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2020成績單:投資大賺 產險折戟
2020年保險業“期末考”成績單終於揭曉。1月31日,北京商報記者獲得的一份行業交流資料顯示,受益於投資收益大漲四成的拉動,2020年保險業淨利潤超3000億元,僅同比微降約3%。不過,產壽險方面則顯示出“兩重天”的景象,轉盈為虧的產險業務大拖後腿,淨利潤降幅超108%,產險公司承保利潤更是跌破51倍;而人身險板塊則不溫不火,疫情重壓下淨利潤依然微增4.64%,同時渠道分化態勢明顯。
淨利潤降幅收窄
疫情陰霾下,國內保險業“抗壓”韌性顯現。相較於2020年上半年下滑8.8%,2020年全年保險業淨利潤負增長收窄至3.36%,整體淨利潤實現3013.38億元。
其中,保險資金更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資料顯示,2020年投資收益達9570.94億元,同比增長40.81%,增速引人矚目,成為保險業重要的向上驅動力。
在諸多保險資金運用途徑中,收益率前三依次為證券投資基金、股票和長期股權投資,其投資收益分別為1234.8億元、1866.45億元和1416.89億元,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2.19%、10.87%和6.72%;而2020年金融衍生工具投資收益為-11.6億元,投資收益率為-308.42%,是諸多險資投資途徑中唯一收益與投資收益率皆為負的途徑。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0年險資投資的佈局和偏好,依然體現出保險業“求長求穩”的投資傾向。其中,債券依然是最受險資青睞的頭號功臣,其7.93萬億元資金運用餘額“獨佔鰲頭”,佔險資投資整體的36.59%。貸款及銀行存款佔比位列其後,二者資金運用餘額分別為3.15萬億元和2.6萬億元,佔比依次為14.52%和11.98%。
對此,川財證券所長陳靂介紹稱,保險資金運用的基本原則就是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而債券具有期限結構豐富、收益穩定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始終是保險資金運用的主要渠道,在保險資金的投資組合中佔據主體地位。保險資金債券投資規模巨大,高效規範的債券市場可對保險資金運用提供良好支撐。
陳靂還指出,和權益類資產相比,貸款和銀行存款的風險較低,符合險資運用的基本原則,所以相應占比也較高。
另外,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其他投資”項資金運用餘額較年初增長率為30.75%,僅次於國債55.14%的增長率。對此,陳靂分析稱,其他投資產品一般期限較長,3-5年甚至更長的久期,投資能夠帶來長期大額回報的戰略性資產,體現保險資金的長期性優勢,與保險資金長久期投資的需求不相一致。
保險資金大賺離不開監管部門對險資投資的規範及鼓勵。2020年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最佳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提出設定差異化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及風險狀況等指標,明確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最高可占上季末總資產的45%。
產險承保利潤暴跌51倍
投資端捷報頻傳,負債端增速也繼續保持正增長。資料顯示,2020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達4.53萬億元,同比增長率為6.13%。其中,產險業務原保費收入1.19萬億元,同比增長2.4%;淨利潤卻由盈轉虧“大跳水”,2020年虧損51.52億元,同比大降108.31%。其中,產險公司承保利潤甚至下滑51倍,慘遭“滑鐵盧”。有業內人士認為,2020年產險公司承保利潤折戟的最大原因是車險業務承保利潤下滑,以及信保業務虧損程度進一步加大。
具體而言,產險公司承保利潤-108.44億元,同比減少110.59億元,下降5137.29%,承保利潤率-0.9%。資料顯示,2020年產險板塊的意外險、健康險業務承保利潤分別為-1.58億元和-38.45億元,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加7.65億元和1.57億元,虧損缺口縮小,卻依然難遏產險淨利潤整體頹勢。
而在產險業務承保利潤中“挑大樑”的機動車輛保險業務,在2020年承保利潤為79.57億元,同比下滑23.2%。對於車險盈利的縮水,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分析,車險盈利減少是符合預期的,因為車險綜合改革後費率總體上有較大幅度的下調,必然導致整個行業利潤空間收窄。
除車險業務外,產險業務諸多險種承保利潤亦下滑乃至轉盈為虧。其中,企財險承保利潤從2019年的9.93億元降至-6.62億元,降幅達166.67%。李文中分析稱,這可能與2020年災害事故比較嚴重,特別是夏季南方持續暴雨引發罕見洪水,給一些企業造成了不小損失有關。
部分在2019年虧損的險種,在2020年虧損缺口進一步擴大,比如工程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其中,信用保險、保證保險承保利潤“大跳水”,分別同比下降41.94%和430.07%。
對此,李文中指出,信用風險本身具有隱蔽性,過去承保的一些低質業務,特別是一些融資性信保業務的風險正在快速釋放。另外,2020年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導致一些債務人資金鍊出現問題,進而形成信用風險的傳遞與擴散。
人身險渠道分化
人身險則不溫不火,2020年淨利潤為2541.8億元,同比增長4.64%;原保險保費收入3.33萬億元,同比增長7.53%。不過,從渠道保費收入的角度來看,2020人身險市場依然體現了明顯的渠道分化特徵。
在2020年,個人代理依然為人身險最主要業務渠道,原保費收入1.8萬億元,同比增長4.27%,占人身險保費的56.72%。不過,該佔比較2019年同期降低了1.43個百分點。而人身險另一主要渠道銀郵代理業務的原保費收入,在2020年同比大增12.61%,達到了1.01萬億元,佔比31.91%,同比增長1.62個百分點。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儁生認為,作為人身險份額最大的兩條主要保費收入渠道,個人代理與銀郵代理渠道一般呈現出“此消彼長”的態勢。一方面,疫情阻礙了個人代理面對面的交流和拜訪,導致了個險業務增速被抑制甚至佔比下降;而另一方面,銀保渠道的高數字化程度等優勢逐漸凸顯,受疫情影響較小,也更受目前正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各險企關注。
對於個人代理渠道的下降,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也指出,個人代理模式的激勵效果強,很有生命力,創造的綜合價值也越來越大,所以即使疫情影響了人們面對面交流,其佔比也僅下降了1.43個百分點。
對於銀保渠道的增長,朱儁生則分析:“過去20多年,雖然銀保渠道規模較大且帶來許多現金流,但是未創造出足夠的業務價值。不過,新的背景之下,保險行業也在重新審視銀保渠道的價值,因為銀行擁有大量的優質客戶,信譽較好、網點較多。”
除了人身險的兩條主要渠道外,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專業代理渠道業務保費增速一騎絕塵,達39.75%;保險經紀渠道亦僅屈居專業代理渠道之下,增速達15.11%。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鎖凌燕認為,這兩個渠道保費收入增長迅速的原因,一方面是本身的低基數、低佔比;另一方面,也可能與2020年疫情之下,網際網路保險平臺迅速發展,以專業代理或保險經紀的身份活躍並售賣人身險,支撐了渠道的增長。
朱儁生則分析稱,保險業存在大量的中小主體,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個險團隊,除了依靠銀保渠道以外,很多公司開始探索跟專業的保險經紀、保險代理公司進行合作,促進中小主體產銷分離。
“一個發達的保險市場,通常也會伴隨發達的保險中介。這目前在中國尚未成為現實,但是其趨勢亦有顯現,即專業保險代理和專業保險經紀成長速度較快,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會相對較大。”對此趨勢,朱儁生如是評價和預測,並表示未來與第三方專業中介合作,可能尤其會成為中小保險主體渠道佈局的重要發展方向,這樣它們就能走差異化、特色化、輕資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