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廖維
“雙碳”時代的到來,加速了新能源汽車的程序,也使得動力電池出現供應緊張情況,原本“平平無奇”的鋰礦石、鋰材料被市場瘋炒。
據央視財經報道,資料顯示,8月19日,電池級碳酸鋰今年以來首次突破10萬元/噸的均價,近期維持日漲一千元至三千元的趨勢;此外,8月20日,國內電池級氫氧化鋰均價達11.4萬元/噸,已連續35週上漲。目前,部分鋰電材料依然保持日漲千元的局面。
瘋狂漲價的上游鋰資源逐步侵蝕屬於動力電池廠商的利潤,根據諸多券商預計,此情況還將持續較長時間。在此背景下,眾多電池廠商也面臨著保市場還是保利潤的選擇。
據瞭解,鵬輝能源、卓能新能源、德朗能等廠商早已釋出漲價通知。8月23日,作為國內市場份額最多的動力電池商,寧德時代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上游原材料上漲,會在成本端帶來一定壓力。公司一方面積極拓展產業鏈,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保障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公司持續最佳化產品設計、提升產品效能、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良率,有效降低成本。我們堅持以產品差異化贏得市場,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同時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
來源 | 企業官網
動力電池產能戰、原料保衛戰打響
狂奔的鋰資源行情,背後是以新能源動力電池為核心的產業下游需求側壓力加大,當前產能、原料已經成為不亞於產品效能、技術的市場競爭因素。
據機構SNE Research資料,寧德時代今年上半年出擴量為28.4 GWh,同比增長295%,全球市場份額為27%,位列第一;LG化學的電池部門出貨量達27.9GWh,同比增長170%,以26.5%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松下出貨量為17.1GWh,同比增長69%,市場份額為16.3%。比亞迪、三星分列第四、第五位,均同增幅均超過100%。
來源 | pexels.com
市場佔有率僅相差0.5%,寧德時代與LG化學的競爭已進入白刃戰模式,特別是在各自產能均已經處於高負荷甚至滿負荷狀態的背景下。下一階段,在產品效能、質量穩定性之外,產能、原料供應保障等方面也將成為動力電池供應商的核心競爭力。
此前,有多家新能源汽車廠家向時代財經表示,“銷量受到動力電池供應制約。”中信證券在此前釋出的研報中分析稱,從目前供需情況看,具備全球供應能力的動力電池企業相對較少,目前已經實現全球配套的動力電池企業有寧德時代、LG化學、松下、三星SDI、SKI、億緯鋰能、比亞迪、欣旺達等企業,供需關係呈現漏斗狀,優質供給相對緊缺。
國際能源署最新資料顯示,到2030年,僅靠現有和在建的鋰礦生產專案,全球將出現約50%的鋰需求缺口。
為滿足需求,諸多動力電池廠商紛紛開啟擴產大潮。8月12日,寧德時代定增582億元,將用於5個鋰電池擴產專案,產能合計高達137GWh。7月8日,LG化學計劃在10年內斥資1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55億元)投入電池行業。7月1日,韓國SKI表示,計劃2025年將電池年產量提高至200GWh,較此前宣佈的125GWh目標提升了60%。而此前贛鋒鋰業、億緯鋰能、豐巢能源、比亞迪也都官宣了擴產計劃。
在動力電池行業掀起擴廠潮之後,亦有業內人士向時代財經分析稱,“如此大規模的擴產,已超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需要,未來或將出現結構性過剩情況,如同此前的光伏產業一般。”對此,時代財經向寧德時代等廠商發去採訪,但均稱無法回覆。
“新能源產業是政策催動的熱度,而在下游產能不斷擴大的同時,形成對上游原材料的需求旺盛,但是如果下游產能缺少市場需求的消化,那麼上游的產能就容易導致泡沫化過剩。”8月23日,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長期是發展方向,短期是過度樂觀。”
阿富汗鋰礦成電池戰關鍵?
儘管鋰電行業出現擴廠潮,但由於上游鋰資源的制約,缺乏全產業鏈佈局的部分廠商早已被扼住喉嚨,擴產或成為泡影。
央視財經日前報道,上游鋰礦石和中游鋰材料價格不斷暴漲,目前電池級碳酸鋰突破10萬元/噸,國內電池級氫氧化鋰均價達11.4萬元/噸,且售價均在不斷上漲當中。
來源 | pexels.com
8月23日,中信建投釋出研報稱,鋰資源結構性短缺持續,市場原料供應縮減,新能源汽車普及推動鋰電池走向高速高質量發展,鋰價有望繼續上漲。華福證券研究所電力新能源行業分析師林榮運接受採訪時表示,“下游的巨大需求導致鋰資源供需關係緊張,未來兩到三年內供不應求的關係較難改善。”
國泰君安此前釋出研報稱,本輪鋰行業需求週期強勁,每年複合增速25%,但受限於全球供給側鋰資源和鋰冶煉相互不匹配,鋰價維持高位的時間有望超預期。主要系,優質鋰資源多在海外鋰企業手上,但海外企業資源開發的效率低、時間長,中國企業冶煉能力獨步天下,但資源擁有較少,因此,未來全球鋰行業Capex釋放速度和新增產能的節奏,將遠遠跟不上鋰行業的需求。
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全球已探明的鋰資源儲量中,近6成位於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維亞,這些地區因此被稱為“鋰三角”。雖然擁有全球鋰資源第一儲量,但近期過熱的開採潮也引發了更多勞資方的糾紛。
我國鋰資源儲量全球第五,但大多數分佈於青藏高原等地區的鹽湖之中,這也導致國內企業所需鋰資源超過60%依賴進口。我國碳酸鋰產業呈現“坐擁巨量資源卻嚴重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為改變被鋰資源卡住喉嚨的情況,國內部分廠商選擇出海“尋鋰”。近日,國內鋰資源供應商贛鋒鋰業宣佈,向加拿大千禧鋰業公司發起高價併購。
而寧德時代此前便已參與投資鋰鹽提取專案。8月23日,寧德時代向時代財經表示,“上游原材料上漲,會在成本端帶來一定壓力。公司一方面積極拓展產業鏈,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保障原料供應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公司持續最佳化產品設計、提升產品效能、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良率,有效降低成本。我們堅持以產品差異化贏得市場,為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同時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頻頻登上新聞熱搜的阿富汗擁有非常豐富的鋰礦資源。據美媒訊息,美國政府估計,阿富汗的鋰儲量可與玻利維亞媲美,後者是世界上已知鋰儲量最大的國家,阿富汗的礦藏總價值約3萬億美元。早在2010年,美國國防部在一份內部備忘錄中將阿富汗稱為“鋰礦界的沙特”,阿富汗的礦產開發潛力是“令人震驚的”。
但礙於常年處於戰亂之中,阿富汗的基礎設施十分落後,擁有世界級採礦實力的公司鮮少願意踏足此地,礦產每年給阿富汗貢獻的收入僅有10億美元。換言之,若阿富汗能結束動盪,其鋰礦開採潛力不容小覷。而基於阿富汗相較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維亞更接近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其或將改變現有的鋰礦資源供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