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炳生:根據現狀判斷我國完全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 穀物基本自給”

  鳳凰網財經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停擺。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全球危機,全球經濟正面臨著需求供給雙重衝擊,任何經濟體都難以獨善其身。值此變局關鍵時刻,鳳凰網財經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階金融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以“全球經濟與決策選擇”為主題的“2020鳳凰網財經雲峰會”,為期7天的超級財經周裡,嘉賓們觀點犀利,金句頻出。

  隨著新冠病毒的蔓延,全球糧食貿易問題、國內糧食安全問題,農產品(行情000061,診股)的生產及流通問題都出現新挑戰。如何重新審視我們的糧食和農業問題?如何以疫情為契機帶動農業轉型與鄉村振興?在5月13日的“2020鳳凰網財經雲峰會”中,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柯炳生對我國糧食安全與農業轉型做了詳細分析。

  關於我國糧食現狀,柯炳生談到,我國糧食安全目標有兩句話:“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根據2019年我國糧食自給率的情況,稻穀的自給率是百分之百,小麥的自給率98%,穀物自給率也是98%,所以已經滿足了穀物基本自給。

  談及“口糧絕對安全”,柯炳生表示我國家的糧食儲存現在處於歷史高位,僅稻穀和小麥的庫存數量就夠14億人整整吃一年,庫存充足。進口不是數量上不夠,而是因為品種原因。豬肉、禽肉、牛肉、羊肉這四種肉類的自給率加在一塊是94%左右,可以說肉類基本自給這個目標也達到了。

  談及缺口最大的大豆柯炳生分析,現在每年大豆的進口數量相當於國內生產的五倍左右。由於大豆屬於土地密集型產品,單產水平很低,只有120公斤到130公斤的樣子,而我國人均土地面積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進口大豆就是進口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他認為,其實進口大豆沒有太大風險。不能說絕對沒有,總體來說沒有太大的風險。

  柯炳生對鳳凰網財經表示,根據現狀判斷我國完全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

  此外,柯炳生認為,未來有兩件事很清楚。第一,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是日增的,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越來越安全,才能更安全。第二,從資源投入方面,因為城市化的發展,不斷佔用一些耕地,耕地越來越少,水資源越來越短缺,另外農業勞動力越來越少,並且越來越貴,這構成了挑戰。

  因此,展望未來,如何用越來越少的耕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並且越來越貴的勞動力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這確實是一個挑戰,我們要應對好。我們必須實行農業的轉型加快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建設現代農業。

  

  

  嘉賓介紹:

  柯炳生,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原校長

  以下為發言實錄:

  柯炳生:大家好,非常高興參加鳳凰網財經雲峰會,我報告的題目是我國糧食安全與農業轉型。

  糧食安全是一個大話題,黨和國家一向高度重視,從2004年到現在,中央已經發了17個一號檔案,每一個一號檔案裡邊都要談到糧食問題,談到糧食安全問題。新冠肺炎以來,很多人都高度地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很關切這個問題,有各種不同的傳言等等,有的人非常地擔憂,甚至有點恐慌的心理,有一段時間甚至要搶購等等,要囤積這個糧食等等,生怕糧食不夠,其實對這個問題的關注是好事,但是這樣過度的擔憂乃至於恐慌完全是不必要的。那麼我對此做一點具體的分析,兩個問題,一個是現狀如何,一個是未來如何。

  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是兩句話,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這兩個目標到底實現得怎麼樣,我們來看看有關的資料。2019年的情況,這個表格有很多數字了,我不一一說,請大家看最後一欄,我們的自給率的情況,我們稻穀的自給率是百分之百,小麥的自給率是98%,穀物的自給率也是98%,所以穀物基本自給那是滿足了;然後口糧絕對安全,那我們講的口糧就是包括稻穀和小麥,看起來這個小麥好像沒有達到百分之百。今年稻穀是百分之百,但是前幾年,每年我們的進口也有2%到3%的樣子。這是數字。

  這個表裡面沒有反映的是一個什麼數字呢?是庫存,正像不久前國家糧食儲備局,還有農業農村部的同志說過的那樣,我們國家的糧食儲存現在處於歷史高位,光是稻穀和小麥的庫存數量就夠我們14億人整整吃一年,所以我們的庫存還是很充足的。我們進口不是因為我們國內不足,而是因為有一些品種的原因,因為我們進口大米,從泰國進口大米、泰國的香米,我們進口的小麥主要是加拿大、法國一些優質專用的小麥,強筋小麥和弱筋小麥等等,不是數量上不夠,剛才講到庫存的數量,其實庫存的數量,有的同志說吃一年就沒了,第二年呢?庫存哪裡來呢?庫存是往年的結餘,是往年沒有吃完的那部分成為國家的庫存,所以庫存數額巨大,意味著我們前些年我們生產是供大於求的,證明我們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高度,我覺得這比庫存數值的大小更有意義,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數字,就是生產的能力是足以保證我們的口糧的安全的。

