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丁銳 來源|GGV紀源資本(ID:GGVCapital)
從特斯拉離開,丁銳和他所創辦的智充堅定地去選擇做一枚產業鏈中的“綠葉”:不造車,而是造充電樁。在中國,公共充電樁網路搭建與電動車保有量相輔相成,在充電樁不夠的情況下,人們很難選擇購買電動車;充電行業也經歷過幾輪清洗,大批充電樁運營商與“找充電樁”App倒閉,這個看上去代表未來趨勢的領域似乎離盈利很遠。
在丁銳看來,智充這類採用的智慧硬體+軟體SaaS為運營商提供解決方案模式的創業公司本就很少,更何況是在曾遭受過冷遇的充電行業。但也恰恰是這種最費力的模式,讓智充變成了運營商背後的角色,在2019年收入翻倍增長,並且獲得了來自於京能集團的代運營邀請,成為了首個由初創科技公司賦能國有能源集團的案例。
智充現在已經可以給出快速、流暢的解決方案:在現有電力的情況下,智充的充電裝置送達、現場施工只需一天,第二天做裝置除錯,智充裝置自帶平臺、支付功能,只要一通電,就可以聯網,5分鐘內部署完畢,使用者可直接微信掃碼支付,一切佈置好之後,第三天就可以正式開業了。
作為充電樁領域的領軍人物,智充看到終局,練好內功,堅持等電動車大勢到來,便促成了更多充電樁與其背後的好生意。
我跟我的合夥人2015年從特斯拉出來創業,思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創業者的know how很重要,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創業這五年多,我們目睹了很多希望深耕充電行業的企業進入這個行業,它們發展起來,卻又突然倒閉,尤其是一些善於抓熱點的創業者:有的做著做著硬體卻去做充電樁運營,有的則從運營起步轉行去賣車。反思來看,大家最大的問題是對“終局”沒有清楚的認識,而短視又意味著跌下去的速度更快。而在這樣的環境下,智充的選擇是沉下心,做一款即使大家身在終局仍然會用到的產品。
一
發現市場
加入特斯拉之前,我們就在研究電動車的充電問題。在電動車充電服務這個即將形成趨勢的市場裡,其實不乏一些優秀的企業。我們有的合作伙伴來自於傳統的汽車經銷商,也有的脫胎於電氣製造業,當然還有來自國家電網這類的大型國企。看到它們大規模投資公共充電樁,在高速公路、小區停車場、購物中心租車位建設充電樁,我們意識到“單純做充電樁運營”這件事不太適合我們團隊:“充電樁運營”本身是一個重資產模式,而重資產模式就意味著創業者要著重去處理本地的運營效率,如果電動汽車的數量不上升,就賺不到錢,如果早期的裝置故障率高,也賺不到錢。況且建設充電樁的場地常常不是自己的。如果停車場車位每月租金收入變少,停車場甚至也不願意租給充電樁運營者。
拿二十年前建立加油站來打比方,同樣是重資產的情況下,加油站卻是有非常高的門檻的:第一要獲得一塊區域,第二需要涉及危化品等各種各樣的管理資質。
但是充電這件事發生了變化:充電樁運營的門檻比較低,任何人只要具備此類資源都可以進入。只要有能停車的地方就可以買裝置和系統去經營充電站,沒有嚴苛的審批流程,國家還會給予補貼。
另外,這也是一塊被很多人看上的“肥肉”, 2015年,我和合夥人所在的業務是幫助特斯拉建充電站,很快我們就發現合作業主普遍有個潛在需求:你的充電樁能不能計費,讓我收一定的服務費?顯然,他們想擁有經營的主動權,希望自己成為去運營充電樁的那個人。
所以從業主的訴求和充電行業的門檻來看,充電樁的運營終局很明顯:未來可能每個停車場裡都會有充電站,充電樁一定會形成一個分散化的佈局,並以社會資本經營為主。
二
堅定做“綠葉”
如果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在未來達到30%以上,停車位漲到1.5億到1.8億,按照10%去配比,也是1500萬臺充電終端;一臺帶有兩個充電口的充電樁每天至少充6輛車,淨利潤100元,一年就是3萬多;這十年裡面大家還會不斷去更新裝置,充電樁從60千瓦變成80千瓦,再變成120甚至360千瓦,僅僅裝置系統就邁入了萬億市場。
那麼我們在這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認真地思考之後,我們認為,智充這個團隊所擅長的是硬體和軟體,我們希望構建一套公共的解決方案,可以被任何大中小型客戶用於運營他們to C的充電服務。為了成為運營商背後的技術解決方案商,智充開發了一套類似於美團商家版或者阿里釘釘的資料化、流程化的SaaS管理系統。
智充的研發團隊分兩部分,一部分研發IoT智慧充電樁,另一部分研發運營管理後臺系統。
然而這一套思路在幾年前並不被理解,尤其是面對投資人和機構時,很多人都是透過證券分析來理解電動汽車,每次尋求融資我都要講解好幾個議題:首先要證明電動汽車是不是趨勢?再證明快速充電對電池有沒有影響?還有這個市場上的充電樁運營商會不會一家獨大,大到以至於智充在未來沒有自己的位置?
