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上市公司2021年業績密集釋出的時期,在豬價還在探底的背景下,生豬養殖行業內充斥著“心塞”,“首虧”和“預減”正籠罩在行業上空。
統計13家A股上市豬企業績預報發現,2021年,13家豬企累計虧損超400億元,其中正邦科技預計虧損近200億元,虧損額佔據了上市豬企近一半。僅5家企業實現盈利,分別是牧原股份、京基智農、巨星農牧、神農股份和東瑞股份。各家企業在財報中不約而同地解釋:報告期內,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生豬價格大幅下跌,影響收益。
來源:億邦動力
價高傷民,價賤傷農,過山車一般刺激的價格波動,讓全行業都在重新思考農牧業的集約化、數字化問題。農業農村部豬肉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首席分析師、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朱增勇表示,應對豬價劇烈波動,長期的解決之道在於產業轉型升級。
“智造豬場是傳統豬業轉型升級的新徵程。提升智慧養豬水平和總體生產效率,把我國養豬業的成本降低,效益提高,這是不可阻擋的潮流。”華中農業大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青平曾在2021中國規模豬場智造論壇上表示。
豬價控制不了,養豬的長期生產成本卻有望透過智慧化升級得到控制。所以即便目前豬價依舊在低位震盪,但並未阻止用“數”養豬的熱潮。不少科技大廠已悄悄佈局,“養豬”儼然成為新戰場,同時智慧養豬也成為傳統豬企降低成本、提高養殖效率的重點投入方向。
從“鉅富”到“鉅虧”
養一頭豬能純賺上千元彷彿還在昨天。對很多生豬養殖企業來說,從“鉅富”到“鉅虧”僅僅是短短一年中發生的事。
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生豬價格一直處於每公斤20元至36元的高位,且多數情況處於每公斤30元以上的水平,最高價格甚至每公斤超過40元。據央視財經,自繁自養模式下,每公斤生豬的成本一般在12-20元左右。按照一頭標準肥豬110公斤計算,2020年一頭豬最多能賺2000多元,年出欄幾百頭的中小規模養殖戶就能輕鬆賺到成百上千萬。龍頭豬企更是賺的盆滿缽滿,以我國最大的上市豬企牧原股份為例,2020年,牧原實現淨利潤303.75億元,同比增長379.37%。
然而價格高的有多離譜,跌得就有多慘。2021年2月豬價開始從高位跌落,當時很多人不以為意,反而加速擴大規模加大產能。巨大的利潤就像誘人又危險的蛋糕,連房地產老闆、煤礦老闆都坐不住,想養豬了。
只是沒人預料到高價僅僅維持一年多,生豬養殖業就將一片哀嚎。自2021年6月底跌至谷底至今,豬價一直在低位震盪,並常常低於成本線。2021年牧原股份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利潤為70.00億元-85.00億元,雖未虧損,但比起前一年300多億的利潤縮水了3倍。
其實,豬價隨季節波動本是受供需影響的正常現象。由於生豬供需存在季節性變化,加上仔豬養到肥豬有半年之久,生豬供給沒辦法快速根據即時價格進行調整,豬價最終呈現週期性波動狀態。賺一年平一年虧一年,似乎已成為行業慣例。事實上,這次也是二十年內國內經歷的第五次豬週期。
來源:國海證券
但不一樣的是,非洲豬瘟和新冠疫情疊加,導致本次豬價漲跌幅度之劇烈,時間間隔之短,前所未有,打破過往豬週期的規律。由此非瘟前後的2018年至今被譽為超級豬週期。
現在回頭看,超級豬週期似乎未給投機者留下機會。如果是衝著2021年春節前的高價才匆匆入局建廠養豬,那一定虧得很慘。滿懷信心高價買入仔豬,卻未等小豬長大,豬場產能還沒釋放完,豬價就已經調頭直下,最後養的越多虧的也就越多。
大廠競“豬”,不只為盈利
似乎是同時,在本輪超級豬週期初啟豬價上行時,科技大廠中也掀起一股智慧“養豬”的浪潮。為什麼科技大廠也要跨界“養豬”?比起賺錢,大廠們投身“養豬”,實際上更看重的是在生豬產業實現技術落地和應用推廣。
