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初的那幾天,A股又起來了,很多人蠢蠢欲動。
而截止7月15日收盤,A股市場三大股指下跌,上證指數掉下3400點,報3361.3點。股民們參與交易的熱情,卻並沒有減退,事實上,這已經是連續第8個交易日,滬、深兩市交易額突破1.5萬億元。
一位年輕朋友問我:他剛剛準備好了房子的首付,但想首付再多一點,弄個大一點的房子,把110平換成130平,於是有去股市碰碰運氣的打算。
顯然,我沒辦法直接回答這種問題。如果不讓他去,萬一錯過了股市的幾百萬,他會怪我。如果讓他去,最後血本無歸,房子泡湯,未婚妻跑路,他會提著菜刀找我。
於是,我只給他講了一個道理,中國金融市場存在著某種“阻塞效應”,這個效應可以解釋很多問題。
“阻塞效應”是個什麼意思?望文生義,它指的是資金想去收益高的地方,但去不了,所以堆積在金融市場(阻塞),一直到處亂串,哪裡有機會就會去炒一把,催生資產泡沫,然後迅速離開,泡沫破裂,別人接盤。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顧2015年牛市是怎麼來的。2015年之前的幾年,我們金融政策開始出現了一些轉變,即監管部門逐漸認識到“四萬億”是有問題的,靠基建和房地產支撐經濟增長,它的負面效應逐漸顯現。於是,金融政策開始調整。
這一時期,有關部門希望將資金從“鐵工基”和房地產中擠出,讓它們流入實體經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支援困難群體,如三農和中小微企業。在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定向寬鬆”成為了貨幣政策的一個熱門詞彙。
定向寬鬆有很多方式,最簡單的,就是金融監管部門給商業銀行下指標,要求給予中小微企業或三農一定的貸款額。此外,還有更加市場化的方式,比如商業銀行作為債券市場的主要購債者,它們如果願意更多購買中小企業的私募債,那麼這些債券便可以作為公開市場的交易品種與央行交易,從央行獲得資金,從而鼓勵它們購買中小企業的債券。
然而,定向寬鬆最終的結果卻說法不一。因為資金都是逐利的,從銀行體系流出的資金最後流到哪裡,這並非監管,也並非銀行可以掌控。那些希望轉型升級的企業,未必可以從銀行拿到錢。而且,願意這樣做的企業家到底有多少,也是個未知數。
還有中小微和三農,它們的抗風險能力很低,而且我國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貸款利率管制,也就是說貸款給高風險的主體,卻拿不到與之匹配的高收益,因此,資金不一定有足夠的慾望去支援中小微和三農。
但另一方面,由於宏觀經濟政策的轉向,特別是對房地產的調控和對基建投資管制的收緊,資金也無法去往這些地方—以往它們是資金吸納的支柱領域,那麼從銀行體系流出來資金,就會在金融市場堆積,形成阻塞。
最後,資金轉來轉去,碰到了股市監管部門對資金進入限制的放鬆,比如當年放開融資融券,就容易形成自我強化的“牛市預期”。那麼,股市對這些找不到去處的流動性形成強大的引力,“槓桿牛”從此啟動。
目前,由於疫情因素,各種“定向寬鬆”支援實體經濟和中小微的措施早已陸續出臺,資金面開始寬鬆起來。某種意義上講,和幾年前我們面對的情形頗有幾分相似。
但是,當下和過去並不完全相同。隨著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A 股和以前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很多人說,它是“健康牛”。
不過,我依然鄭重地建議這位年輕人:股票是一種風險資產,它是不用剛性兌付的。A股這麼多年來,造就的散戶富翁並不多,炒股改變命運,炒出婚房迎娶白富美的人,更少。
請務必記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