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集採頂層設計引導高質量發展 探索多種採購機制
高值醫用耗材“一品一策” 探索多種採購機制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隨著我國帶量採購的不斷推進與完善,藥品、高耗值醫療器械的帶量採購頂層設計架構已逐漸明晰。一方面,形成協作有力、層次豐富、靈活規範的國家、區域性、全國性聯盟採購機制;另一方面,形成對高值醫用耗材採用“一品一策”,探索專項集中採購,對適應症和功能主治相似的探索合並集中採購,議價採購等多種採購機制。
權威人士表示,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和醫保基金購買的需求側,一頭連著醫藥產業和醫療服務的供給側。“用帶量採購這個‘小切口’牽引相關改革,可以讓生產流通、價格形成、醫保支付、質量監管、供應保障、合理使用等政策有效銜接,形成改革合力。”
目前我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疾病譜變化等問題,醫保支出壓力大幅增加。同時,醫療技術進步也推動醫療消費不斷增加,收支壓力隨之增大。上述人士表示,只有實現從粗放式發展到質量效益型發展的轉變,發揮好戰略購買作用,才能實現醫療保障制度的高質量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從醫藥工業來看,上述人士坦言,近年來,我國醫藥產業高速發展,但同質化和重複建設比較嚴重,存在重營銷輕研發問題。“做高空間、掌握終端、營銷為王、無效供給”的營銷思路明顯,因此,需要透過帶量採購,發揮價格槓桿作用,對行業高質量發展予以正向引導。
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副司長丁一磊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以我國首個高耗值醫療器械冠脈支架為例,此前某種支架銷售價1.8萬元,但實際上生產企業僅能拿到2000元,其餘90%虛高部分均是帶金銷售等中間環節產生的費用。
“醫藥領域給予回扣、壟斷控銷等行為造成藥品和醫用耗材價格虛高、醫療費用過快增長、醫保基金大量流失。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藥品費用中用於商業賄賂的部分達2000億-2500億元,這些最終都由人民群眾和醫保基金買單。”有業內人士說。
因此,醫藥行業應由管理向治理轉變,並愈加精細化,而帶量採購是其中關鍵一環。透過重構制度體系,消除阻礙市場發揮作用的帶金銷售、地方保護、信用缺失、劣幣驅逐良幣等不合理現象,暢通國內大迴圈,形成與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相匹配的價格。前述人士表示,看病不僅要讓人民群眾用得上藥、用得起藥,還要讓人民群眾用得上高質量的藥和確定療效的藥,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具體來看,對普適性較強的品種按統一規則集中採購,對高值醫用耗材按“一品一策”推進,對特徵性較強的品種探索專項集中採購,對適應症和功能主治相似的品種探索合並集中採購,對供求關係變化較大的探索分階段議價採購,綜合運用採購量、合約期、競爭度、替代性不斷創新集中採購工具箱。
而從採購主體和頻率來看,此前國家醫療保障局價格招採司招標採購處副處長董朝暉表示,未來藥品領域將常態化開展集中帶量採購,預計每年開展兩批國家帶量採購;同時,加強對地方的指導,在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推進醫藥集中帶量採購。
對於藥品、耗材採購改革,前述權威人士還透露,將充分運用成本調查、函詢約談、資訊披露、指數釋出等手段,引導醫藥企業規範價格行為。加強省級醫藥集中採購平臺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提升服務能力,試點一省稽核、多省共享的資質稽核聯動模式。建設全國藥品價格共享資料庫,促進價格資訊共享、供應資訊互通、信用採集互助、失信行為聯懲,逐步增強全國醫藥集中採購市場的協同性、響應性。
生物醫藥行業迎來發展契機 研發投入加大
另據經濟日報報道,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防疫物資需求在全球範圍內激增,長時間處於供不應求狀態,為生產此類醫療用品的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