也正因此我很感謝GGV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Jenny李宏瑋。在大家還沒有把電動汽車當成現象級的2017年,Jenny能果斷地支援這個行業,並且認為電動汽車一定會帶動新基建。而新基建裡最大的增量市場一定是硬體裝置和軟體系統,她對終局的判斷與我們不謀而合。
三
為終局而努力
智充的模式漸漸變成了B2B起步,一手是智慧充電樁,另一手是運營管理系統,我們要幫助整個交通能源行業相關客戶完成電動化轉型。
實際上,智充的充電終端一開始就被按照IoT裝置來進行底層設計,它跟同年代的其他充電樁完全不同。我們嘗試用智慧手機時代的嵌入式技術來實現所有的功能,這樣可以更加精準的做到終端控制,方便我們管理充電動態的同時,更能把車、電網連線起來。這種思路也同樣來自於特斯拉,它把剎車系統、空調系統、娛樂系統等所有系統整合在一起,可以透過不斷的更新來最佳化和調整硬體,而且降低成本。
軟體方面,這套系統不止連線“樁”,還能連線“人”。運營商只需在智充的SaaS系統裡填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連線支付API介面,整個服務和支付就能在本地化閉環完成,這讓司機端體驗更順。我們在早期進行了功能規劃,基本上把所有運營商要用到的功能全都加了進來。甚至把使用者和運營商的黏性也作為考核SaaS系統的關鍵KPI。
但即使對產品很有信心,早期智充的客戶也很難拓展。我們靜下心去思考,到底哪些客戶在當時需要硬體和軟體?
最早的潛在客戶是能源企業,電力企業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等佈局都很早;石油公司會擔憂電動車盛行之後大家不再加油,因此轉型去做充電;當市場上的電動車增加,整車廠也會為我們重要的客戶,他們最主要的目的是銷售車輛,在美國車主普遍擁有私家充電樁,中國則還要建設更多公共充電樁,增強使用者購買的信心。早期,我們透過與小鵬汽車的合作,就收穫了不錯的效果。
緊接著,主力客戶又變成了網約車和物流車,例如深圳這樣的城市遍地都是電動網約車,所以逐漸佈局了很多周邊的公共快充站;再往後就是充電樁運營商,有些運營商甚至是在20年前開加油站起家的,有些則是本地交通與能源資源能力很強的公司;最後就到了我們所預想的市場的終局了,即越來越多的停車資源所有者成為客戶去佈局本地化充電服務。
對這些客戶來說,僅僅提供一個資產管理系統還不夠,to B生意的重點是為客戶提供更大的收益,只有讓他們賺到錢,他們才會有持續的動力去支援你,採購更多產品和服務。所以,我們在系統規劃了導流服務,透過與地圖、導流平臺的合作,豐富下游運營商的養分。在百度和高德的地圖還沒有特別注重標記充電樁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去拜訪他們,推動他們把顯示充電樁的具體位置、具體狀態、能不能用,甚至啟動埠掛在地圖上。
最大的轉機來自2019年,這一年我們的智慧充電樁銷售達到了近1億元,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電動車市場加速所帶來的充電服務訴求。更多的人投身到這個產業,一個省會城市可能存在近百家不同名號的充電服務商,這也是近5年來的峰值。
像智充這樣硬體+SaaS的企業並不多。如果讓我給一些相似模式的創業者建議的話,我希望大家能夠擁有非常強的自生力,同時也要有決斷力來識別行業內趨勢。
我在2011年就開始研究電動汽車,在那之後就持續研究充電技術和商業模式。在我看來,如果沒有對這個領域長期觀察和熱愛,很容易被時代的浪潮沖刷乾淨。而熱愛,也是我們能堅持走下去的原因。
簡介
GGV紀源資本,一家專注全球化投資的VC。這裡不光有最前沿的創業資訊,還有有品味的年輕人所關心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