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區博山鎮上莊村,位於淄博市博山區南部山區,魯山國家森林公園北側,全村總面積884畝,1020口人,村民世代以種植糧食、林果為生。
村裡蘋果年收穫600萬斤,鮮桃年收穫600萬斤。但是,上莊村資訊閉塞,交通不便,村莊道路狹窄,博山城區很少知道上莊村,蘋果、鮮桃銷售年年滯銷,果農看著豐收的蘋果、鮮桃銷售不出去,非常焦急。
上莊的蘋果、鮮桃,因其地處淄河上游,市級水資源重點保護地,海拔高,光照豐富,晝夜溫差大,土壤富含鉀元素,果樹用山泉水澆灌,果實皮薄汁多,口感好,水分足,營養豐富。
用了10年的索尼A77,全景拍還是很給力的。爬了兩座山,也沒有找到一個最佳位置拍村子的全貌,
如果只是以淄河支流為界,上莊老村很像一隻展翅翱翔的老鷹,又像一隻飛起來的鳳凰。航拍,是不是很出這個效果呢。
拍完村碑,走到河裡,拍到了這個:“水利工程,勝利完成”日期分辨不清了。有誰知道日期啊!
小河裡依然有水,上莊村也是被小河分割成了兩塊。河水裡有成群的小魚。水因有魚而顯得更加靈動。
因為是坐早班5:50的公交車來的,所以6:56拍的這張照片。村裡人剛好開車出村。今天是24節氣中的夏至,又恰好趕上日環食。日出:4:48,日落19:30
依村裡的橋為界,這是小橋下邊的風景。
這是小橋上邊的風景。平靜的河水,可能是山裡的原因,草上的露水很大。
放在橋邊的破損的石槽,當初不知道用來喂牛還是餵豬,可惜破損了一塊。
先從小河的左邊開始走吧,靠近河的一邊的村路,都架設了護欄。有時候
有時候,本能的拿起相機,本能的摁下快門,只是感覺,有一種感動值得我去記錄。我本義是好的,絕對沒有一點雜念。我拍過很多的老人,都是很小心的問老人家。如果不同意,我是從不去拍的。
祝福這家店的主人,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其實,自己也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對於這樣的街道,我是從內心深處去喜歡,用心去走。因為走在這樣的街道,心會出奇的平靜。
從路邊留下的出口,拐進河道。我不知道河裡的這種植物叫什麼。
這一段河道的堤壩進行了整修,不知道什麼時候修建的?如果是在去年的利奇馬之前,經受住那個洪水的沖刷,那這個工程無與倫比的堅固!!
老碾,可以說,一代人的記憶。我老家沒有,只有石磨。
喜歡街道上上空東拉西扯的電線,感覺,這樣特有人情味,才有古村的那種的煙火氣。我知道,這樣的東拉西扯,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可是,又從骨子裡接受這種。
有時候,走進這樣的村子,很想靜靜地走進大門,和這家的主人聊天,沒有距離感,有的是那種親和力。可我又沒有勇氣走進去。
走過好多的古村,都把村裡的石板路鋪成了水泥路,我贊成把路修的平坦。但同時,也把幾代人走過的石板路給扼殺了。我在努力尋找,再也找不到的石板路。那種走路磨得精光的青石板路,現在的古村,找不到了。
有愛的窗戶。
退出歷史舞臺的石磨
原來這種土坯麥秸房子,可以說,冬暖夏涼,每過幾年,就要返修一次屋頂的麥秸,所以,每年割麥子時候,在場院裡要創麥子,把麥穗創齊,割掉,把麥秸留下來返修屋頂用。有時候得攢2-3年,才可以返修。
現在,麥秸的屋頂也已經沒有了。不過,草屋的那個記憶,估計也會慢慢消失的。也就只存在於我們70後這代人心中了。
這種紅磚修建的院牆,基本是在85年以後的。
太陽能熱水器,並不是木板門的這家的。木板門是鎖著的。
走進上莊村,就被濃濃的艾蒿香味包圍,基本家家在擼艾蒿的葉子。這是擼淨了葉子的艾蒿杆子。問過村民,他們說:用來賣錢,老百姓哪裡掙錢?蘋果、甜桃又不值錢。
記得小時候,家家都有一盤石磨,我家有兩盤。上面一個眼的叫水磨,兩個眼的叫旱磨。水磨可以用來磨煎餅糊糊,旱磨只能用來磨麵粉。
這樣的土坯,有的地方是把土纏上麥浪、雜草和成泥巴,盛到一個方形的模子裡,上面抹平。提起模子,曬乾,做成土坯。還有一種是把溼潤的土盛到模子裡,用夯打實,拆開模子,可以直接把土坯搬走。
乾淨的街道。七上的
牆上的標語還在:提高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
這樣的大門,基本是在85年最常見的農村大門樣式,當時,這樣的大門還是很了不起的。
寂靜的小衚衕。
漂亮的大門,院裡栽種了很多的花草。鋁合金門窗、空調。
主人用的暖壺,這個,應該成為古董了。
又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在這個有體育設施的地方,遇到的兩位老人家。可惜兩位老人家給我打手勢,說自己的耳朵聽不見。謝過兩位老人家離開。
曲徑通幽
從小河的攔水壩過去,轉到小河北邊的村子。小河下游的景色。
村子裡的配電室。
小河邊的屋子都用白色塗料進行了粉刷。
精緻的大門,光榮人家,我知道,家裡有軍人,門口就有這樣的牌子!向這家人致敬!!