  那我們來看看生產的情況,這有兩張曲線,近二十年來,我們全國人均穀物生產的情況增長了將近一百公斤,由二十年前的350公斤不到,到現在的將近440到450公斤,增加了將近100公斤,所以這個增幅是很大的。

  那我們看看下面這個,就所謂的口糧了,水稻和小麥,這個在二十年中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250公斤左右。那這個數量到底能不能夠滿足我們口糧的需求呢?這是生產的情況,實際上這二十年來,它之所以增長得比較緩慢或者比較穩定,不是我們生產能力不夠,是我們的需求沒有顯著的增長。

  我們看看我們的需求的情況,這張表是國家統計局調查的有關我國人均的糧食消費的情況,我們看到無論是糧食還是穀物,我們人均的消費數量在近五年中都減少了二十二三公斤,這符合世界的一般的規律,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直接的口糧的消費是減少的,這個趨勢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我們看穀物,人均的穀物的消費那只有116公斤,不到120公斤,其實相當於前一張圖的人均的稻麥生產的一半都不到。所以我們的水稻的生產、小麥的生產、我們口糧的生產是足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下一張表我們看到是什麼呢,畜產品和飼料糧的情況。四種肉類,包括豬肉、禽肉、牛肉、羊肉等等,去年由於豬肉大幅度減產,減產了1100多公斤,所以肉類都有增加,都有比較明顯的增加,這四種肉類的自給率分別是如表顯示,牛肉是79%最低,然後是羊肉93%,豬肉94%,然後禽肉自給率最高,99%,肉類加在一塊是94%左右。但是我們可以說肉類基本自給這個目標也是達到了。

  飼料糧中玉米是基本自給了,缺口最大的是大豆。我們現在大豆的進口每年的數量相當於國內生產的五倍左右,近三年我們大豆的進口數量都在9000萬噸上下。這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如何來看這個數量,如果我們不進口的話,用我們國內的土地來生產的話,要生產出這麼多的大豆,我們需要把整個東北和整個華北的土地都加起來,都種大豆,那跟這個數量才差不多。所以進口大豆是事在必然,因為大豆屬於什麼呢?叫做土地密集型產品,它的單產水平很低,只有120公斤到130公斤的樣子。那我們進口大豆就是進口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因為我們的整個的人均的土地面積要遠遠低於國際的平均水平,所以進口一些大豆,將來這個趨勢還要一定表現在高位甚至會進一步增加。這樣有人就問了,說那我們進口大豆是不是一個有風險因素?所以下面幾張圖我就分析一下,想說明一個什麼觀點呢,其實我們進口大豆是沒有太大風險的。不能說絕對沒有,總體來說沒有太大的風險。

  那這張圖顯示出我們大豆生產和進口的情況,在過去將近二十年時間,我們大豆的進口從1000萬噸增加到現在的9000萬噸上下,而我們的產量從來沒有超過2000萬噸,去年是達到歷史最高水平,1810噸,是這樣一個趨勢。

  這張圖顯示出來世界大豆的進口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中國的大豆進口增加了將近8000萬噸,而其他國家的大豆的進口增長得很慢,大概是從4000萬噸左右增加到5000萬噸左右,所以整個的大豆的市場我們佔的份額是很大的,現在已經佔到了世界大豆進口市場的65%以上,我們是最大的買家。

  從賣方來看,世界大豆出口中,最主要的國家就是巴西和美國,這兩個國家也是大豆的主產國,巴西和美國這兩國,兩個國家加在一塊,每年大豆的出口數量在將近85%左右,其他還有一些南美的國家和加拿大等等,是高度的集中。

  那對這些國家來說,它們的大豆,我們的這個大豆,我國的大豆進口來源主要也是美國、巴西,這兩個國家加在一塊大概佔到85%左右,主要這兩個國家。所以就是說我們進口大豆跟美國、跟巴西進口大豆到底風險如何,取決於這兩個國家它的生產政策和它的貿易政策。

  那對巴西來說,每年的出口的大豆85%左右全是賣給中國,而美國大概60%,60%左右賣給中國。

  就大豆生產來說,你想它們生產了大豆之後,它要不賣,不出口的話,那怎麼辦?它沒辦法,它一定要出口,而出口的話它大概只能賣給中國,因為其他的別的國家的需求是很少很少的。所以對它們來說,它們是有剛性要出售這個。而對我們來說,其實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彈性的,因為我們進口大豆除了榨油之外,主要是那個豆粕用於飼料業的發展。這兩年之所以大豆進口少一點,是因為我們肉類的生產由於非洲豬瘟的原因等等原因,我們減少了這個需求,還是有一定的彈性。

  所以我就歸納一些現狀判斷,現狀判斷我們完全實現了穀物絕對安全。我們完全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穀物基本自給,這個目標我們是得到了確保。其實不光是去年、今年,改革開放以來,大家想一想,我們什麼時候缺過糧,我們什麼時候買不到大米,買不到麵粉,總是有的,從來沒有發生過買難問題,並且價格也相當地穩定,所以這個目標是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和實現的。那大豆缺口大一點,但是風險並不大,剛才已經說過了。

