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劉志新:統一規劃實施京津冀生態建設

“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攜手防治汙染、共護碧水藍天,成果顯著。藍天在增多,河流在變清,綠色在擴充套件,生態屏障更加堅實。”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志新多年來一直關注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研。他建議,進一步提高京津冀區域生態建設水平,需建立完善京津冀地區生態建設一體化機制。

京津冀地區山同脈、水同源,同處一個生態系統,是生態和經濟共同體。生態環保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大率先突破領域之一,是提升京津冀三地民生福祉的最直接體現。劉志新建議,按照京津冀生態建設一體化的思路,進一步完善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機制,統一規劃實施三地生態建設。

“應建立京津冀生態一體化的頂層協調機構,統籌三地實現規劃設計、資金分配、產業定位、專案分配等戰略層面的統一協調。加快構建京津冀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資源統一的監管機制,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最佳化空間佈局,合理配置資源。”劉志新表示。

他建議,統籌考慮京津冀三地水生態保護所需,制定京津冀地區水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範補償物件、補償資金來源、補償標準。同時,推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機制。補償主體方面,建立以中央縱向補償為主、京津冀橫向補償為輔,同時引進市場化的企業補償和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參與的補償機制。補償方式方面,將生態補償與生計保障和區域發展結合起來,拓寬補償渠道,透過政策補償、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多種方式提升“造血”能力。

“進一步推行排汙權、碳排放權、水權、林權等市場化交易,探索建立‘生態銀行’體系,引入‘特許經營權’拍賣制度,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健全生態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和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指標體系,引入第三方機構客觀科學評估生態資產價值和生態保護成本,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奠定堅實基礎。”劉志新表示。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還要與首都“兩區”建設統籌考慮。劉志新建議,在燕山、太行山、壩上高原等重點生態區紮實推進造林綠化,提高森林覆蓋率,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大力發展經濟林,支援實施草原生態恢復、溼地保護工程等。同時發展林下經濟、林產品加工、森林康養旅遊等產業,增加林農收入,建成完善的自然生態體系和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45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政協委員劉志新:統一規劃實施京津冀生態建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