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迷信機構抱團股,提防“多殺多”風險

如果粗略將全部基金持倉佔比持續攀升且倉位在30%以上定義為“資金抱團”,那麼A股機構化日漸深化已然毋庸置疑,公募基金及外資持股市值近年來亦增長明顯。

實際上自2017年以來,基金重倉股集中度持續提升。截至2020年一季度,前5%重倉股佔比達到63%,前10%佔比達到79%,前20%佔比達到91%,持股集中度已經位於歷史峰值。2020年二季度,公募持股市值上升至3.18萬億元。

2020年底,前100只核心資產的機構持股佔比已經上升至超40%,持有貴州茅臺、五糧液、中國平安等個股的機構投資者家數均在千家以上。

從歷史經驗來看,機構抱團的過程基本符合“集中加倉”、“持有觀望”、“抱團鬆動”、“抱團瓦解”四個階段。縱觀A股歷史,市場已經經歷了數次 “機構抱團”行情。特別是2007年以來出現的幾次典型的板塊週期性加倉。雖每次瓦解前都經歷了外部衝擊,但似乎並不是瓦解根本原因,中長期基本面趨勢始終決定機構配置方向。

有機構觀點認為,2020年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投資理念相近、考核方式相似,不斷擁抱業績超預期的行業和個股形成周期性抱團。大市值行情、外資流入、疫情帶來全球不確定性之餘,投資人追逐績優基金、贖舊買新等行為加速了市場抱團行為,使得抱團自我強化。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抱團消費的持續時間已超過歷史任何一次抱團。以史為鑑,這一輪的“機構抱團”有何不同,又會如何演變?

以史為鑑,此次有何不同?

粗略來看,2007~2009年“抱團”了金融地產,2010~2013年則是“抱團”消費,2014~2016年轉為“抱團”TMT。2009年金融地產的抱團解散源於宏觀下行、銀行壞賬問題凸顯;2014年消費股抱團解散源於2012年白酒景氣下行和2014年四季度金融異動;2015年科技股的抱團解散則源於資本市場制度收緊。

2017年至今,消費板塊再一次成了“香餑餑”。

資料顯示,2015年時公募基金對於家用電器和食品飲料的配置比還只有2.3%和3.2%,到2017年一季度已經達到了5.1%和6.2%,配置比基本上翻了一倍。而實現消費升級一方面助推了行業龍頭公司的崛起,另一方面也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

2019年以來,公募基金抱團板塊基本上沿著“食品飲料→電子→醫藥→白酒/新能源”的路徑在演變。具體來說,2019 年上半年集中抱團食品飲料,下半年集中抱團電子(半導體),2020 年上半年抱團醫藥,下半年抱團白酒和新能源。

到2019年下半年,市場已然形成“消費+科技”的機構抱團,以外資百大消費科技持股作為國核心心資產的代表,其PB和PE估值均達到歷史98.9%、100%分位數水平,類似2015年5月、2018年1月、2019年4月、2020年1月。

對比兩次的“消費抱團”,是否有所不同?

從時間長度來看,對比 2011-2012年的食品飲料抱團,本輪食品飲料抱團全持續時間更長。從相對估值來看,當前食品飲料估值相對萬得全A指的估值並沒有突破2011-2012年的高點。

華鑫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對記者表示,回溯過去幾輪抱團行情,2011~2012年抱團消費,核心邏輯是弱勢環境下抱團高確定性避險,2012年由於塑化劑事件直接使得白酒行業未來景氣度成疑,而2013~2015年抱團中小成長的核心邏輯,網際網路行業的高速發展,疊加行業購熱潮大幅推升業績,但隨著併購政策收緊和商譽減值壓力導致抱團瓦解。

“所以根據歷史經驗,機構抱團核心邏輯,起初都是對當前時代背景下優質核心資產的追逐,其後隨著流動性的充裕,造成核心資產估值溢價,疊加景氣度持續性的證偽,抱團才會瓦解。”嚴凱文稱。

中金公司研究部表示,從收益分解來看,與此前金融地產、TMT等抱團產生短期收益、估值擴張貢獻較大比例不同,本次被外資集中持倉的個股近三年相比大市的優異表現多數並非主要來自估值擴張的貢獻。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夏風光則認為,目前市場的焦點在於貨幣政策的寬鬆和復甦的進度上。“這段時間抱團股的強勢,其實是貨幣政策在股市當中的反映。”