生豬產業的確前景廣闊。我國是全球第一大生豬生產國及豬肉消費國,生豬出欄量及豬肉消費量佔全球的比重均在50%以上。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生豬出欄量在6.7億頭左右,市值超萬億。
同時我國生豬產業目前行業集中度不高,以中小規模戶為主,呈現“大行業、小公司”的特點。根據國聯證券分析,我國生豬養殖上市公司CR13約為13.26%,近似完全競爭格局。參照美國,頭部豬企Smithfield市佔率已達15%,相比之下,2020年我國頭部豬企牧原股份市佔率僅為3.85%。
另外,傳統生豬養殖業面臨的轉型壓力也是新的機會點。從生產上看,傳統粗放式的養殖方式,已經逐漸不能滿足新的行業需求;專業“豬倌”人力不足,年輕人不願養豬,飼養員越來越少,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從管理上看,養殖技術存在很大的主觀性,生產資料獲取難,人工記錄不準確,難以客觀收集和實時監控,企業對大資料管理分析能力和方法的需求逐年上升。
由此,生豬養殖業已開始自發向規模化、集約化、智慧化轉型。科技公司們正是看到了這個機會,與行業需求一拍即合。
2018年前後,京東、阿里和百度相繼入場,憑藉手中技術賦能傳統豬企。2021年,華為推出5G智慧養豬方案。如今已有華為、網易、阿里、京東、百度等科技大廠跨界養豬。不過除網易是真的建廠當“豬倌”,採取 “自建自繁自養”的重資產養豬模式,華為、京東、阿里等則是更多地透過5G、AI、雲等技術對傳統養殖模式進行改造,與豬企合作為其提供智慧裝置和解決方案,並不是自己去養。
京東智慧養豬解決方案
如京東農牧自主研發並推出整合“AI神農大腦”+“IoT 神農物聯網裝置”+“SaaS 神農系統”三大模組的智慧養殖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慧影象識別技術對生豬進行面部識別和建立檔案,實現養豬生產環節“無線、無監督、無干擾、無接觸”的智慧化管理模式來幫助豬企有效降低成本,有效控制疫病的蔓延,提高生產效益。
京東農牧稱這套智慧養殖方案可以將生豬出欄時間縮短5-8天,將每頭豬的飼養成本降低80元。
圖為阿里雲與德康合作的AI示範豬場刷牆廣告
與京東類似,阿里雲的ET大腦已被應用在從小豬出生到長大的全過程。2018年,阿里雲與農業產業化國家龍頭企業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達成合作,目標透過針對性訓練研發ET大腦,全面實現AI養豬。
每一頭豬從小豬BB開始就打上了數字ID標籤,圍繞數字ID建立起包括品種、天齡、體重、進食情況、運動頻次、軌跡、免疫情況等資料在內的資料檔案。而飼養員再也不用花費大量的時間,透過手寫和Excel表格來彙總資料。透過計算機視覺技術,還能把生豬運動、進食、軌跡資料傳入阿里雲ET大腦進行分析,檢測、判斷出豬處於正常、疾病,還是發情狀態,並做出決策預警。
阿里AI養豬解決方案總體架構
阿里雲稱智慧技術能幫母豬年生產能力提升3頭,死淘率降低3%左右,而收益能增高10%以上。
非瘟後,傳統豬企智慧化程序加速
科技大廠跨界當“豬倌”也刺激著越來越多的傳統豬企積極探索智慧化升級。唐人神公開表態稱智慧豬場管理平臺正在有序推進,公司正全面推動智慧化養豬;正邦科技和新希望也陸續對外表態,智慧化、自動化養豬將是大勢所趨……
生豬正在牧原樓房豬舍內透過智慧飼餵系統採食
事實上,非瘟讓傳統豬企原先就存在的需求更迫切了。不少豬企希望透過智慧化轉型解決養殖和管理成本上漲問題。
當前,業內普遍認為,生豬和豬肉生產供應相對寬鬆這個基本面沒有改變,這意味著接下來一段時間豬肉供給有充分保障,也就是說本輪豬週期的拐點還沒有真正到來。對養豬業來說,控制不了豬價,但可以控制養豬成本。壓力之下,低成本的養豬能力成了豬企的核心競爭力。
細說起來,不同的養殖模式生產成本差異巨大,規模養殖場不同於散戶,自繁自養不同於外購仔豬和“企業+農戶”等輕資產模式。按朱增勇分析,一般來說,自繁自養的養殖成本要低於其它模式。
對比非瘟爆發之前,各大上市豬企養殖成本已有比較明顯的上升,目前的養豬“一哥”牧原,2022年1、2月份生豬養殖完全成本在16元/kg左右,而非瘟前這個數字僅為11.5-11.8元/kg。
