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綜指大修改 多位專家速解:初步解決炒新炒小炒差問題

歷經30年,上證綜指即將改變。

6月19日,上交所釋出公告,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案。

不過,受訪專家認為,在上證綜指調整之後,儘管備受詬病的“上證綜指10年不漲”的問題將有所改善,但並不會有實質性變化,然而炒新炒小炒差的問題將獲得初步解決

自1991年上證綜合指數釋出以來,歷經30年,核心編制方法終於有了鬆動。

6月19日,上交所釋出公告,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決定自2020年7月22日起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案。

修改內容概括來說就是:剔除ST股、延長新股納入時限、新納入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和科創板股票。

具體來看此次修訂內容如下:

一、指數樣本被實施風險警示的,從被實施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從指數樣本中剔除。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的證券,從被撤銷風險警示措施次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將其計入指數。

二、日均總市值排名在滬市前10位的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三個月後計入指數,其他新上市證券於上市滿一年後計入指數。

三、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科創板上市證券將依據修訂後的編制方案計入上證綜合指數。

對於此次改變上證綜指改,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表示,“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案的修訂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利於A股市場更加長遠健康的發展。

事實上,此前,A股新股上市之後第11個交易日就具備納入指數的基本資格,而長期以來,由於我國新股發行定價中23倍市盈率的限制以及單日10%漲跌停板的限制,導致新股上市後呈現連續漲跌停、高波動、估值偏離等特徵。

張岸元認為,本次上證指數編制方案的調整,充分借鑑了國際代表性指數的做法,延長了高市值權重股和其他新股上市後計入指數的時間,有利於平滑新上市股票價格劇烈波動對指數的干擾,提高了上證綜指的代表性和穩定性。另一方面,修訂後的方案剔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也將有利於上證綜合指數更好發揮投資功能,更好反映滬市上市公司總體表現。

“此外,將科創板上市股票與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納入上證核心成分指數樣本,也將進一步提高上證綜指的市場代表性和成分多樣性,更好地反映滬市結構變化。若考慮到部分中概股在港股二次上市利好,也將有助於海內外投資者分享我國本土及海外上市的科技創新型企業高速成長的紅利,更加貼合我國經濟中高速成長的表現。”張岸元說。

為什麼上證指數長期不漲?

開源證券分析師牟一凌介紹,步入千禧年之時,上證指數收盤價為1366.58點,萬得全A為1000點;將近20年過去後,萬得全A已經達到了約4400點,而上證指數仍在3000點以下徘徊,二者相差近1500點

牟一凌表示,上證指數2000年以來年化收益率僅為3.75%,在所有主要股指中排名靠後,但從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的角度看,上證指數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年化增長率和淨利潤年化增長率分別排名第5、第11。上證指數作為表徵上交所上市公司的標準指數,其近20年過低的年化收益率與較高的盈利增長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這也是市場認為上證指數“失真”不能完全反映經濟執行、上市公司發展情況的重要原因。

對於上證綜指十年不漲原因,富國基金ETF投資總監王樂樂的解釋是,由於上證指數是一支“納新但不吐故”的指數,而且由於指數編制的方法,使得指數表現並沒有充分反應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情況

他指出:

首先,新股的不斷納入,使得A股更多體現為市值的不斷上漲而不是上證指數點位的攀升。

其次,A股市場是一個散戶化特徵顯著的市場,存在明顯的“新股效應”。新股上市之初往往價格偏高、估值較高,一旦新股納入到上證綜指當中,隨著“新股”變成“老股”,其估值可能會逐漸迴歸到行業平均,從而對上證綜指產生一定程度的拖累。

他認為,由於上證綜指的成分股涵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股票組成,其中包括某些虧損的ST股票、*ST股票以及流動性不佳的股票,這也對上證綜指產生一定的影響。此外,上證綜指的成分股中存在一些B股,由於B股目前整體成交活躍度較低,這也影響了上證綜指的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對上證綜指的修改,正涉及到這些問題,比如剔除ST股、延長新股納入時限、增加紅籌企業發行的存託憑證和科創板股票。

王驥躍認為,在剔除劣質公司的基礎上,用一段時間(例如半年)的成交額來做權重,可能更能反映市場的實際情況。

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同樣指出,這次修訂方案中沒有對指數權重的計算方法進行調整,還是以總股本為權數,沒有以自由流通市值作為加權權數來編制指數。這有利於指數的銜接和穩定性,減少對市場的影響,但原有的一些問題可能會繼續存在,因為目前上證綜指自由流通股佔總股本的比例在35%左右,權重板塊的流通股佔比更低,或許這些在未來時機成熟時可以逐步改變。

牟一凌也指出,成分股納入標準或不是“失真”原因,權重計算標準才是關鍵。

一個指數的編制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包括:成分股的納入標準、權重的 計算標準。B 股和ST 系列股是否應該納入上證指數以及新股發行之後納入指數的時間並非指數‘失真’的原因,權重計算標準的差異可能才是‘罪魁禍首’。”牟一凌說。

牟一凌認為, 首先,相對於萬得全A 而言,上證指數的傳統行業佔比仍在提升,而科技行業佔比有所下降;其次,透過用業績歸因的方法發現:上證指數在行業配置方面 整體貢獻為負,這也說明上證指數在行業上權重上的偏離降低了收益率。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上交所對上證指數的編制調整,使得指數更加合理,更能反映市場的真實狀況。

但是此次調整屬於微調,保持了指數的連續性,但對指數沒有太大影響。也即是說,在上證綜指修改後,“上證綜指10年不漲”的問題仍將存在。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告訴記者,在上證指數修改後,“‘上證綜指10年不漲’的問題會有改善,但不會有實質性改變,畢竟銀行和兩桶油權重還是太大了。”

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指數不漲是結果,根子上的原因還是上市公司質地和成長性。如果更多的公司規模成長起來,銀行和兩桶油權重自然也就下去了。”王驥躍說。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向記者表示,上證綜指10年不漲的情況,在此次指數修訂後也不能完全改變。“還是要看後面有沒有更多的成長型的股票去上交所上市,過去十年錯過了BAT這些新經濟的龍頭,那麼,未來要吸收更多這種新經濟的龍頭上市,才能夠改變‘證指數10年不變’的這種走勢,關鍵還是取決於上市公司的質量和成長性。”

而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指出,上證綜合指數在投資者群體特別是散戶投資者群體中有著較大影響力,但上證指數十年不漲也經常被投資者詬病。上證指數漲幅顯著偏低,表明上證指數編制規則不太合理、指數存在失真問題。

“此次上交所修訂上證綜合指數編制方式,移除被實施風險警示的成分股,推遲納入新上市股票,將使得上證指數的編制更加合理,提高指數對股票市場的表徵效率。”李湛說,最佳化上證指數編制方式,提高指數的表徵效率,有利於傳遞正確的價格訊號,提振投資者對我國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的信心

儘管不會對“上證指數10年不漲”的情況有太多改變,但A股炒新炒小炒差的情況或改變。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長期以來,炒新炒小炒差現象是中國股市的頑疾,炒家長期割散戶韭菜,煽陰風點鬼火者樂此不彼,散戶朋友上當受騙者眾,指數失真情況明顯,上證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應中國經濟蒸蒸日上的真實情況,也不能完全反應中國核心資產屢屢創歷史新高的客觀現實,近10年以來指數投資者在上證指數上並沒有突出表現,這次修改意見順應了廣大投資者的強烈需求,初步解決了炒新炒小炒差所帶來的偏差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82 字。

轉載請註明: 上證綜指大修改 多位專家速解:初步解決炒新炒小炒差問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