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公募“後浪”的進階之路

  “基金經理的精力有限,又容易被短期的業績波動干擾,但當你對自己的投資體系有信念感時,就能平抑這個波動。”

  在海富通基金,範庭芳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後浪”。銀河證券資料顯示,截至6月17日,他擔任基金經理還不到300天,管理的基金任職回報已超70%,期間業績位列公司權益團隊榜首。

  非金融背景出身、初出茅廬就脫穎而出,這位“85後”基金經理有何過人之處?

  靠勤奮跨越門檻

  在投資這條路上,範庭芳是一個目標感和行動力極強的人。

  2011年,從復旦大學通訊工程本科畢業後,範庭芳透過校內保送,繼續攻讀本專業的研究生。彼時,他心中已經有了明確的職業目標——進入公募行業做投資。

  這並不是一個心血來潮的決定。大三下學期確定保研後,範庭芳去思科實習了9個月,發現自己對工程師的工作提不起興趣,日復一日的寫程式碼,獲取的成就感十分有限。而他理想中的工作,可以一半時間做研究,一半時間跟人打交道。

  為了找到符合心意的工作,範庭芳當時找了很多人請教,機緣巧合下結識了一位二級市場的投資經理,交流之後覺得這份職業非常適合自己。

  確定了目標後,擺在他面前的現實難題是,基金公司有著公認的高門檻,作為一名工科生,想要拿到offer並非易事。認識到這一點後,範庭芳在整個研究生生涯,付出了異於常人的努力。

  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多的實習時間,他只用了一個學期,就修完了全部的碩士課程學分。之後的兩年半里,基本都在券商實習,圍繞二級市場做研究、寫報告。還利用研一的暑假,考了兩門CPA。

  憑藉紮實的實習履歷,範庭芳畢業後順利進入中銀基金做研究員。2015年底,他跳槽到海富通基金,在這裡完成了從“明星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的蛻變。

  深耕“景氣”賽道

  偏基本面趨勢的成長投資者,是範庭芳對自己的定義。如何理解?

  他是一位典型的成長型選手,但持倉並不侷限於成長板塊。基本不做行業輪動,也不買週期類的股票,而是遵循價值成長的選股思路。落實到投資上,就是在價值的基礎上,從“消費和科技”兩大賽道精選個股。

  從海富通中小盤混合可以看到,他的持倉“雖然行業分散,但個股集中”。一季報披露的前十大持倉股佔比在60%以上,以醫藥、電子、軟體和食品飲料四大行業為主。

  範庭芳的換手率並不算高。他表示,未來大機率還是會重點關注這四個行業,或者籠統地說,消費和成長兩個板塊,“除非有特別明顯的跡象,讓我看到某個細分行業有很重大的投資機會,否則不會做太多偏離”。

  他自認不是一個對行業敏感的人,所以大部分時間精力都花在挑選個股上。為什麼堅持“消費 科技”兩個賽道?

  “我認為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這兩大方向景氣度比較高,從這裡面去選股,可以獲得更明顯的超額收益。”在範庭芳的投資標準裡,成長性擺在第一位。選行業,他最看重的是景氣週期的長短;選個股,主要看是否具有超越行業景氣發展的能力。

  以雙“大王”為錨

  熟悉範庭芳的人評價,他是一個擅長“化繁為簡”的人,總能把一隻複雜的個股,用簡練通俗的語言闡述清楚,讓聽的人快速知道這家公司到底好在哪裡。

  這是研究員階段培養的能力。擔任基金經理後,因為只需要對自己的產品負責,他的選股效率進一步提高,“我現在看一家公司,可能只要10-20分鐘,因為我的關注點很明確。”

  範庭芳認為,研究個股時,重點要儘量少。因為指標太多會影響判斷,必須明確哪些是影響股價的核心,“全市場3600多家上市公司,我覆蓋的也就200來家,最後深入研究的只有幾十家”。

  他把自己的投資方法論總結為挑選“大王行業”中的“大王個股”。

  何為“大王行業”?範庭芳主要的衡量標準是景氣度。以此為基準,他將不同行業進行分類打分景氣度在3年以上的,打9-10分;景氣度在1-3年的,打6-8分。日常的研究工作會集中在6分以上的行業裡,5分以下的行業選擇迴避。

  “大王個股”的篩選也是基於同樣的打分標準。在範庭芳的投資框架裡,一個行業裡評分最高的未必是龍頭公司,而是有顯著超越行業的阿爾法的公司,且過去已經有業績驗證。他對“驗證”非常看重,過去講了“故事”卻沒有兌現的公司,不會納入考慮。

  將分值兩兩排列組合,排在前列的就是“大王行業”中的“大王個股”。

  範庭芳對估值並不是特別看重。在他看來,低估值賺取的是市場錯判的錢,“這類股票以前或許很多,但現在沒有那麼多了,我更想賺成長的錢。”範庭芳強調,市場風格很重要,A股現在的籌碼結構就是好資產的溢價很明顯。他相信未來幾年,大家對好資產的青睞會一直存在。

  堅守投資方法論

  在投資領域,好的研究員未必是好的基金經理。因為在研究員階段,只需要覆蓋一到兩個行業,而轉任基金經理後,則需要凝練出自己的投資方法論。

  作為一名成功轉型的“後浪”,範庭芳將自己的經驗歸結為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找準自己的能力圈。

  “這一點很重要,必須知道自身的優勢所在,才能用長處去戰勝市場。”範庭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就是“個股能力>行業能力>宏觀能力”。

  修煉一套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論不易,做到長期堅守更是難上加難。“前者需要在研究員生涯中就開始形成,並不斷去試錯和完善;後者需要知行合一,對投資有強大的信念感。”範庭芳表示。

  公募行業有著殘酷的考核壓力,每天都在重新整理業績排名。受淨值壓力拖累,很多時候基金經理只能矇眼狂奔,卻很少停下來思考。

  範庭芳自稱算不上一個特別“勤奮”的基金經理,並非時時刻刻在調研或寫報告,而是會拿出一半時間反思投資方法論是否需要更新?有沒有做到堅守?有沒有錯失機會?

  “基金經理的精力有限,又容易被短期的業績波動干擾,但當你對自己的投資體系有信念感時,就能平抑這個波動。”範庭芳坦言,要做到這一點很難,自己還在調整和適應當中。

  擔任基金經理不到300天,就站上公司權益團隊的“C位”,範庭芳無疑是優秀且幸運的,“時代賦予了機遇,過去幾年的市場風格造就了我現在的業績”。

  更大的壓力也隨之而來,“市場的變化是未知的,如果未來風格變了,或者某些宏觀因素導致現在的趨勢不再,就可能需要進化我的投資方法論”。

  迴歸當下,範庭芳只有一個樸素的願望短期目標是不被市場淘汰,保持住現有的業績;中長期目標是,三年後自己的投資方法論還站得住腳,並在市場上打造出個人品牌。

  如何衡量中長期目標是否達成?範庭芳笑稱“如果三年後再接受你的採訪,聊起投資方法論時,我還說著同樣的話,那就證明我成功了。”(來源:國際金融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638 字。

轉載請註明: 一位公募“後浪”的進階之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