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產行業的低谷期,維持銷售額6%的增速使得保利發展在“排位賽”中晉升至第四名,距離其“重回前三”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與此同時,2021年,受制於調控政策趨嚴、地價攀升等因素,保利發展的歸母淨利潤出現了小幅下滑,但是從橫向來看,相比於部分房企業績“跳水”,保利發展仍然維持了“穩”的姿態。
對於2022年的發展規劃,保利發展在年報中表示,今年,其計劃完成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直接投資3650億元,計劃新開工面積4010萬平方米,計劃竣工面積4231萬平方米。
2021年,維持銷售額6%的增速使得保利發展在“排位賽”中順利晉升至第四名。圖片來源/IC photo
規模排名提升
近年來,在“重回前三”的口號下,保利發展在規模排名上依然有較強的追求。
根據年報資料,2021年,保利發展實現簽約金額5349.29億元,同比增長6.38%;實現簽約面積3333.02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23%。儘管6.38%銷售額增速不算高,但是,在房地產市場銷售整體承壓的大環境下,保利發展的穩增長顯得較為難得。
基於業績的小幅上揚,去年在恆大退步之後,保利發展“被動”進軍到了第四名,距離前三目標只有一步之遙。
今年第一季度,保利發展合計實現簽約金額906.95億元,同比減少27.02%;實現簽約面積553.87萬平方米,同比減少22.89%。根據克而瑞的銷售額排名,保利發展一季度銷售業績已經位列第三,但該排名是否會延續到今年年底還需看後續的銷售表現。
基於規模“重回前三”的目標,保利發展在拿地方面較為積極。2021年,其全年拓展專案145個,新增容積率面積2722萬平方米,拓展金額1857億元,新增住宅貨量佔比85%,拓展權益比為72%。
根據克而瑞資料,保利發展在2021年的拿地金額僅次於碧桂園和萬科,排名第三位,這也為其後續規模增長奠定基礎。
歸母淨利微降
年報資料顯示,2021年,保利發展實現營業總收入2850.24億元,同比增長17.19%;淨利潤371.89億元,同比下降7.14%;歸母淨利潤273.88億元,同比下降5.39%。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保利發展歸母淨利潤的負增長是其上市15年以來的首次,而歸母淨利潤負增長的背後是毛利率的下滑。
年報顯示,2021年全年,保利發展毛利率為26.8%,同比下降5.79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銷售的毛利率為27.13%,減少了6.35個百分點,這也造成了保利發展的業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
雖然縱向來看,保利發展的業績增長不及往年,但是,從橫向來看,保利發展的業績表現仍然向優。據此前中指研究院統計,A股69家房企中約有四成在2021年出現業績虧損,其中華夏幸福和藍光發展的虧損金額超百億元;在預告盈利的多家房企中,華僑城、中南建設、首開股份、綠地控股等房企的利潤水平也同比大幅下降。
而根據新京報記者統計,在銷售額排名50強的上市房企中,截至4月12日,有31家房企已釋出去年財報,其中29家企業的毛利率出現下滑,佔比超九成,且超半數房企的毛利率處於20%以下。由此對比,保利發展約27%的毛利率在龍頭房企中尚處於優秀的水平。
對於行業毛利率普遍下降的原因,主要源於房企在2017年、2018年獲取的高地價專案陸續在今年和明年進入結算期,而這部分高地價專案的結算利潤率處在行業較低水平,直接影響著房企利潤的表現。
保利發展也未能獨善其身。從拿地資料來看,2016年、2017年、2018年也是保利發展的拿地爆發點,保利發展對應的拿地金額分別為1214億元、2765億元、1927億元,尤其是2017年的拿地金額同比翻倍。而2017年也正是保利發展喊出“重回前三”目標後的首年。
保利發展在年報中表示,未來隨著高地價專案影響的陸續體現,預計毛利率表現仍將承壓。
央企優勢凸顯
在房地產行業整體處於低谷、融資趨緊的2021年,保利發展的央企基因在融資、資金流方面更顯優勢。
截至2021年末,保利發展的綜合融資成本約4.46%,較上年末下降31個基點;負債方面,保利發展有息負債規模為3382億元,各項指標均符合“三道紅線”中綠檔企業標準。截至報告期末,保利發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為17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2%。
保利發展在年報中表示,在行業融資環境收緊、房企信用利差擴大的背景下,公司搶抓低成本資源,報告期內發行公司債86.9億元、中期票據100億元。在融資環境趨緊下,保利發展依然可以低成本融資,體現了其作為央企的競爭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保利發展的分紅低於市場預期。據保利發展2021年度利潤分配方案,擬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58元,同比減少0.15元,佔2021年度合併報表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的25.35%,同比減少4.82個百分點。
降低分紅意味著保利發展在行業下行期的安全保障,也為持續擴張做準備。事實上,對於下調分紅率的原因,保利發展財務總監周東利曾在去年的業績說明會上解釋道,隨著“三道紅線”等系列政策的出臺和落地,降低分紅、適當提高自有資金儲備規模,是為了保持持續發展能力,為股東創造價值。
新京報記者 徐倩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