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洪晃:因為潘石屹被網友罵慘,氣得直接給潘石屹打電話罵他混蛋

由 閻桂榮 釋出於 財經

畢竟,對於任何事物每個人都有著獨屬於自己的看法,即便是同一句話落在不同人耳中,亦有不同的理解,繼而幾番傳述能保持本意者屈指可數,就像“傳話筒”遊戲一般,一句話歷經幾人早已背離了它原有的本質。而因此衍生出的誤會,想來人人皆有其事。


一、洪晃被罵,只因潘石屹“不合格的傳話筒”

洪晃其人相較而言乃是一位知名人物,尤其是在相應領域當中。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便是,中國互動媒體集團CEO,《世界都市iLOOK》雜誌主編兼出版人。

而相較於這些她亦有著另一種身份,即她的祖父乃是著名民主人士章士釗,而她的父母便是我國著名外交人物喬冠華以及章含之,其中章含之為養父。因而她素來被冠以名媛的稱號。

又因她面對婚姻所作出的“大膽選擇”,也被人稱之為“名門痞女”。而素來超脫世俗的觀念也讓她在網路上為人所熟知,儼然是一位“網路紅人”。尤其是在章子怡深陷“波瀾”之時,她曾數度發文聲援,其中精闢觀點令人歎服。


至於另一位潘石屹,亦是素來處於風口浪尖之人物。他是我國著名的地產商,即SOHO中國的董事長。然而這位董事長似乎與傳統印象之中的“地產商”有所不同。

他所涉及的遠遠不止地產領域,在其他諸多領域都負有盛名。例如,他曾拍電影、出書著作、抑或是由其主持的首檔網路跨界神侃節目《老友記》等。似乎他很熱衷於“玩”又往往能夠從中玩出名堂。因此,在網路上亦是一位“網路紅人”。

那麼這兩位行走在時代前沿的人物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以至於洪晃直言,因為潘石屹被網友罵慘,氣得直接給潘石屹打電話罵他混蛋!

首先必不可少的是贅述一番兩人之間的關係。從素來兩人之間的互動來看,私下應當有著一番很不錯的交情,例如曾共同合作作品《鏘鏘三人行》,亦有在共同做客《名人堂》之時,雙方言談舉止之間的熟識程度是非常高的。


其次,兩人之間最為貼切的共同點便是同為微博達人,亦都有著相應驚世駭俗的言論觀點,以及相應豁達的作風。

洪晃本人曾經主持過《亮話》這一欄目,而在其中某期她透露出了自己曾經因潘石屹被網友罵慘,復又打電話怒不可揭得罵潘石屹混蛋。

首先,洪晃本人曾經受邀《財經》寫一個關於未來一年的展望,她在其中談及,堅決不寫部落格,因為覺得寫字這些事情,學完便需要揣摩。然而對於作為主流刊物的《財經》而言,風平浪靜並沒有什麼反響。

直到潘石屹某天心血來潮的“轉發”即他在自己的微博上說,洪晃喜歡寫字,但是她極端的看不起所有寫部落格的人。以至於洪晃尚未發表過任何內容的微博,已經遭到兩千餘條質問謾罵。其間內容不外乎,“你憑什麼這麼說?”之類的。


由此,洪晃頓時非常生氣,拿起電話給潘石屹打了過去,或是忘了自己何時何地說出這番話,以至於洪晃質問,你真是個混蛋,你怎麼能把在你家飯桌上的談資發出去呢。然而對此潘石屹卻說,這不是你在我家飯桌上說的呀?這是你自己在《財經》裡面講的。

對於洪晃來說,不喜歡寫部落格或是一句無心之言,而對於看到《財經》雜誌的人而言卻並非如此,同樣的一段話,遇見這段話的時間、地點、心態等諸多因素影響下造就了人的看法亦互不相同。

繼而潘石屹將自己對於這番話的理解發到了微博之上,而對於目睹潘石屹微博的人來說,他們所瞭解的則是經過潘石屹理解以及加工的一段話,繼而他們再度賦予相應的理解,以此便徹底的誤解了洪晃的言下之意,只以為是對於寫部落格的人的嘲諷與不屑。

諸如此類實際上屢見不鮮。似乎關於這些儼然已經衍生出了一份“傳話藝術”。


二、“斷章取義”

傳話不單單是口頭傳話另包括書面等方式,即資訊傳遞。但是在傳遞的過程當中,往往會有所偏差招致不同程度的曲解,嚴重者會造成很大麻煩。

同時,根據傳話者的用心不同、理解不同,抑或心情不同,所傳述的即便是同樣內容,其效果亦不盡相同。

首先是最為常見的“斷章取義”。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許多名人相對而言都會非常低調,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即便是普通人也對此諱莫如深。

“斷章取義”的實質便在於“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一句話可能有很長的篇幅,然而只從中擷取一個片段,從而與整句話的意思背道而馳。


對於這種情況實際上挺麻煩也是較為常見的。例如,“相較於看書而言,我還是更喜歡寫字。”經過“斷章取義”之後也就成了,“他不喜歡寫字。”

這類現象最常見於當下時興的影片軟體當中,例如某些影片是經過刻意剪輯的,當進入大眾視線之時便是片面的,並不能反映整個事件的過程,但是某些受到“蠱惑”的人自以為看到了事件全貌,為人所利用。

這一現象的盛行,主要源於人類的“利己思維”使然,例如同一事件之中雙方各自的說法不盡相同,皆是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抑或是推卸責任等。


三、“無心插柳”

中國人素來都有著“察言觀色”的傳統,因而在面對別人說出的一句話之時,往往需要觀察對方的神色、態度等來判斷話中深意。尤其是在官場、職場之中,稍一理解錯誤,其意思便大相徑庭,繼而引發出很大的麻煩。

例如,一位領導面無表情的說“讓小李到我這來一趟。”作為中間傳話者透過收集領導面部資訊以及語態之後,所轉達的則是,“趕快過去,領導正四處找你呢。”抑或者一位領導怒不可揭的說“讓小李來一趟。”

而中間傳話者並未體悟到領導的態度,繼而和顏悅色的告訴小李,領導找他。而小李從神態推斷並非關鍵之事,由此其間便造成了特別大的誤會。


而造成此類現象的亦並非只有語態、神態的原因,亦有漢字的作用。一個漢字往往有著多重意思,而組成一句話之後亦有著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其中的字,缺一少一都可能造成整句話的意思大幅度變動。

由此可見,“謹言慎行”並不僅僅只是自己言談舉止要慎重,更意味著當接受到某些資訊之後,一定要仔細推敲這份資訊的真實性以及準確性,若是發現其中可疑之處,一定要想辦法加以驗證,避免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也都會下意識的避免此類狀況的發生,例如,重要的事情往往是面議而非透過其他溝通方式解決,唯有當面溝通相對而言最為準確。

而反觀微信等溝通方式是很容易造成雙方態度交換偏差的。與此同時,生活中切記“謹言慎行”,避免被“斷章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