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發展背後的四個認識

作者: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魏江

認識一:我國已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產業化之路仍很長

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數字”,像網紅帶貨、雲上旅遊、線上買菜,已成為老百姓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種模式正在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大家把這樣的時代稱為數字經濟時代。

數字經濟是人類生產函式的一場正規化變革,是經濟執行模式的一次形態重構。如何定義一個經濟體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從學理邏輯看,就是形成了以數字產業化為動力主體、以產業數字化為融合實體的經濟體系。從經濟指標看,就是看數字是否成為創造經濟增加值的核心生產要素。浙江省2019年數字經濟總量佔GDP的比重超過42%,全國也超過34%的水平,可以說開始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也表明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條件基本成熟。

但是,我國數字經濟的短板也是明顯的。目前主要是解決產業數字化問題,透過數字給產業解決渠道、融資、資訊傳遞等問題。當前,資料分析技術、數字科技創新、工業網際網路、AI促進製造業創新等方面才起步,數字本身能夠創造的價值還沒有足夠顯現出來。原因是底層基礎設施系統還沒有解決好,比如,支撐資料互動、資料管理、資料治理等的基礎平臺做得不夠,再比如,以5G為代表的基礎設施體系才剛起步,數字治理體系尚不健全,數字創新的智慧財產權保護仍處於探索初期。

認識二:數字經濟創造了新就業,未來還要解決就業結構問題

這次疫情催生了AI訓練師、AI陪聊師等新職業,加速了雲辦公、雲教育等新業態的成長,創造出新崗位。正是這些新崗位和新業態的發展,能夠讓幾億人在疫情期間隔離在家,解決好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且沒有出現重大社會問題。這充分體現了數字經濟的強大魅力,這在人類發展史上都是奇蹟。這次疫情讓數字產業抓住了機遇,實現轉危為機,實現拐點突破。特別是我國的數字產業利用這次契機,改變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傳統生產、消費習慣,經過3個多月的適應,已經在虛擬生產和生活方式上形成新的軌跡,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數字經濟會更加強大。

但是,新崗位和新業態主體上仍屬於人和組織的生活空間和生存空間遷移,從物理世界遷移到虛擬世界。這裡雖有就業增量,但更多的是存量的流動。要解決好當前面臨的就業壓力,關鍵是透過數字經濟發展讓智慧製造業、數字服務業的發展空間得到充分釋放,實現產業在空間上的重新佈局,從根本上解決就業結構問題。比如,讓大學生去三四線城市、去農村城鎮,與一二線城市享受同等的社會服務,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機會利用資料、物聯網、網際網路,平等利用各類生產要素,實現就業帶動創業。

認識三:數字經濟拉動部分消費需求,未來還應促進消費升級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我國具有特殊意義。作為外向依賴度很高的國家,要走出外向依賴,需要啟用內需,而14億人口又是世界上依靠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發展的最好市場。因此,數字經濟是推進消費方式、刺激消費需求的良好方式和手段。

目前數字經濟的主要貢獻點就在消費業。數字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消費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拉動了虛擬市場的消費,激發了網上市場的需求。但必須明確的是,線上需求與線下需求之間不是全部的互補關係,還有替代關係,大部分需求是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而已,我們要認清楚哪些需求是增量,哪些是存量的流動。

我最關心的是對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數字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大家自問一下:因為數字經濟發展,我們的消費品質需求是否提高了?不見得。比如,相當一段時間內,電子商務的發展讓假冒偽劣商品得以混雜其中,讓市場陷入完全價格競爭的格局,網紅經濟又刺激了非理性消費的產生。這種情況下,數字技術發展並未促進消費升級,反而影響了消費升級的步伐。

那麼,什麼時候數字經濟能夠真正促進消費升級呢?那就要看數字技術能否為高質量發展與科技創新賦能。概括地說,目前數字經濟的貢獻還是以消費和渠道賦能為主,如果能夠為供給側提供強大賦能,推動全新的生產方式變革,數字經濟在製造業的貢獻潛力才能真正激發出來。

認識四:數字經濟需要大量專業人才,高校培養要尊重需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釋出《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意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我國在生產要素市場制度改革的一座里程碑。很多人寄希望於數字要素市場能創造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場。

要理性地從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角度看人才缺口。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我國的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發軔是市場驅動的結果,不是政府行政指令的結果。當前全國各類高校都在培養數字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人才培養要尊重企業長遠發展的需求。

首先,不能忽視製造業人才培養。數字經濟發展離不開製造業,製造業仍是根基。數字經濟若離開製造業、農業與服務業而發展,其本身的發展空間是有限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下最緊迫的還是發展製造業。政府部門要尊重產業規律與經濟增長規律,不能一刀切。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10 字。

轉載請註明: 數字經濟發展背後的四個認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