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供應緊張疊加能耗雙控,限電、停產席捲多個省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帆 深圳報道 限電、停產,正在席捲包括江蘇、浙江、山東、廣西、雲南等在內的至少10餘個省份。
受此影響,9月22日起,多家A股上市公司密集釋出了關於限電停產的公告。
功能性遮陽材料生產商西大門公告稱,由於電力供應緊張,浙江省近日對轄區內重點用能企業實行用電降負荷,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對重點用能企業實施停產,預計將停產至9月30日。公司目前被迫臨時停產,預計影響遮陽面料產量約11.54萬平方米/日。
南京化纖公告稱,受江蘇省電力供應緊張的影響,全資子公司江蘇金羚纖維素纖維有限公司9月22日臨時停產,預計10月上旬恢復生產。受化工原料價格大幅上漲推動,江蘇金羚粘膠短纖產品的生產成本漲幅較大,銷售毛利已為負數。公司判斷江蘇金羚本次因供電影響而臨時停產不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限電、停產的背後,主要有雙重因素疊加,一是煤炭供應偏緊、電煤價格高企導致的電力供應緊張,二是一些地區出於能耗雙控壓力而採取能源消費管控措施。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下,這一輪限電、停產,尤其凸顯了處理好中長期綠色轉型與短期經濟平穩增長之間關係的重要性。
雙重壓力下的限電停產
9月23日,東部某省份一家包裝材料工廠的負責人給員工發訊息稱:剛接供電局通知,工廠10點起拉閘停電,具體來電時間待定。
前一天,他們已經收到了“開四停三”的口頭通知,週五到週日暫不要求全停,但每天仍有三個時間段需要配合停電。
該工廠一位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停電將導致生產成本增加,更嚴重的是生產力大大削減,交貨週期延長,馬上雙十一臨近,快速消費品的包裝需求劇增,各個客戶都在催促交貨。現在接新訂單也比較謹慎了,需要事先跟客戶說明貨期至少要延長1到2周,影響難以估量,而且還不清楚限電要持續到什麼時候。
多地通知的電力供應緊張背後,除了經濟復甦、外需旺盛等需求側的因素之外,供給側的原因也格外凸顯,煤炭供應緊張,電煤價格始終在高位執行,煤電廠庫存持續降低,停機、檢修等現象頻現。
一位電力系統人士向記者表示,確實已經出現了一些發電廠越發電越虧損的情況,發電廠不願意虧本發售電,積極電力供應缺口擴大。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還了解到,目前,有的省份電力缺口在持續擴大,影響或遠超過幾個月前的一輪限電。
另一方面,一些地區同時還面臨著能耗雙控的壓力。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召開部分節能形勢嚴峻地區談話提醒視訊會議,對一季度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的浙江、廣東、廣西、雲南、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節能主管部門負責同志進行談話提醒,督促有關地區進一步加大能耗雙控工作力度,確保完成本地區年度能耗雙控目標任務。
然而,上半年結束後,形勢並未好轉。國家發改委釋出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顯示,青海、寧夏、廣西、廣東、福建、新疆、雲南、陝西、江蘇9個省(區)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降反升,為一級預警。
多個省份為了降能耗採取了積極行動。江蘇省於9月8日至30日開展年綜合能耗5萬噸以上企業專項節能監察行動,監察範圍包括全省年綜合能耗5萬噸標準煤以上323家企業、綜合能耗5萬噸標準煤以上29家“兩高”專案和2020年以來投產的綜合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上存量“兩高”專案。
9月11日,雲南省釋出了《關於堅決做好能耗雙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強重點行業管控,譬如,9月水泥產量在8月份產量基礎上壓減80%以上,10-12月全部水泥企業錯峰生產時間不少於40天;確保工業矽企業9-12月份月均產量不高於8月產量的10%(即削減90%產量)。
能耗雙控制度調整能否“救場”?
針對煤炭保供穩價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部門近日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派出督導組,赴相關重點省份和企業、港口開展能源保供穩價工作督導;組織相關省區經濟執行部門、面向東北區域主要煤炭生產企業、保供煤礦和東北地區重點發電供熱企業,集中補籤採暖季煤炭中長期合同,將發電供熱企業中長期合同佔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降低旺季電廠存煤標準,電煤消費旺季原則上電廠存煤可用天數應保持在7-12天,用煤高峰期存煤上限不高於12天等。
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國家引導地方不斷釋放煤炭產能,減少囤積居奇等現象,煤炭價格可以降得下來。
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則從另一個視角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觀點,煤炭的生產、庫存、供應等因素影響了短期的煤價,但從長期來看,如果加上碳稅、環境稅等,煤炭的價格應該高,這樣才能更好地促成煤電廠的轉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中金也曾在此前的一份研報中指出,尖峰缺電或成為新常態,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堅定清潔能源發展、完善電價和儲能機制,加強電網靈活性和排程能力,將是長期工作和投資方向。
從2020年的資料看,我國的火電發電量佔比仍然超過了70%。而清華大學釋出的一份 “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成果顯示,在2℃控溫目標下,到205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電力將佔總髮電量的約90%,基本形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近零碳排放能源體系。
事實上,處理短期的缺電問題與中長期的電力轉型之間的關係只是一個縮影,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如何妥善處理短期經濟平穩增長與中長期綠色轉型之間的關係,考驗多方的智慧。
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有所“跑偏”的現象,今年7月以來,中央及部委就屢屢強調先立後破,糾正運動式“減碳”,防止有的地方對高耗能專案搞“一刀切”關停等。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在近日的公開演講中表示,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現階段採取的還是從上到下、層層分解任務目標,用行政性手段來實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還沒有很好的替代性辦法。這種辦法的優點是短期內行動比較快,也會取得明顯的成效,但指標分配不合理、激勵不足、搭便車、經濟平衡性較差等問題或難避免。
劉世錦強調,要防止降碳被濫用,成為行政性不當干預的另外一種藉口,嚴重影響生產生活的正常執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關鍵是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是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生產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備綠色技術的情況下,人為地打亂正常的供求秩序。
對於能耗雙控帶來的一些“硬約束”,國家發改委9月16日印發了《完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制度方案》,給予了很多靈活空間,包括:國家層面預留一定總量指標,統籌支援國家重大專案用能需求、可再生能源發展等;對能耗強度降低達到國家下達激勵目標的省份,其能源消費總量在五年規劃當期能耗雙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對超額完成激勵性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地區,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的消納量不納入年度和五年規劃當期能源消費總量考核等。
尤其是最後一點備受關注,即透過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地方獲得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
有受訪人士向記者表示,政策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但還有待地方具體落實執行。這一系列調整,增加了能耗雙控制度的靈活性、合理性,能夠更好地兼顧節能降耗與經濟增長的平衡,能耗雙控制度對經濟執行的影響也會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