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場“包租公”轉型“綜合服務商”

“今年肯定是要虧損了,但要給未來做好準備。”疫情之下,武漢既濟電力商城五樓“興發居家功能服飾”損失嚴重,但仍花了30萬元翻新門店裝修。看似不合邏輯的投入,在商鋪負責人張志建眼裡卻是必要之舉。

“我有信心,也想把信心傳遞給上游供應商和下游客戶。”進入服飾行業十多年,張志建坦言今年的挑戰是最大的。疫情期間積壓的1000萬元貨物曾讓張志建一籌莫展。

“商場免了3個月的租金,拿到了20萬元免息貸款,還享受了10多萬元針對個體戶的稅費優惠……”張志建掰著手指頭數著自己享受到的好政策,生意重啟後,來自國家的優惠政策、商場的幫扶舉措堅定了他繼續這個行當的信心。“就像這新裝修的門店,雖然不易,但我們活得還不賴。”

類似張志建這樣艱難中堅定前行的商戶,在既濟電力商城有400多戶。這家位於漢正街商業圈中心地帶的商業經貿市場,是漢正街三大商城之一。小到十多平方米的小商鋪,大到上千平方米的大門面;從生活用品,到床上用品和服飾等,這裡一應俱全。

“今年實體店經營受到突發疫情與電商的雙重影響,商場經營戶備受打擊。二季度初,商城20多戶商戶退租,疫後重振之難由此可見。”武漢既濟電力商城有限公司總經理付道敏說,不少賣場由此迅速進入“寒冬”,出租率下滑,租金水平下降。“生意停滯數月,當時多數商戶的主要困難就是去庫存的壓力和資金鍊的考驗。”

“一直以來,商場和商戶雖然一個是‘收租的’,一個是‘交租的’,但二者實際上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付道敏說,在以後重振過程中,商場從商戶實際困難出發,及時減免租金,為商戶聯絡貸款,申請夜市攤位。“即便租金是商場收入的大頭,但疫情期間我們為商戶減免了1400多萬租金。”

多年的“包租公”不僅破例減了租,還積極拓展網購、直播、團購等各種營銷模式,服務商戶去庫存。“我們在商場一樓特意設定了一個電商直播間,手把手教商戶用好直播平臺。”在付道敏看來,疫情對商業的衝擊是巨大的,但機會同樣巨大,“包租公也要轉型,成為商戶的合作者,成為綜合服務商,連線更多資源。”

改變和調整中,新的活力在不斷湧現。“我們是今年10月剛入駐的,此前所在那個商場關門了,只得換地方。”作為“新人”,商場一樓“金億針織”門店的老闆範桂娟堅信,伴隨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日漸向好,各行各業已步入有序復工復產階段,實體店仍然有必要和市場,“這些天生意已經恢復到了往年的一半左右了。”

“我們店沒辭退員工,大家有信心一起扛過這道難關。”範桂娟說,她的底氣來自日漸回暖的消費市場、更加最佳化的經營環境,逐漸走低的經營成本。“‘包租公’都轉型做服務了,我們也有信心把傳統的‘批發商’做到更好。”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新華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72 字。

轉載請註明: 賣場“包租公”轉型“綜合服務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