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翻番,幸福生活底氣足

江西日報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小康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

黨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入指標,江西老表的小康生活實現了嗎?連日來,記者走村莊、進社群、訪家庭,看百姓生活,聽老鄉心聲,透過算家庭收入賬,記錄他們的奮鬥足跡,聆聽他們奔小康的故事。

脫貧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7月12日清晨5時許,興國縣方太鄉井口村脫貧戶賴福松就在臍橙園裡忙開了,摘次果、修枝頭……望著壓枝的臍橙,賴福松滿心喜悅。他說,他的致富經就是“山上種臍橙,欄中養生豬”。

15年前,妻子因為工傷,腰部受傷且久治未愈。賴福松作為家裡唯一的勞動力,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一邊在別人的臍橙園裡打工,生活很艱難。

直到2012年,日子才有了起色。“我被列入精準扶貧物件,實行‘一對一’幫扶,妻子治病的錢95%有報銷,手上才逐漸寬裕。”說起政府的幫扶政策,賴福松打心裡感激。

2015年,賴福松的臍橙樹都掛了果,除去開支,賺了1.5萬元,再加上其他收入,當年純收入達到3萬元,順利脫貧。

脫貧後的賴福松沒有滿足於現狀:除了管理自家的十餘畝臍橙園,他還代管了別人的3個百畝臍橙園;去年,他瞅準“豬市”利好,養了30頭豬。

閒聊中,賴福松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起了他家的年收入:自家臍橙園純收入2萬元、幫別人代管臍橙園5.4萬元、養豬5萬元、妻子務工1.2萬元。“這樣一算我們全家也有13.6萬元。”賴福松這邊話剛說完,那邊又鑽進了臍橙園。

點評:

華東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統計學博士 周燕芳

農民純收入指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扣除所發生的費用後的純收入總和。

從收入上看,賴福松一家有13.6萬元收入,過上小康生活毫無懸念。201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789元,按照2020年翻一番的目標,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人均收入約為1.7萬元,折算成農村家庭年平均收入為6萬元左右,這就意味著一個3口之家全年收入達到6萬元,就達到了小康水平。

發展背後看增收。近年來,我省著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形成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專案、人人有致富門路的良好格局。如今,我省2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退出,“十三五”的3058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346萬人減至2019年底的9.6萬人。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省農村居民的收入渠道也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不再單一來自田裡,發展民宿、農家樂、鄉村遊等多種經營,收入渠道多多,農民腰包鼓鼓。

城鎮居民的生活越來越殷實

全面小康的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南昌市東湖區瞄準“到2020年城鄉貧困群眾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更多困難群眾,尤其是城市低收入人群有相對穩定的工作及收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東湖區大院街辦公園社群的郭清燕就是受益者之一。

7月10日20時30分,南昌市八一廣場已是華燈璀璨,旁邊的沃爾瑪商場人潮如織。在商場東北角,一個20平方米左右的插花店,已經有五六個客戶在那裡等候。店老闆郭清燕忙得不亦樂乎。

20年前,郭清燕和丈夫雙雙下崗,夫婦倆常常為“柴米油鹽”發愁。改變發生在5年前,公園社群的對口幫扶單位——省人社廳瞭解到郭清燕的實際困難後,為她安排了兩個月的免費培訓,學習掌握插花技能。

經社群工作人員積極溝通,八一廣場沃爾瑪商場免費為郭清燕提供了一個20平方米的經營檔口。有了這個檔口,她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現在每個月有4000元純收入。

“除了小女兒還在讀書不能掙錢外,大女兒去年大學畢業,在南昌一家投資公司做文員,一年工資有4.6萬元;丈夫在建築工地上帶班,一年也能賺5.32萬元;我的退休工資一年有3.24萬元;插花店收入,一年有4.8萬元。這樣一算,全家一年總收入有17萬多元,還不錯。”郭清燕開心地說。

2010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萬元,按照可比價計算,到2020年翻一番為3.8萬元。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在內,當年名義收入在4.5萬元左右,折算成家庭年收入大約為13萬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一個3口之家的年收入13萬元左右,就表明這個家庭的收入水平達到了小康。郭清燕一家四口的收入有17萬多元,達到了小康水平。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我省把就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舉措。截至6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等指標均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6.1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2.2%。從收入看,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44元,同比增長6.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

如今,城鎮居民收入不再是工資,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比重增加,房租、股票、基金……隨著收入渠道的拓寬,城鎮居民的生活越來越殷實。

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

全面小康的路上,個人富了不算富,只有村集體經濟壯大了,大家奔小康才有保障,這才算真正富。

盛夏時節,記者來到南昌縣武陽鎮朱坊村探訪,茂盛瓜藤間,白中泛黃的西瓜全露出了“身子”。頂著高溫,十幾個村民正忙著摘西瓜。“這是我們村集體經濟的支柱產業,奔小康全靠這個西瓜了。”正在地裡勞作的朱坊村黨支部書記朱小江說。

