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全球貨幣政策立場並非看起來那樣明朗

由 宗政從蓉 釋出於 財經

  北京時間5月17日訊息,全球貨幣政策可能會比看上去更為緊縮,因為各國政府借貸的速度使央行的創紀錄刺激措施黯然失色。

  據高盛計算,美聯儲的大規模資產購買計劃並沒有趕上美國政府債券發行量的激增。其他國家也大致如此,只有紐西蘭的公共債務餘額將出現淨下降。

  這表明,儘管發達經濟體的主權債券收益率很低,但是如果各國央行加大購買力度,發達經濟體的主權債券收益率將高於正常水平。如果各國央行持續加大購買力度,這將意味著隨著各國政府繼續增加赤字,越來越多的債券最終將落入私人手中,而不是央行持有或其他國家官方持有。

  “雖然央行的購買行為應該會吸收大量即將發行的債券,不過我們預計大多數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中的“自由流通量”(Free Float)會增加,”高盛分析師阿維莎·塔卡(Avisha Thakkar)週四在一份報告中表示。這“為更高的收益率和更陡峭的曲線提供了中期依據”,她寫道。

  當前的信貸安排與金融危機後的量化寬鬆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債券購買量遠遠超過了其政府當時的借款規模。儘管美聯儲的購買規模沒有超過美國國債的發行量,但美國債券市場受益於其他國家的慷慨援助,尤其是歐洲投資者被趕出本國市場,並在大西洋彼岸大舉買進。

  美國部分貨幣市場本月建議押注美聯儲將需要採取負利率政策,儘管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和其他全球央行官員對這一政策一再表示懷疑。

  雖然已經確定了價格形成的各種原因,但仍有很多央行觀察人士認為有可能採取進一步行動。

  “各國央行沒有太多的政策空間,行動速度也不如我們希望的那樣快。”包括克里希納 古哈(Krishna Guha)在內的Evercore ISI分析師在5月11日的一份報告中寫道:“我們希望在六月,美國、歐元區和英國將採取另一輪積極的貨幣政策行動。”

  呼籲更多的貨幣政策表明,經濟遭受的長期衝擊要比許多人早在2月份所設想的V形復甦情況更為嚴重。據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稱,根據疫情爆發的持續時間和政府應對措施的力度,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給全球經濟造成高達8.8萬億美元的損失,幾乎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

  並非所有人都認為央行將繼續採取一系列刺激措施。德意志銀行證券(Deutsche Bank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斯特恩 斯洛克(Torsten Slok)表示,當形勢趨於平靜後,貨幣政策制定當局將尋求退出目前的資產負債表。

  他表示,”一旦緊急情況結束,美聯儲和歐央行可能不再傾向於積極參與買入政府債券,因為這模糊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間的界限。”

  即便如此,也有人認為,隨著政府赤字不斷擴大,日本和澳大利亞央行可能會廣泛採用收益率曲線控制政策,明確限制收益,從而控制借貸成本。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駐倫敦的高階外匯策略師簡 福利(Jane Foley)週四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這似乎與其他央行正在採取的行動方向一致”,而不是負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