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以錦:深度報道仍然是媒體的重要品質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黎廣

對於中國傳媒行業來說,優質新聞人才聚集的廣州大道中289號大院——就像矽谷之於科技產業一樣,是個傳奇。

那兒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的總部,《南方日報》、《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這些聲名遠揚的媒體都誕生自此。11月初,時代週報記者採訪了曾擔任過南方報業掌舵人的資深媒體人範以錦。

範以錦1970年入職《南方日報》,曾任南方日報社社長、總編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2006年末,範以錦從南方報業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受聘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改任名譽院長。

範以錦:深度報道仍然是媒體的重要品質

全球媒體的傳播方式,在過去十數年之內,經歷了快速的變革,從傳統紙媒到影像,再到手機平臺……發展到瞭如今的融媒體時代。無數次迭代,讓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等大眾傳媒的合作與競爭關係纏綿悱惻。

雖然離開了傳媒業界,但對當下紛繁複雜和潮流激變的媒體發展趨勢,範以錦仍興致勃勃地向時代週報記者闡述了自己的思考。

我喜歡網購,除了外賣

時代週報:近年來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影片帶貨、外賣點餐等網際網路推動的商業模式全面普及。在你看來,這些變化是否意味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正在慢慢被改變?

範以錦:我經常網上購物,但點外賣極少。一來單位有飯堂,二來我喜歡自己做飯吃,因為買菜很方便,也喜歡吃自己做的菜,這是重要原因。

至於年輕人習慣叫外賣,可能是年輕人工作節奏緊張。不過有一點值得思考,年輕人的生活壓力不是這一兩年才出現的,但外賣這個行業卻是最近幾年才逐步壯大起來的(外賣使用者規模從2016年的0.63億人到2019年的4.23億人),所以外賣或許並不是為了緩解白領的工作壓力而壯大起來的。

我走在路上一看到外賣小哥會主動避讓,外賣小哥在馬路上穿行,神色緊張,而且道路交通又複雜,他們拼命地趕時間有風險。

時代週報: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嗎?對傳統媒體來說,如何應對這樣的市場變化?

範以錦:哈哈哈,這是市場推動(快遞)行業變化,媒體也是在這個環境中發生變革的,雖然不是送外賣那樣的生存環境一樣,但的確應該更關注市場對媒體的需求了。

這些年市場化的傳統媒體,雖然罕有類似《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備註:《南方都市報》在2003年4月25日釋出的一篇深度報道)那樣的新聞出現,但不少社會問題在網際網路上會呈現出來後,透過大資料採集和分析,然後綜合地提出一些解決的思路,這同樣可以推動社會進步,將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解決好。

所以市場對媒體是有推動的,當然媒體也在主動出擊,適應市場。

另外,不同的傳統媒體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例如,《南方都市報》原本是一家非常市民化的報紙,後來又重視往精英使用者靠攏。《時代週報》定位全國,也有自己特定的使用者群體。只要能精準打動自己的使用者,傳統媒體及其辦的新媒休就有發展空間。

比如《南方農村報》及其新媒體,它就是針對農村、農業,把涉農群體圈進來,產、供、銷貫通,打造和聯絡好各相關平臺,辦會展、搞論壇、做營銷,幫政府排憂解難,為涉農機構和人群服務。在“農”字類媒體中,他們有很大的影響力,既創造了社會價值,也有經濟效益。

所以傳統紙媒及其辦的新媒體,應盡力擺脫同質化的狀態,各自在不同領域發展。《時代週報》及其新媒體也有自己的特色,這幾年發展得也不錯。

深度報道能為媒體提升重要價值

時代週報:在融媒體的環境下,讀者越來越易於接受偏泛娛樂化的新聞,如果市場已經是這樣的環境,對於傳統媒體來說是否是一種挑戰?

範以錦:大眾傳媒泛娛樂化要具體分析。比如有了印刷技術之後,為什麼還出現了電視?電視就具有娛樂化的功能。

電視如果不能打動人心,不能勾起你的興奮點,不能讓你有近距離的感受,那跟看報紙沒有兩樣。所以電視,如今已經演化成了螢幕,它必須讓使用者喜歡,讓使用者有愉悅感。那肯定就有娛樂化的出現。

這對傳統媒體人做新聞也不是一件壞事,即便是嚴肅新聞,也會讓媒體人開始講究如何謀篇佈局,用更得體的語言和精彩的配圖來影響讀者,這也是與娛樂有關。總體來說,這不是一種倒退,而是一種進步。

但還要警惕的是過分娛樂化,尤其是低俗化。我認為娛樂是對的,但嚴肅新聞娛樂化,就會讓媒體失去公信力。常規的資訊,用比較幽默的形式呈現,給大家帶來快樂和互動,勾起情緒和反思,我覺得沒問題,這是進步的。重要的就是要看尺度和邊界。

另外,就傳統媒體而言,有相當一部分非主流媒體有向主流媒體發展的趨勢,他們會認為如果過度娛樂化,會失去自己的高層次的精英使用者。而有些娛樂屬性比較強的媒體,他們爭取的人群層次相對大眾化一點。

我們紙媒和網路有區別,網路上搞笑的(內容)很多,如果紙媒做得和它一樣,一來沒有意義,二來你做不過它們,老是搞笑也無法樹立紙媒的公信力。

時代週報:你剛才說到,中國的傳媒行業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早期類似寫下《被收容者孫志剛之死》那樣的一些做深度報道的媒體人紛紛離開了傳媒行業,如今的媒體從業者大多都很年輕,這會影響媒體的專業度嗎?

範以錦:現在的年輕人很聰明,因為資訊獲取更容易了。但也不能否認現在年輕人也分為幾種,有的比較浮躁,不像以前老媒體人那樣去深度採訪。以前的老記者反覆調查反覆打磨,現在是網上能拿到就網上拿,要不就是打個電話,一切以最快拿到資訊為主。

但也有一批年輕人很厲害,他們擅長做深度和調查報道,甚至非虛構寫作他們也在嘗試,這個群體據我所知,也大有人在。

其實不管是年老還是年輕的,關鍵還是自己的做事風格,事在人為。在網際網路的大環境下,如何用好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是一種生存方式。比如什麼新聞要搶時效,什麼新聞值得花時間慢慢琢磨,必須到第一線去深入調查,就需要好好衡量。

比如《南方週末》,調查新疆棉花事件,花了好長時間,這種題材是值得花時間去做的。講新聞,講專業,深度報道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現在有些媒體將深度報道組撤銷了,我覺得這不利於媒體發展,不利於提高媒體的品味。

時代週報:如今的傳統媒體,在輿論監督方面,是否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範以錦:傳統媒體有個顯著特點就是主流化,但這不影響它(傳統媒體)關注社會的重大事件,只是方式在改變。其實關注社會重大事件,也是堅持主流的應有之義。

以前我們經常反映底層民眾生活,對社會不公進行抨擊。現在雖然也有,並且也需要,但做法和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就是把這個事公佈出來,然後呼籲有關部門介入處理一下,後來有了深度報道。

現在隨著整個社會人的素質的提高,深度報道還是很受歡迎。在操作的時候對事件本身進行調查,分析和反思,以求引發思考。不一定追求量,要更注重品質。有些媒體也用比較巧妙的辦法,積極做好建設性的輿論監督。南方都市報做的《廣州城市治理榜》,就屬於這種情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700 字。

轉載請註明: 範以錦:深度報道仍然是媒體的重要品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