朱坊村有577戶1936人,距南昌縣城15公里,到南昌市區不過40公里。但是,區位優勢明顯的朱坊村,在2015年以前還是一個“空殼村”“市級貧困村”。

窮則思變。2015年,朱坊村成立南昌縣首家村集體農業公司——南昌連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隨後,透過發展西瓜甜瓜優質栽培專案,村集體經濟收入有了起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近年來,朱坊村除了發展大棚蔬菜,還發展了上千畝的水面養殖及光伏發電等民生專案,村集體收入年年見長。

2018年,朱坊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村裡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退出。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再創新高,突破20萬元。“今年有望達到40萬元。”對於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翻番,朱小江很有信心。

隨著村集體經濟的壯大,村民的日子如甜瓜一樣甜。“家有洋房小車,年年有分紅,日子過得很舒坦。”村民朱小平說,妻子王羽花在村裡的甜瓜基地上班,一年有3.6萬元收入;他自己經營一家勞務公司,一年有20多萬元收入;兒子在一家民營企業做財務,一年也有10多萬元收入;縣城還有一個小店面,一年租金4.8萬元;另外還有一些七七八八的錢,一年下來也有1萬元左右;村裡每年的分紅,一年至少有4000元。“這樣算一下,我家收入蠻高的嘛,都快40萬元了。”朱小平笑著說。

點評:

省農業農村廳政策與改革處處長 董兆華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事關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提升全面小康成色。朱坊村的實踐說明,一個村要發展壯大,必須強化產業帶動,積極探索發展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必須強化能人帶動,培育一批有經濟頭腦、有管理能力、有實幹精神的村集體經濟發展人才。同時強化政策支援,集中各方力量,形成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省有79%的行政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超過5萬元。到2020年底前,我省要實現所有行政村村集體年經營性收入超5萬元,並培育一批經濟強村。

讓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

一場暴雨過後,靖安縣高湖鎮古楠村村民舒敏琪開著小車從奉新縣城回來,車裡裝滿了造型奇異的石頭。舒敏琪告訴記者,土地全部流轉給村裡了,每年有4000元的分紅。他現在主要是收藏石頭,一年少說也有五六萬元收入;自家300棵楊梅樹一年也有1萬元左右收入。“玩玩石頭,喝喝茶。”這就是舒敏琪目前的愜意生活。

據靖安縣有關部門的統計,古楠村居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28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4.01萬元。口袋富了還不夠,古楠人還不忘富腦袋。在記者採訪的當日,古楠村少兒硬筆書法課如期舉行,30多名學員正在認真學習。古楠村黨支部書記鍾英華告訴記者,類似的活動每週都有。近年來,該村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起來,讓鄉風文明煥發出新氣象。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靈魂。古楠之美,不僅僅在於自然環境、田園風光之美,更在於人心向上、向善之美。誰家有病有難,總有人慷慨解囊,總有人噓寒問暖……

鄉風淳、家風好、民心齊,古楠村寓德於行蔚然成風。全村十多年來未出現一起矛盾糾紛,沒有出現一起上訪事件,村民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幹群關係十分融洽。近年來,古楠村先後獲得“江西省文明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等十幾項榮譽。

結束古楠村的採訪時,天色漸晚,村文化廣場上,大喇叭又響起來了,大人們跳舞、遛彎,孩子們追逐、嬉戲,一幅村美、民富、產業興的新圖景正徐徐展開。

點評:

省委農辦秘書處處長 黃承鋒

植根於鄉村土壤的鄉賢文化,正在啟用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只有讓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小康生活才更有厚重的底蘊。

古楠村的實踐說明,沒有文化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高質量的全面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把握好鄉風文明與產業富民的辯證關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抓好錢袋子,又充實腦瓜子,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協同發展、雙輪驅動。

近年來,我省充分調動農民和新鄉賢的積極性,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透過積極培育新農村建設促進會,集聚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人員和農村致富帶頭人等新鄉賢支援家鄉建設。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有71個縣(市、區)、508個鄉鎮成立了新農村建設促進會,籌資10億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實習生 馮阿芳、鄧竹青對本文有貢獻)

專家觀點

多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省社科院研究員 尹小健

2019年,我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654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96元,從收入指標看,江西老表已邁向全面小康生活。

目前,從農民收入的4個組成部分來看,工資性收入是我省農民收入第一大來源,2019年佔比為42.4%;經營性收入佔比36.1%;財產性收入佔比為1.6%;轉移性收入佔比為19.9%。因此,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是當務之急。

要提升全面小康的成色,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讓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更好地保障農民持續增收;要著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透過啟用用活農村要素資源,讓農民的土地、房屋等成為可以抵押、轉讓、出租、入股的金融資產,推動農村“資產”向“資金”轉變,進一步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記者 鍾金平)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275 字。

轉載請註明: 收入翻番,幸福生活底氣足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