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爭困境”網站3月19日文章,原題:勢不可擋還是行將崩潰——影響美國對華(政策)辯論的五種迷思 拜登政府面臨的對華政策核心挑戰是:如何在國內外建立和維持政治共識,以平衡的方式進行競爭,不致引發災難。這絕非易事。當前,美國公眾對中國的看法處於歷史低點,這削弱了對兩國穩定關係的支援 。美國政策制定者面對國內外討論時,一個關鍵的挑戰是確保這些討論建立在對中國和美中動態的正確分析判斷之上。我們對美國常見的五個迷思感到擔憂。
第一,認為中國經濟瀕臨崩潰,或者相反,認為中國勢不可擋。首先,中國經濟既沒有急速衝向全球霸主地位,也沒有迅速衰落到最終崩潰的地步。看待中國經濟的最好方式是承認其規模龐大和持續增長,也要認識到中國經濟既面臨眼前的挑戰,也面臨結構性挑戰。
但重要的是,中國政府近年來的行動表明,它有資源和工具來管控這些風險,或者至少將這些風險推到未來。金融風險是最有可能引發危機的催化劑,但國有銀行強大的資產負債表、管理嚴格的資本賬戶以及中央銀行充足的流動性準備,都減輕了金融風險。結構性挑戰,如勞動力萎縮和人口老齡化,會制約中國的發展,但領導層希望透過創新取得發展。
北京之所以能夠保持這種微妙的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能夠主動發現和處理當前的風險,確定輕重緩急,然後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當然,經濟持續增長使管控這些風險更容易了。
第二個迷思認為,中國有一個到2049年的宏偉計劃,而這個計劃幾乎可以保證中國的大國地位。實際情況沒有這麼誇張。如果說中國共產黨最擅長的是什麼,那就是制訂計劃。然而,制訂計劃和執行計劃,特別是長期而言,是截然不同的事情。這不是要否認中國給美國帶來的挑戰的多樣性,如在經濟、技術或軍事上。中國在這三個領域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而美國需要在這些領域的競爭中做得更好。
第三,關於中國對外行為的迷思和關於中國國內政策的一樣多。其中最常見的一個說法是,認為中國準備在今後兩三年對臺灣動武。這是對中國大陸的對臺戰略和兩岸關係現狀的誤讀。長期以來,中國領導人一直認為臺灣問題從根本上是一個政治問題而非軍事問題。他們傾向於首先威懾阻止“臺獨”,而不是以武力迫使統一。
北京傾向於創造一種局面,讓臺灣民眾及其領導人認識到其未來不可避免地與大陸聯絡在一起,然後按照北京的條件談判統一。即使在兩岸關係緊張加劇的背景下,也無證據表明,北京準備在今後兩三年全面對臺動武。
第四個相關的迷思是,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國內挑戰不斷積累,北京就會發動一場戰爭,也許就是對臺動武。這種觀念不符合中國當前的政治現實,也不符合中國長期以來的戰略思維。
最後一個迷思是,認為美國過去的(對華)接觸政策徹底失敗,那種政策的基礎是天真地希望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進行改革。這是對美國以往做法和當前中國挑戰的歪曲。美國的接觸政策,在對話、文化交流等領域,並不是建立在天真地肯定中國會在政治和經濟上自由化的基礎上。除非有人準備主張完全和徹底孤立中國,包括與中國經濟完全脫鉤,否則,真正爭論的應該是在什麼情況下進行多少接觸。
澄清上述五個迷思,是為新的對華戰略和中美關係奠定現實基礎的第一步。無論人們對美國及其盟友應採取的政策持何種立場,首先要在對中國進行明確評估的基礎上進行辯論,摒棄常見的誤讀,接受關於中國能力、意圖、優勢和劣勢的現實。(作者埃文·梅代羅、裘德·布蘭切特,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