轉折等關係的邏輯詞。

  督促孩子在平時就把題目中“和”“或”“但”等邏輯詞用特殊符號標記出來,在做題過程可以更醒目、更注意。

  07

  藝高人膽小

  面臨考試的學生中,有這麼一種學生 :在做選擇和填空時如果碰到幾道稍微有點難度的題,會反覆驗算,更有甚者會放下後邊大題重新審閱前邊,以致耽誤時間,未能做完本該會的題目。此類學生往往還是成績不錯,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不自信!過於追求完美反倒很不完美。

  對症下藥

  1、認清試卷分數構成,合理分配時間。

  在考試中,要認清選擇填空的分數佔比其實是略小的,然而題目數量卻很大。與其花很多時間去一一檢查選擇填空,不如投入多一點時間在後面寫幾步就能得一些與選擇或填空一道題相等分數的大題上。

  2、完成一張試卷後,集中檢查。

  在把試卷上自己會答的題都答完,然後一起檢查。這比還有好多題沒做就開始怕做錯要明智得多。

  08

  速度低下

  每次考試都有一部分學生會說:其實這些題我都會,但是沒時間。考試是公平的,給的時間也是合理的,考生並非沒有時間,而是在前邊的題上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原因就是做題速度上不去!

  很多考生(特別是成績比較好的)在複習中往往攻克自己不會的題目,對自己會的題目不加練習,對自己會的題目反覆練習能夠提高學生的做題速度,並且是驚人的速度,填空選擇和幾道簡單的大題,如果放在基礎題做的比較多的同學手裡會比其他同學省下十幾分鐘的時間,並且正確率很高,從而有較多的時間做後邊大題。

  對症下藥

  多加練習,熟能生巧。

  對於基礎題,一定要練得熟透了才可以在考試時爭取更多的思考難題的時間和檢查的時間,從而提高正確率。而速度的提高,只能靠反覆的練習。每一個知識點的基礎題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練。

  09

  後兩步不會做

  很多學生都有這種感覺,“最後的壓軸題後兩步根本做不出來。”其實現在的卷子本沒有什麼太難的壓軸題。

  壓軸題能夠解答是建立在學生能靈活運用初中階段知識點的基礎上,在平常的練習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大題難題根本沒有真正掌握,從而失去一次又一次鍛鍊思維的機會,到了考試就認為自己根本做不出來,並且壓軸題有一個慣性:前一步提示後一步。這一點很多學生不能領悟運用。

  對症下藥

  正視在“壓軸題”後兩步的丟分。

  壓軸題考的是學生的數學思維,想拿滿分的學生肯定要訓練自己的這種能力來解答這種問題。但是,整個一張數學試卷,如果只有最後“壓軸題”的後兩步做不出,而其他題全部做對,還是能得到相當優秀的分數的。家長與其糾結孩子“壓軸題”永遠做不出來,不如督促孩子提高前面題目的正確率。

  10

  考前做題低效

  有一些學生看起來很勤奮,但是每次成績都考不上去,有一部分原因是學生資質平平,但是還有一部分確實還是很聰明的。原因:不善於獨立思考,並且錯題不懂得總結。

  善於獨立思考的同學基本上對做過的題能夠大體掌握,達到練習的效果,而不善於獨立思考的學生對老師有一定的依賴性,做過的題可能只掌握一部分,並且經過老師的講解之後並沒有總結,好好的消化吸收,讓一次練習的機會白白流失。建議讓孩子儘量獨立思考完成,錯題或者沒有做出來的題一定要整理一遍,並且常看常練。

  對症下藥

  找到合適自己的複習方法。

  如果考前因為緊張和擔憂而拉低了做提效率,還影響心情,是不是有些不值當?學生們應該用合適自己的方法來複習。如果你喜歡做題,那就做題。如果不,你也可以選擇看之前的錯題、總結、知識點等方式來複習。家長也不要硬性要求學生用做題的方式複習。畢竟合適和才是最好的。

  (2017-10-03)


  孩子做事情總是慢吞吞的,父母看在眼裡真是又急又氣,恨不得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尤其在出門前或者上幼兒園的早晨,感覺跟打仗一樣。有些孩子並非天生的“慢性子”,磨蹭是有原因的。

  1.孩子處於動作發展期。神經、肌肉的活動還不協調,導致手腳不靈活,做事情比較緩慢。

  2.孩子對需要做的事情缺乏興趣,就會用磨蹭來拖延。對比看動畫片和收拾玩具的反應,就一目瞭然啦。

  3.注意力不集中。3歲之前的孩子對周圍一切事情都很感興趣,所以總會被眼前的事吸引而忘記了手頭上的事。

  4.孩子的時間觀念差。

  5.父母或家庭成員是慢性子。

  6.父母照顧過於精心,對父母的依賴,不緊不忙等待援助。

  幫孩子跟拖延說“拜拜”

  首先明確:提高嗓門喊,對孩子責備不停,甚至打罵孩子,這些簡單粗暴的方式只能在當時把孩子嚇住,提高速度,風平浪靜以後孩子會照樣拖拉。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採用正確的方法。

  1.給孩子做好榜樣。養成雷厲風行、乾淨利索、動作迅速的做事習慣。

  2.比賽法。父母跟孩子進行比賽,對於好勝心比較強的孩子,此招屢試不爽。

  3.興趣激發法。注意不要用謊話欺騙,答應的事一定要兌現。

  4.訓練孩子的“手”上速度。比如穿衣服、穿鞋等基本技能的技巧,找對方法,速度自然提高。

  5.給予獎勵和誇獎。不管孩子速度快慢都不要給予負面的評價“褲子穿的太慢了”,相反,要給予正面的刺激:“你穿外套速度比穿褲子快好多啊”,孩子收到的表揚越多,對自己的期望也就越高。

  6.讓磨蹭付出代價。只有體會到磨蹭給自己帶來的損失後,才能自覺快起來。

  7.拒絕包辦代勞。避免孩子對父母過分依賴,杜絕“我就等著,一會媽媽就會來幫我”這種想法的蔓延。

  8.幫孩子認識時間的價值。比如讓孩子陪伴媽媽工作一小時,並告訴他這段時間掙的錢夠買一盤雞翅、三個麵包、一箱牛奶。

  (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