  這是現狀,那麼我們來看一看未來,展望一下未來。未來有兩件事很清楚的,一個就是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是日增的,要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越來越安全,更安全。那另一方面從資源投入方面,我們的耕地是越來越少,因為城市化的發展,不斷佔用一些耕地,水資源越來越短缺,另外農業勞動力越來越少,並且越來越貴,這構成了我們一個挑戰。那這個挑戰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展望未來,我們如何用越來越少的耕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並且越來越貴的勞動力來生產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產。那確實是一個挑戰,我們要應對好。

  那我們看一看,我對於未來的糧食安全我們是有信心的,我們溫故知新,我們看一看這四十年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的情況,這四十年來我們的農產品的生產是全面的增長,我們糧食增加了一倍多,我們的肉類增加了七倍多,我們的水產增加了13倍,我們的水果增加了19倍,這個很大的幅度增加。當然未來是否能夠按照保持這個增長速度,那是難度是越來越大,但是這個趨勢是不會變化的。

  另外我們看一下國際的比較。1978年的時候,我們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是22%,但是我們的穀物生產、肉類生產和水果生產是遠遠低於這個數,表上這個數值說得很清楚,那意味著什麼呢?1978年的時候,我們人均的農產品的消費水平是遠遠低於,顯著地低於國際水平,我們以往說我們有多少多少土地,養活了多少世界人口,那個時候是低水平的養活。可是今天我們來看一看,2018年的資料,我們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8%,但是我們的穀物生產佔21%,肉類生產佔25%,我們的水果生產佔到30%。我們人均的水平顯著地超過了國際的平均水平,未來還會繼續不斷增加。

  那麼未來進一步增長的話,那有很多的,怎麼樣能夠實現把我們有限的資源,因為最主要的資源,有限就是什麼呢,我們的人口占全球的18%,但是我們的耕地面積只佔全球的10%,所以我們現在用10%的耕地面積高水平地、高質量地來養活世界18%的人口,這是一個真正的一個挑戰。

  我們必須實行農業的轉型,這農業轉型就是加快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建設現代農業。我們過去的40年,我們能取得這樣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個原因不在於別的,就是改革和創新,但改革也是創新,是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所以展望未來我們要實行農業轉型的話,如果確保我們的未來的糧食安全的玖,我們仍然要實行改革和創新,四種創新,政策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在某種意義上說政策創新、組織創新和技術創新也是一個保障條件,它保障什麼呢?保障我們的業態的創新,業態的創新其實就是一個農業的轉型,就是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各種不同的業態,有五種業態等等,限於時間關係我就不說了。

  那麼透過這樣一個改革和創新,透過政策的創新、組織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不斷地推進業態的創新,不斷地推進我們中國農業的現代化的水平,用我們有限的土地,使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我們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和自然資源,然後來最大地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人們,來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食物的需要。所以只要我們繼續加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的三農,把全面的推行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地加強支農、惠農的政策的話,我相信我們未來的食品安全或者糧食安全的這個目標就能夠得到很好的實現和保障,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剛才我們從四個創新講,我們要推動這四個創新來促進農業的轉型,來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其實最主要的路徑是什麼?這也是過去四十年中我們改革開放取得的經驗,也是最關鍵的,其中最關鍵和最根本的。要很好地推進我們四個方面的創新,其中最關鍵有一條,這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要發揮好兩個作用,一個作用是什麼呢?就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我們過去改革開放這些年的經驗,市場的作用是什麼?市場的作用本質上是什麼呢?是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市場參與者的積極性,讓生產者圍繞著消費者的需求來進行生產,從而才能得到回報,調動每一個市場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配置好我們有限的資源,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話,我們的資源配置也會出問題。

  那第二個僅僅有此是不夠的,還有一些問題,僅僅靠市場機制是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那就是另外一個作用,就是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們要促進我們農業的轉型,要進一步地確保我們未來的國家的糧食安全,一定要把政府的作用發揮好。

  其實有關如何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在以往的十七個一號檔案中都有非常具體的部署、安排等等。粗略地說,市場和政府的作用的側重點是什麼呢?短期內可能主要靠市場發揮作用,但是對一些長期的事情,那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長期的事情包括什麼呢,其實就是我們一號檔案中一再強調的,就是藏糧於地、藏糧於技。藏糧於地就是保護我們現有的耕地面積,然後不斷地改善我們土地的質量、建設高標準的農田等等、改造土地等等的,這個靠市場機制是難以做到,靠農民也做不到。另外就是藏糧於技,技就是技術,就是科學研究,技術的推廣等等,這個靠單一的農民做不到,靠企業也很有限,它的工業性很強。所以技術和土地這兩點是非常非常重要,政府要這兩個方面要加大,進一步地發揮作用的力度等等,這樣兩個作用,進一步地發揮好兩個方面的作用,能夠更好地對我們未來的糧食安全提供保障。

  專題:《董明珠北大教授論戰:中國製造到底強不強?》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6202 字。

轉載請註明: 柯炳生:根據現狀判斷我國完全實現了“口糧絕對安全 穀物基本自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