成本上漲綜合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飼料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二是非瘟疫病防控成本提高,包括人工、用藥、生物安全防控等;三是企業擴張,管理水平、人員能力未能完全匹配發展速度。
在這些因素中,人工成本和疫病防控成本與非瘟爆發有著更直接的關係。由於非瘟傳染性極強,傳豬不傳人,場區工作人員和外來人員的鞋、靴及衣物等都可傳播非洲豬瘟病毒。且由於目前未有廣泛應用的非瘟的特效藥和疫苗,生豬養殖只能靠提高消殺、增加隔離措施、人工成本和提高環境衛生來防治疫病。
由此,養殖管理有關的智慧裝置和無人化智慧豬場便顯得優勢明顯,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作為“一哥”,牧原延續了自己養豬時自繁自養的行事風格——凡事自己來,在智慧化方面走的是完全自主研發的道路。牧原利用自有研發團隊,將大資料、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與產業相結合,搭建了覆蓋全產業鏈環節的智慧化數字平臺。
牧原自主研發的軌道巡檢機器和板下推糞機器
智慧巡檢機器、板下清糞機器、地面巡檢機器……在牧原的智慧豬舍裡,一頭豬在其短暫的一生中有30多款智慧養豬機器為其服務,覆蓋了生豬的養殖、屠宰、飼料和智慧養殖、無害化等全流程。
“無人化裝置的應用,能減少人與豬直接接觸,降低疫病傳播風險,為豬群提供清潔生長環境,提高豬群健康水平。智慧環控、養豬機器人等智慧系統與裝備的投入,幫我們提升了勞動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牧原智慧豬舍示意圖
據瞭解,牧原智慧裝備產業園專案目前已完成20000㎡總裝中心的投入使用,涵蓋生產組裝、裝置測試等業務範圍,建設了自動化測試生產線、完善的實驗測試裝置;同時2000㎡無塵車間已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引進國際先進的SMT生產裝置進行PCB控制模組的生產,實現智慧裝備研發和關鍵部件自主生產。目前,牧原集團從精準飼餵到糞汙處理的全流程智慧機器,累計服務豬群規模超6000萬頭。
一切自己來的重資產模式只屬於資金雄厚的大公司,SaaS模式讓更多中等規模養殖場踏上了智慧養豬的道路。
張興立是農信互聯服務於豬場數字化的一線工作人員,他發現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豬場老闆們關注的核心指標越來越多。“特別是中大型企業,他們關注度特別細,比如成本是16塊錢,這16塊錢花哪兒去了?花得多了少了?標準應該是多少?在SaaS系統提供詳細資料的情況下,他們還會自己去分析。這種細緻程度前所未有。”
農信互聯豬小智功能示意圖
農業產業網際網路公司農信互聯從2003年開始就投入智慧養豬,其豬聯網(豬場企業數字化管理平臺)豬小智(智慧豬場管理專家)的付費使用者正在不斷擴大,大量養殖戶從免費版本轉為付費版本,5萬多家豬企依靠農信互聯的養豬系統、飼料採集平臺和生豬銷售平臺,降低採購成本,提高養殖效率。
2021年,農信互聯成立了數字供應鏈事業部,從屠宰端向下遊的食品加工企業蔓延,試圖打通全產業鏈。目前,農信互聯的豬聯網覆蓋5萬多家豬場,服務近6000萬頭豬。
科技大廠湧入,傳統豬企擁抱新科技,智慧化能否改寫養豬的競爭格局?答案是肯定的,但改變的過程也許不會很快。
目前國內生豬業規模化程度較低,中小養殖戶佔據行業的半壁江山。根據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資料,2020年全國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場(戶)佔比57%,全國仍然有2000多萬戶小型養殖戶,中小規模的自繁自養模式仍然佔據80%。
在傳統養殖競爭激烈、並屢受豬週期困擾的情況下,企業應努力降本增效,審時度勢,平衡短期投入與長期投資,加強與產業網際網路的合作,提升智慧養豬水平和總體生產效率,搶佔先機,最終贏得勝利。
在完全競爭的格局下,哪些企業能在規模化、智慧化的勢頭中搶佔高地,引領風騷,笑到最後,我們還得拭目以待。
文:歐文 / 資料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