從大門外看進去,院子裡晾曬著洗過的衣服。門口依然有“光榮人家”的牌子。
老人正在晾曬擼下來的艾蒿葉子。早上的陽光照在老人身上,祝福老人家健康長壽。老人家的狗狗一直對我不緊不慢的叫。
碾盤還在。
村子裡很多這樣的土坯房。
原來這樣的大缸,有的是用來盛水,有的是用來盛糧食。施行責任制以後,這樣的大缸家家基本好幾個。有的盛玉米,有的盛小麥,或者五穀雜糧啥的。
太陽剛好從屋尖走過。
走進上莊村,雖然春節已經過去快半年了,家家戶戶的大門過年貼的春聯還是非常新鮮。
從村子的高處俯瞰小村。
單獨的一間土坯房。
高階大氣的大門,洗衣機正在嗡嗡的洗著衣服。左邊掛著兩個牌子。
小小的菜園:芸豆、黃瓜、豆角、中間的不知道種的什麼,還沒有出來。
家家戶戶都在擼艾蒿葉子。到處充滿著艾蒿獨特的香氣。
當初修建這樣的大堰很需要人力物力的。
近處的小柵欄扎的很精緻,遠處的兩位大哥正在探討他們家的蘋果樹生蟲的事,挑水桶的大哥正在教另一位如何防治。
窄窄的小衚衕,衚衕的地面已長出了青苔。
就這樣漫無目標的在村裡遊蕩,看到不錯的景點,隨手摁下快門。只有走進這樣的村子,心情會出奇的平靜。也會感覺自己整個融進了村子,是村中的一員。
每家的大門各有不同,有一點非常相似,就是家家進入大門,都擺放了幾盆鮮花。有滋有味的鄉村生活。
有時候老屋的坍塌,也是一種命運的選擇。
走進這個有著非常精緻磚雕的大門,南屋的房門:紅心向黨。四合院,只有西屋還有一位老人家在居住。
這樣的石塊建築很有藝術感。不規則的石塊疊加,可以壘砌規整的牆體,而且非常堅固。
窄窄的衚衕。
行走在這樣窄衚衕,恍如隔世的感覺。
這口老井,井裡的水依然很清澈。擼艾蒿葉的大姐告訴我。這是村裡最早的老井,村裡的幾代人都喝這口井的水。現在呢,家家都安裝了自來水,所以,這口老井也就不再用了。
漂亮的石堰。
大姐還告訴我,上面有兩個水庫,你可以上去看看,很漂亮。這是第一個水庫,在這裡碰到一隻翠鳥。
這是第二個水庫,這個水庫很大,水很清澈。垂釣紮營的好地方。
漫山遍野的桃樹、蘋果,期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期待今年的水果價格能高一點,所有的山裡人都獲得一個好的回報。
本來想和正在刨土豆的大爺拉拉呱。大爺笑著指著自己的耳朵說:兩個耳朵都壞了,聽不見。祝福老人家身體健康。
一個小水庫壩頭的房子,蓋得非常漂亮、精緻。不知道用來幹啥的。
退出歷史舞臺的石磨被拋棄在垃圾裡。
返修後的輸電線路。
再次回到村裡。
這棵葡萄碩果累累。只是不知道家裡有沒有人。
走到這裡,被這裡的一個路口吸引。我在這裡呆了好長時間,如果安裝紅綠燈,該怎麼設定呢?上邊5個路口,下面一條直路。
從這樣的路口,就可以感覺得到,鄰里關係是多麼的融洽。
山崖上的槐樹,盤根錯節。
這幾間房屋,在河底的南面。
這是小河北面的房子。
漂亮的大門。
最早的配電室。
老屋的山牆和精緻的窗戶。這樣卯榫結構的花格窗子,絕對純手工製作。不知道這樣的手藝是否已經失傳。因為很多人不喜歡這種手藝活。
這個四合院,只有一位老大娘在住。老人看到我,第一句就問我,口渴不,來家喝水吧。我急忙謝謝。說自己帶著水。然後和老人家拉呱。老人說:今年的疫情到現在還不消停。你看,北京又有了。去年的桃基本沒人要,都爛在地裡了。很多人連套袋子的錢都掙不回來。這幾口屋,人都去城裡住了。在外面掙錢容易。在這樣的村裡,蘋果、桃、花椒等又賣不上錢……我只是靜靜的聽老人家說。
為什麼要安裝在這裡呢?
這裡,又一處房子正在建設。樣子應該是二層的小樓。村裡的老人都在陰涼處拉呱。有時候真希望坐到他們中間,和他們一起拉呱,閒聊。下一個村子,一定去嘗試一下。
說心裡話,這張照片,我考慮了好久,要不要發出來。這位老人手腳並用的往裡爬。其實,任何時候,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別人的幸福。別人的幸福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就像我們的幸福別人也感知不到一樣。
兩個都是轉,一個轉送去涼爽和溫暖。一個轉付出汗水送去溫飽。一個老物件一個新事物。
其實,草叢中的那幾個體育設施應該在這裡,這裡才是它們該待的地方。
走進兩位老人家,左邊慈祥的老人說:孩子,給你個板凳,坐下歇會,等蒸熟了,你嚐嚐我們的粽子。我吃過這樣的粽子,有一種淡淡的棕樹葉的香味。這才是地道的粽子。謝謝兩位慈祥的老人,讓我再次感受到家的溫馨。有時候,一句短短的話,足以讓人暖心流淚。
別過兩位老人家,走出來。
河邊很多人在洗衣服。
再次拍到這種小賣部。記得小時候,走進這樣的小賣部,那種醬油醋,特有的香味,會迷戀好久。稱鹽打油,買塊地瓜乾的糖,分成幾塊吃。在那個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這樣的小賣部很受人歡迎。也是最嚮往去的地方。
村口的大柳樹。
拍完最後一張照片:愛橋護路。
我們中國人自古就有很濃厚的鄉土情結,家鄉是人生的起點、故鄉也並不是人生的終點。
觸控鄉愁,下站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