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上漲3.3%,需要擔心通貨膨脹嗎?No,通縮才是最大的危險
今天國家統計局釋出了4月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物價):相比去年同期水平,CPI上漲3.3%。這一數字在一季度是5%左右。
很多人看到CPI上漲超過3%,就高呼通貨膨脹、人民幣貶值,其實,如果結合另外一個指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企業採購原材料的價格)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通貨膨脹,而是潛在的通貨緊縮風險。
我們先看4月的CPI:
第一、CPI同比(與去年同期相比)是上漲了3.3%,但是環比(與上月相比)卻下跌了0.9%,說明CPI處於下跌通道,整體物價在回落。
第二、物價上漲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引起的,去掉食品價格,其他物價同比去年沒有大的變化,環比上月卻是在下跌。
總結來說:4月的CPI雖然在上漲,但是,整體物價走勢卻呈現出下跌的趨勢,原因後面我們會詳細分析。
下面我們先看另外一個指標PPI:
第一、4月PPI下跌幅度較大,同比、環比雙雙下降,預示潛在通貨緊縮風險。
第二、生產資料價格下跌嚴重,生活資料價格變化不大,這一點與上面的CPI資料中食品價格大漲、其他物價變化不大的結論基本符合。兩者的變化關係,我們下面講。
原因分析:
第一、疫情衝擊,居民收入下降,消費主要以食品菸酒等生活必需品為主,有錢沒錢,飯還是要吃的,這是剛性需求,在生產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食品需求依然旺盛,所以食品價格上漲。
第二、投資者對於經濟前景的擔憂,影響了大家投資建廠的熱情,所以採購就會減少,採購需求下滑,原材料價格自然要下滑。
第三、對外出口受阻,外貿企業沒訂單,自然會減少生產,原材料需求也要下滑。如果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那麼國內供給就會增多,即使國內需求不變,多了企業在國內競爭,企業利潤也會受到影響。有些企業就會壓縮生產規模,對原材料的需求同樣下降。
要解決上面的問題,就需要一邊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一邊貨幣放水、為企業續命,並鼓勵投資生產。這種寬鬆的經濟環境,是防止通縮風險的,而通貨膨脹,當然也要控制,但是,通縮才是主要矛盾。
如果沒有寬鬆的經濟環境,居民因收入下降不願意消費、企業因為經營風險和利潤下滑,而不願意生產,那麼短期通貨膨脹持續不了多久,就會轉為中期通貨緊縮,然後導致長期經濟衰退和惡性通貨膨脹並存。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最受苦的真的是老百姓。
所以,不要再抱怨央行放水、貨幣超發了,經濟活動是個很專業的活,央行比我們在行。短期放水,可能會導致物價上漲,但是,只要保住企業不破產,鼓勵企業的生產信心,才能防止長期的經濟衰退和惡性通脹風險。現在只要警惕多餘的資金不要流入房地產,等經濟好轉以後,再收回貨幣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