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蘇寧金融研究院”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陸勝斌、顧慧君
近一個月來,A股行業輪動加快,投資者很難捕捉到投資的主線,但稍微拉長一下觀察的週期,我們仍能從快速輪動的行情中捕捉到影響投資的主要線索。下面我們從大的行業入手展開分析,以饗讀者。
8月份之前,週期股跟隨全市場一起上漲,但是並沒有出現明顯的超額收益,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PPI-CPI的剪刀差走低,這說明上游價格相較下游處於弱勢,上游的利潤水平不及下游(見圖1);第二,疫情發生後,復工復產加快,下游需求復甦不振,經濟的主要推動力是投資驅動的上游補庫存,在供給擴張、需求收縮、庫存去化緩慢的情況下,上游產品價格受到壓制,利潤率出現明顯壓縮(見圖2),與此同時,中下游工業利潤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8月份之前,週期股難以獲得明顯的超額收益。
從絕對收益角度來看,週期股是否上漲的關鍵指標是PPI(見圖3)。如果PPI拐頭向上,說明上游工業品價格出現了復甦,企業利潤也會隨之改善,那麼上游週期股就會具有一定的絕對收益。自6月份以來,PPI見底回升,週期股也在6月下旬開始出現了一輪上漲,具有明顯的絕對收益。
從相對收益來看,週期股相對市場具有超額收益需要具備兩個特徵:(1)庫存週期向上;(2)超額利潤兌現。而從宏觀資料來看,當前已出現了明顯的拐點——PPI-CPI的剪刀差見底;上游利潤佔工業利潤的比重見底回升(見圖1);庫存週期向上。
從PPI-CPI來看(見圖4),這個指標反映的是上游產品與下游產品的價差。若該指標上行,說明上游價格相較下游具有優勢,在整體工業企業利潤不變的情況下,上游企業將會瓜分更多的利潤;反之亦然。2013年以來,全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基本穩定在6.5萬億左右,因此在總盤子不變的情況下,上下游利潤結構的變化是影響企業利潤的關鍵因素。PPI-CPI指標從4月份最低點的-6.4%逐月回升,出現見底反彈的跡象,若反彈趨勢能夠延續,工業企業利潤將從下游向上遊轉移,從而使得上游企業具有相對的超額收益。
基於去年的高基數,今年下半年CPI將會保持低位。而PPI預計已經出現拐點,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從歷史擬合情況來看,M1是PPI及庫存週期的先行指標,領先時間一般在9-12個月左右,因此將M1同比延後9個月(見圖5)後,其走勢與PPI同比和工業產成品存庫同比走勢擬合度非常高。M1在今年1月份以來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修復,故而預示著PPI及庫存週期拐點有可能即將或已經出現。
第二,全球銅價、鋼價和油價對於PPI的解釋力在92%左右(見圖6),因此在今年大宗商品趨勢向上的背景下,PPI持續向上的可能性較大。
綜合以上分析,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疫情發生以後,雖然有所修復但是仍未轉正,這說明當前整體的消費需求並不強勁(見圖7)。分結構來看,2019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限額以上企業佔比約在35%左右,限額以上企業消費代表著高階消費,限額以下企業消費代表著低端消費。
限額以上企業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在5月份已經轉正,在7月份達到2.2%,若再剔除油價的影響,7月份限額以上社零同比達到7%左右,基本恢復到2018年和2019年同期的水平;限額以下企業同比增速對社零總增速產生了極大的拖累。這說明高階消費修復迅速,低端消費萎靡不振。
低端消費未來的修復空間巨大,但是當前並沒有到達修復的拐點。主要有兩個原因:
從企業盈利來看,企業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消化一季度的虧損。以餐飲行業為例,企業1季度基本沒有收入,但剛性的現金支出佔到往年全年利潤的80%左右,因此彌補虧損可能需要三個季度的時間,傳導到居民工資的修復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
從收入水平來看,當前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見圖8),這將極大地打擊消費的意願;隨著GDP在三、四季度的逐漸修復,居民可支配收入將會逐步回升,故而低端消費能出現明顯的改善最快也需要到四季度。
從收入結構來看(見圖9、圖10),除了農業,工資薪金最低的行業是餐飲、批發零售和居民服務,而這三個行業是就業規模前幾的幾個行業。根據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中國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有1.49億人,其中餐飲、批發零售、居民服務行業的個體經營從業人員規模達1億人,可見低收入人群的規模非常龐大。從中國低收入人群的現狀來看,受疫情的衝擊,他們的收入受到了影響,那麼必然會影響其支出,這又對餐飲、批發零售、居民服務等企業產生負反饋,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
綜合以上分析,
7月份,限額以上可選消費品類零售額出現分化(見圖11),化妝品類商品增長9.2%,通訊器材類增長11.3%,汽車類增長12.3%;其他可選消費品表現較為一般,其中服裝類同比下滑4.2%,家電類下滑2.2%。
申萬銀行加權平均市盈率在6.6左右,在所有申萬一級行業中絕對估值水平最低。在要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監管層視窗指導的大背景下,A股主要銀行中報利潤率明顯下滑(見圖12)。上半年,上市銀行營收同比增長6.4%,但歸母淨利潤卻大幅下滑9.4%,形成明顯的背離。
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由淨利息收入、手續費收入、投資收益等構成,其中淨利息收入佔比接近70%。上半年,雖然讓利實體經濟壓縮了淨息差,但上市銀行生息資產由146.7萬億增長至163.3萬億,同比增長11.3%;淨利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2577億,同比增長8.2%,使得整體營業收入增加6.4%。
因此,歸母淨利潤同比大幅下滑,主要是由成本端引起;而成本端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信用減值損失引起。上半年,上市銀行信用減值總規模為7368億,去年同期為5129億,同比大增43.7%,其中中國銀行信用減值同比增加97%,交通銀行同比增加55%,建設銀行同比增加49%。若剔除減值損失的影響,上市銀行撥備前利潤將同比上漲7%左右,基本與營收增速同步。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同比增加15.2%,撥備金額同比增加18.4%,撥備覆蓋率達到222.1%,違約風險覆蓋較為充分。
國務院常務會議公佈,前7個月已為市場主體減負8700多億元。全年的目標是1.5萬億,節奏上來看比較平均,下半年應該也會穩步讓利剩餘部分。銀行業讓利的主要途徑是降低企業融資利率,因此這已經反映在了淨利息收入之中(見圖13),而從上半年銀行的淨利息收入來看,並未受到明顯影響。
半年報中,信用減值損失對上市銀行淨利潤造成拖累,但是並沒有明顯證據表明,上市銀行的資產質量出現惡化。上市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小幅上漲4個BP,總體水平仍然較低。
綜合以上分析,銀行股在政策調控下,頻現利空,市場消化充分;半年報淨利潤大幅下挫主要是因為加大了資產的撥備覆蓋率,但資產質量並未出現明顯惡化。因此,
在市場不確定性加大的情況下,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會下降,會尋求股票業績和估值的匹配性。從這個角度看,
風險提示:本文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