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是社會經濟執行的基礎,人口普查資料有助於準確判斷未來我國人口規模、結構、分佈等發展趨勢,及時調整人口政策及相關的社會經濟政策,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援。我國在2020年10月開展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七普首次全面採用了電子化的資訊採集方式,並透過身份證資訊、手機信令等大資料進行資訊匹配核查,極大提高了登記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今年5月11日,七普結果公佈,國內外廣泛關注。透過普查資料發現,我國人口狀況和趨勢喜憂參半。
第一,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口規模繼續增長,但生育率進一步下降。
我國2020年總人口達到14.1億,比2010年增長5.38%,與2000年至2010年相比,人口增速略有下滑。總體來說,我國人口仍然保持低速增長的態勢。但是,理論上來說,總和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一般為2.1左右)的人口具有內在負增長潛力。由於人口增長存在一定的慣性,從總和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到人口出現負增長存在一個時間差,時間差的長短取決於人口轉變的快慢。我國人口轉變屬於典型的“東亞模式”,其人口轉變晚、節奏快、週期短,意味著我國將更快出現人口負增長。七普資料還顯示,2020年出生人口約為1200萬,比2019年減少200萬,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意味著人口負增長可能更快到來,我們必須為此做好充足的準備。
第二,人口總撫養比仍然維持在較低水平,但人口老齡化程序明顯加快。
2020年,我國0-14歲、15-64歲、65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重分別為17.95%、68.55%、13.50%,人口總撫養比為45.88%。人口撫養比反映了人口紅利的狀況,當人口撫養比較低時,勞動力供應充足,人口負擔輕(即兒童和老人相對較少)使得社會保障支出少,社會財富累積較快,儲蓄率高轉化為投資率高,能為經濟快速增長創造條件。一般把人口總撫養比低於50%的階段稱為人口紅利期。由此可知,我國仍然處於人口撫養比較低時期。但與過去相比,60歲或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速度較快,將使得社會養老負擔明顯加重。
第三,人口出生性別比接近合理區間,性別結構矛盾在區域、結構層面仍然存在。
出生性別比偏高是困擾我國多年的人口問題。按照自然規律和生物特徵,人口出生性別比一般為103至107之間(即103-107個男嬰對應100個女嬰)。由於傳統文化一直存在“男孩偏好”,再加上生育數量的限制和胎兒性別鑑定、終止妊娠技術的普及,我國人口出生性別比在過去20年一直嚴重偏高,2004年曾達到峰值121。七普資料顯示,2020年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接近合理區間。但從結構上來看,性別比問題在特定年齡段(如:20-30歲)或特定區域(如:偏遠農村)仍然存在較大矛盾,適婚年齡段人口的性別比將持續上升,由此帶來的婚育擠壓問題,將造成男性婚姻競爭加劇,從而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第四,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人口遷移流動持續活躍。
我國2020年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3.89%,比2010年提升了14.21個百分點,反映了我國人口城鎮化的巨大進步。人口城鎮化與工業化、現代化是相輔相成的,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不僅是勞動力由農業轉入非農部門,而且帶動了消費、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思想觀念的革新和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同時,流動人口規模達到了3.7億,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億,與201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長了近70%。人口遷移流動的活躍對於市場經濟的完善、合理城市體系的構建和區域的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正面意義。我國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消除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人口遷移流動的活躍反映了這些工作取得的巨大進展。
第五,勞動力供給下降,但第二次人口紅利潛力巨大。
我國勞動力數量先於總人口開始負增長的程序,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自2012年開始下降。根據七普資料計算,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由2010年的9.4億下降為2020年的8.9億,年均減少450萬,佔總人口的比例由70.14%下降為63.35%。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勞動力數量的萎縮使得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受阻,勞動密集型產業可能因為勞動力價格的上升而失去競爭力。但勞動力的受教育結構正在明顯改善,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數量,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為2020年的15467人,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2020年的9.91年。第二次人口紅利的來源由勞動力總量轉變為勞動力素質,順應了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第六,人口分佈跟隨經濟佈局,區域性人口流失值得關注。
人口分佈與產業佈局息息相關,由於我國經濟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特點,人口分佈也呈現相關聯的變化。與2010年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人口增長最多的5個省份分別是廣東、浙江、江蘇、山東、河南,4個在東南部沿海地區,反映出中西部地區在吸引人口方面與東部地區仍然存在較大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在生育率下降和人口遷出的雙重因素疊加下,部分割槽域已經出現了人口負增長,可能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總體來說,人口數量帶來的規模優勢依然存在,對資源、環境產生的壓力也未消除,人力資本積累在高速發展,但人口年齡結構問題將更加突出。為了最大可能消除人口因素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為此做出前瞻性的戰略佈局。(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源:《半月談》2021年第10期 原標題:《人口普查資料裡的喜和憂》
作者:楊舸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