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海底撈暴跌之謎,投資者為何要“鍋底”抽薪?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海底撈,可能是近期最不走遠的上市公司之一。

從2021年2月股價觸及高點以來,56個交易日裡,海底撈股價已經累計下跌近50%,股價已經從85.80港元變為目前的43.2港元,市值較2月最高市值蒸發2000多億港元。

千億海底撈暴跌之謎,投資者為何要“鍋底”抽薪?

讓無數港股機構趨之若鶩的海底撈,為何會在在短短的兩個月之間變成人見人棄的“燙手撈”?

“火鍋界的愛馬仕”真的不香了嗎?

01

當前,海底撈正處於下沉市場的高速擴張期。

國內某位餐飲業資深觀察人士在評價海底撈時曾指出,單店模型在高速擴張的時候,同店營收、翻檯率、客單價、淨利率如何變化,變數因子不少,需要長期觀察。

對於暴跌中的海底撈而言,這樣的說法或許已經足夠“隱晦”,但似乎已經悄悄折射出其增長乏力,讓業內人士難以看好的現實——無論是翻檯率、客單價,還是淨利率,海底撈正在一步一步靠近自己的天花板。

有資料顯示,今年5月1日至5日的五一長假期間,海底撈整體翻桌率為約4.5至5次。而在假期前的4月,海底撈的整體翻桌率低於3次。

問題似乎昭然若揭,僅僅就翻檯率一項而言,海底撈給出的資料仍遲遲不能恢復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就連五一節期間的資料似乎也“不夠看”。

2019年,海底撈在一二線城市的翻檯率為4.9,三四線城市的翻檯率為4.7,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海底撈在一二線城市的翻檯率下降為3.9,三四次城市的翻檯率下降為3.6。

千億海底撈暴跌之謎,投資者為何要“鍋底”抽薪?

把時間軸拉長來看,翻檯率的波動下行趨勢則更為明顯,新冠疫情的發生,實際上只是起到了“助推”這種趨勢的作用。

在2018年上市當年,海底撈的平均翻檯率要高達5.2!再往之前,海底撈的翻檯率還要更高。

店越開越多,牌子越打越響亮,翻檯率卻一蹶不振,對於海底撈而言,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02

要知道,餐飲一直以來是高毛利、高費用行業,且帶有周期屬性,尤其是像海底撈這麼大規模的企業,每一週,每一個月的資料如果不造假,對於投資者來說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翻檯率尤其是衡量其經營效率,研判企業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

說到這裡,有不熟悉餐飲行業的朋友可能會十分費解,翻檯率究竟是個啥?為啥會有這麼重要的影響?

顧名思義,翻檯率指的是餐桌重複使用率,通俗來理解,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工業企業的存貨週轉率,多數情況下是越高越好。高翻檯可以攤薄人力、部分租金和其他門店費用,尤其是企業擴張,或者門店升級改造之後,尤其要重視翻檯率的恢復情況。

但是,海底撈卻沒有帶給人們想要的答案。

有資料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海底撈門店總數為935家,是2015年底的6.4倍,平均每年海底撈都要開設門店近150家。尤其是最近三年,平均每年的開店數量甚至接近300家。

根據我的觀察,2021年,海底撈的新開設門店數量可能也將不會低於300家,海底撈的高速擴張,遠遠還沒有收手的意思。

在這樣的情況下,海底撈的翻檯率指標遲遲無法得到修復,這或許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長線投資者的悲觀預期。

目前,海底撈在一二線主要城市的網點佈局已經相對完善,未來新開拓門店的邊際收益,大機率是遞減的。

在這種情況下,疫情的拖累因素逐漸消失,營業中店鋪的翻檯率卻遲遲未能回暖,或許意味著一個更加糟糕的事實——海底撈的好日子快要到頭了。

03

為什麼海底撈的翻檯率提不上去?換而言之,為什麼沒有多少人願意去海底撈重複消費了?

究竟是什麼,制約了火鍋霸主海底撈的進一步發展?

有人說,海底撈的菜品不好吃,菜價又很貴,很難讓人有重複消費的慾望。這句話雖然簡短粗暴,但卻是一語中的。

長久以來,海底撈過於注重提升服務品質,但也在同時犧牲了產品的質量與特色——這或許才是海底撈無法“鎖死”消費者的阿喀琉斯之踵。

千億海底撈暴跌之謎,投資者為何要“鍋底”抽薪?

在產品、口味上,海底撈給人的印象幾乎是公認的——標準化程度高、菜品品質好,但是差異化不足。

知乎上有很多網友坦言,海底撈只是一種潮流而非剛需,只是因為“別人去吃了”所以他們才會去吃,對於真正注重食品口感的消費者來說,成都重慶的火鍋,還有老北京涮羊肉,甚至是彤德萊,傣妹這樣經濟實惠的品牌,味道都要甩海底撈幾條街。

千億海底撈暴跌之謎,投資者為何要“鍋底”抽薪?

有人要說了,海底撈的差異點在於服務,不在於食材,體貼入微的服務,才是海底傲視江湖的金字招牌。

沒錯,海底撈的服務在業內的確是首屈一指。但這種軟實力上的“差異化”,是絕對無法構成海底撈的長期護城河的。

換而言之,海底撈不能指望透過服務上的花樣翻新,掩蓋產品創新不力的事實。

服務是可以被模仿的,甚至是可以超越的,資訊發達的時代,誰能保證海底撈的服務玩法能夠一勞永逸,永遠不會為同一賽道的玩家學習與超越?

服務過度,也會讓新一代消費者對海底撈的玩法頗有微詞。海底撈的極致服務,究竟是否能夠保護消費者就餐的私密性?究竟是否真正契合消費者的精神需求?

有網友在評價海底撈時,就曾直言不諱的吐槽“講服務,那種服務又讓我渾身不自在,我並不認為我多花那麼點錢,別人就要對我點頭哈腰的。”

還有人帶有嘲諷的表示“這種服務真的欣賞不來,為了快速翻檯,不停的給我下食材,像我這種有病的人,吃個飯得不停強調這個先不下鍋!這個先不煮!”

一個本末倒置的海底撈,真的能讓消費者流連忘返嗎?

04

除了產品和服務的“失衡”以外,海底撈的問題遠不止於此。

2020年財報顯示,海底撈全年人均消費達到了110元,相比2019年上漲了5元,然而淨利潤卻在下降。

2020年全年,海底撈集團淨利潤3.09億元,同比下降86.8%。

這似乎也給資本市場的玩家們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各種“打法”都試過一遍之後,海底撈的業績還是沒有轉勢的訊號。

在過往,海底撈的業績增長乏力時,往往還可以透過開店來拉動增長,如今,這個屢試不爽的玩法,幾乎也在今年被糟糕的翻檯率所證偽了。

海底撈想要逆襲,似乎只剩下了漲價一條路,但問題又在於——如今,消費者的智商稅越來越難以收取,市面上打著學習海底撈旗號,專注於服務的餐飲店越來越多,這勢必又會影響到海底撈模式的溢價水平。

價效比不高的海底撈,本來就在競爭力上就有所不足,如果再次為了企業自身盈利的目的而任性漲價,還將流失多少消費者?

由此看來,機構和大戶們在高高在上的海底撈股票上狠薅一筆後就上演“勝利大逃亡”,並不難理解——畢竟,一個江郎才盡的海底撈,想要靠著吃老本就重拾昔日的輝煌,真的太難太難。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35 字。

轉載請註明: 千億海底撈暴跌之謎,投資者為何要“鍋底”抽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