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於南:從8月24日至11月24日,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落地已有3個月。市場看到,深交所把“以創新引領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最佳化發行上市的標準,增強制度包容性和覆蓋面,引導各類創新資源聚集。今日本報就此展開報道。
本報記者 昌校宇
距離8月24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首批企業上市交易已滿3個月。日前釋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而創業板作為支援國家自主創新核心戰略的重要平臺,正在為創業創新企業“代言”。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11月24日發稿前,深交所創業板發行上市稽核資訊公開網站資料顯示,創業板註冊制共受理445家企業IPO申請,其中,已經經過上市委稽核企業共142家,目前所處階段分別是上市委會議透過企業59家、提交註冊企業25家、註冊生效企業58家。
在上述142家企業中,從所屬行業來看,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分佈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18家;專用裝置製造業次之,分佈企業數量為14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並列第三,分佈企業數量均為10家。從註冊地來看,廣東、浙江、江蘇3個省份的企業最多,其中廣東共有37家企業,浙江、江蘇分別有21家、19家企業。
6月12日釋出的《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明確,創業板定位於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並支援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
《暫行規定》提到,屬於證監會公佈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2012 年修訂)》中“農林牧漁業;採礦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企業,原則上不支援其申報在創業板發行上市,但與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自動化、人工智慧、新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企業除外。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上述142家企業中,雖有個別企業所屬行業為農業,紡織業,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等,但企業經營幾乎均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
“註冊制維度下的創業板很好地貫徹了自身的新定位,對創新經濟和傳統產業均提供了有力支援。”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行業分佈來看,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自動化、人工智慧、新能源等行業的興起,不但形成了各自獨立的產業,同時還能從不同角度對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賦能和改造,提升傳統行業的運營效率,甚至改變其商業模式或產品形態。對我國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來說,不能簡單將其理解為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之間的此消彼長,傳統產業藉助新技術實現融合升級,煥發新的生機也是其重要內涵。
“創業板試點註冊制就是加快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更直接的融資渠道,支援創新創業企業發展壯大。而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專用裝置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等行業企業都具有創新創業特點,體現出創業板乃至資本市場服務服務創新經濟的突出作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補充道。
董忠雲認為,未來,新興產業在資本市場上的佔比提升和傳統產業藉助新技術實現升級是兩大較為確定的方向。前者體現在資本市場行業結構的變化上,包含了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以及新零售、新制造等數字經濟概念,有望成為創業板的主流,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依然十分廣闊。後者則體現在傳統行業內部將明顯分化,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模式改造的傳統行業上市公司有望脫穎而出,由於傳統行業依然佔據經濟較大的比重,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升級具備巨大的想象空間,同時傳統產業內部結構性的變化也將使得傳統行業和新興行業之間邊界逐漸模糊。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註冊制下,排隊等待稽核的“後備軍”也比較充足。其中,已受理企業27家、已問詢企業182家、稽核中止企業85家。
在上述294家企業中,從所屬行業來看,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分佈的企業數量最多,達到33家;專用裝置製造業、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並列第二,分佈企業數量均為26家;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排名第三,分佈企業數量為24家。從註冊地來看,廣東、江蘇、浙江3個省份的企業最多,其中廣東共有58家企業,江蘇、浙江分別有47家、43家企業。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