據同花順iFinD資料統計,截至4月26日,生物醫藥行業(按申銀萬國一級行業分類)已有250家釋出了年報,其中近七成公司歸母淨利潤同比實現增長,淨利潤同比增長排名前十的公司幾乎全為醫療器械類企業,其中更有3家公司的淨利潤同比增長超過2000%,分別為聖湘生物的6527.90%、英科醫療的3829.56%以及達安基因的2556.80%。
中信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陳竹對記者表示,去年疫情的暴發給部分醫療器械類企業帶來了非常多的訂單,國內外對新冠病毒檢測、防護用品的需求激增,再加上一些企業涉及出口業務,更是帶動了其業績快速提升。
中信證券報告顯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是全球最具潛力的醫療器械市場,近年來的增長速度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從器械消費水平來看,我國醫療器械的消費規模僅佔整體醫療市場的1/4左右,相較海外平均40%以上的器械消費、歐美日發達國家50%左右的器械消費水平,我國器械消費仍有明顯提升空間。
談到醫療器械類企業接下來的發展,陳竹認為,伴隨著常態化的防控措施和全民健康防護意識的提升,防疫醫療用品的需求仍會維持,去年靠鉅額訂單實現業績大幅增長的企業今年增速會相對放緩,“隨著我國各類抗疫耗材、藥品出口到國外,因為質量高,有口皆碑,逐漸打響了中國品牌,相信未來國際對我國產品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醫療行業帶來考驗的同時,也促使生物醫藥類企業進一步加大了研發投入,“技術創新”成為眾多企業財報的關鍵詞。
同花順iFinD資料顯示,截至4月26日,已有2519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研發投入狀況,從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這一指標排序看,前6名均為醫藥製造業公司。其中,百奧泰、前沿生物和君實生物3家公司研發投入佔比暫居前三位,分別為304.15%、297.05%和112.72%。
在陳竹看來,醫藥行業重視研發投入有多方面原因,比如藥品和耗材的集採會倒逼企業去研發新產品、研發創新藥,以提升自身競爭力;再比如近年來一、二級市場保持火熱,企業融到錢後必然會在研發方向增加投入。
從生物醫藥行業看,截至4月26日,有242家生物醫藥類公司披露了去年的研發投入狀況,2020年的總研發投入達到506.43億元。具體看,有5家公司2020年的研發投入超過10億元,恆瑞醫藥和復星醫藥研發投入分別達到49.89億元和40.03億元,位列前兩名。
中信證券報告顯示,從藥品市場結構看,中國創新藥佔比僅在10%左右,國內創新藥未來增長空間巨大。創新藥研發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近年來國內創新藥企研發投入維持高增長,為未來創新藥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而從二級市場走勢來看,在前期醫藥生物板塊大幅上漲過後,今年該板塊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但機構並未因此看淡其後市的發展,而是逢低進行買入操作。東吳智慧醫療量化基金經理趙梅玲就對中國基金報表示,醫藥行業發展日新月異,短期可能會因為政策擔憂或者市場系統性調整而帶來板塊整體回撥,但中長期看,醫藥行業始終存在需求強勁、業績持續增長的高景氣細分行業和發展方向,每次行業調整都可能帶來配置機會。
華泰柏瑞醫療健康基金經理張弘也直言,當前醫藥板塊估值處於歷史較高水平,但是醫藥行業高景氣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醫藥行業的長期比較優勢也沒有改變,因此對中長期的組合收益依然保持信心。
對於後市看好的投資方向,張弘表示,醫療消費立足於人口老齡化的長期邏輯,在後疫情時代恢復比較確定。而創新醫療器械在疫情階段顯著收益,在之後的恢復階段有望受到政策鼓勵。
工銀瑞信醫療保健行業基金經理趙蓓表示,醫藥行業結構性看好創新藥及 CXO 產業鏈、疫苗、 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
在子行業和個股選擇上,張佳榮表示,主要遵循兩條主線,一是挖掘“真創新”龍頭公司,二是精選短期高估值能透過高增長消化的政策免疫子行業,如 CXO、醫療服務、疫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