夏風光稱,大量的流動性在實體經濟中尋求不到好的回報,在股市當中也只有部分行業的龍頭公司能夠在低迷環境下優勢突圍。對於外資來講,其資金成本更低,而增速優異的標的更少。因此,外資和內資機構合力促成了抱團股的持續堅挺。

無獨有偶,策略首席王德倫也認為,從A股長期發展角度來看,當前的“機構抱團”並非過去的“機構抱團”。A股一批優質核心資產脫穎而出,已然成為QE時代的“非賣品”。

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進一步細分了前幾次“集中抱團”的情景。2014年的大盤股抱團兩個月時間,漲幅高達60%,之後是一波全面牛市的開啟,中證100的漲幅達到120%;而2017年的一波抱團行情持續時間有13個月之久,大盤股漲幅達46%。“這次機構抱團行情對比前面幾次已經上漲30%以上。”

“從目前市場來看,很有可能春節前不會結束,而春節後,如果市場開啟主升浪,有可能會持續拉昇一出一波小牛市。”賀金龍表示,投資者應該注意賽道選擇和低估值板塊的低吸埋伏,避免高位加倉和高估值票的追漲殺跌。

警惕泡沫

如若抱團現象已然存在,且在未來依舊不可避免其持續存在,對於散戶投資者而言,需要考慮的不僅是“上車與否”,更是“何時上車”。而對於已經率先抱團且浮盈的產品管理人而言,則要考慮“是否止盈”、“何時止盈”;以及抱團鬆動後再買些什麼。

中金公司則表示,機構“抱團”解散前市場投資主線較為散亂,“抱團”解散後主動公募基金對大市值、高B/P、高ROE及高淨資產增長率個股有較高偏好。歷史上三次“抱團”解散後,主動公募資金流行“四高”個股的比例分別為37.1%、45.2%及20.2%,明顯高於其他型別個股。

具體來看,第一次“抱團”金融行業結束前後,普通股型基金不但收漲,且表現優於滬深300及中證金融指數;偏股混合型基金不但收漲,且表現優於滬深300及中證金融指數。

第二次“抱團”消費行業結束前後,普通股型基金雖然收跌,但明顯優於滬深300及中證消費指數;偏股混合型基金雖然收跌,但明顯優於滬深300及中證消費指數。

第三次“抱團”TMT行業結束期間為三次中唯一一次普通股票基金跑輸滬深300指數;同時,也為三次中唯一一次偏股混合型基金跑輸滬深300指數,但幅度有限。

國金證券策略分析師艾熊峰對記者表示,歷史上的“機構抱團”瓦解後,食品飲料和煤炭板塊相對下跌幅度較大,下跌速度較快。食品飲料抱團股在30周內累計下跌幅度超過30%,煤炭的抱團股在20周內累計下跌幅度超過25%。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夏風光稱,抱團股現象是泡沫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偏離了未來現金流,只著眼於價格趨勢的強化,必然是泡沫的另一種形式體現。

“只要是泡沫就一定會破滅,但泡沫什麼時候破滅並不好預估,誘發泡沫破滅的往往是外部因素的推動。”他認為,在市場沒有出現牛轉熊之前,這種格局不會輕易的打破,但是市場的聰明資金並不會一味追高抱團股。“目前A股市場正處於深刻變革中,未來結構化行情,龍頭效應還會持續的體現。但並不代表當前的抱團現象會持續下去。”

既然認定抱團股存在泡沫,作為普通投資者人就不應該去觸碰。夏風光強調,在市場當中,選擇價值標的是一方面,選擇合理價格是另外一方面,所以對於價格遠遠超越價值的股票,不管這種泡沫是什麼形式,都應該遠離。“不糾結於市場風口的轉換,立足於價值,立足於現金流的回報,長期來看都會有理想的投資收益。”

嚴凱文也提出要注意風險預期,比如流動性帶來的估值溢價。隨著央行流動性的收緊,估值溢價會有所迴歸,此外部分深度抱團板塊,估值業績價效比的下降,也回出現抱團的鬆動。“目前並未有核心因素,致使抱團核心資產全面瓦解,對於投資者而言,當注意核心資產之間的估值價效比的問題。”

文章作者
別再迷信機構抱團股,提防“多殺多”風險
  • 張苑柯

  •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10 字。

    轉載請註明: 別再迷信機構抱團股,提防“多殺多”風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