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重新整理高、高收益亮眼、頭部封盤,“量化平均超額”拐點來了?
“暫停中證500指數增強策略產品的募集,存續產品不再接受申購。”近日百億量化私募靈均投資宣佈自2021年11月1日起封盤,在此之前已有多家知名量化私募機構相繼宣佈封盤,包括進化論資產、天演資本、啟林投資等。
規模重新整理高、成交量活躍、高收益亮眼、百億級量化私募相繼高調封盤、鳴石投資控制權爭奪戰……近期,量化私募可謂在資本市場上刷足了存在感。
國內量化私募目前發展程度到底如何?為何量化私募今年的收益如此亮眼?這個趨勢是否能夠持續?在頭部私募馬太效應加大的基礎下,中小量化私募如何逆襲?
量化私募規模突破萬億
日內高頻交易增多導致市場部分成交量被虛假放大?
進入2021年,發展剛剛10年出頭的中國量化投資體量正式超過了1萬億。其中,量化私募規模快速增長,同時也被市場推向了風口浪尖。
今年三季度,有關量化投資的傳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7、8月以來,A股市場驚現鉅額成交,滬深兩市連續逾40個交易日交易額超過萬億元。
有投資者表示,量化私募採用較多的量價策略會加大市場波動,進而A股市場個股漲跌趨勢被放大,同時受量化私募日內高頻交易增多影響,也導致了市場部分成交量被虛假放大。
不過隨後多家券商發表研報對此進行了證偽。中信證券研報顯示,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國內量化類私募基金,在證券私募中的佔比攀升至21%,總管理規模正式突破1萬億元。即體量劇增加上換手頻繁,反映到直觀的交易量佔比上,沒有網傳的“半壁江山”那麼高。
國內量化私募目前發展程度到底如何?“如果和國外相比的話,我覺得剛剛起步。中國二季度末量化的總管理規模才1萬億人民幣, 而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一個公司去年底的管理規模就達1400億美元。 也就是說我們全國的總的量化基金管理規模只比美國一家機構的管理規模多一點。而且中國的量化投資也僅僅只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量化投資管理的規模佔國內的總的資產管理規模的比例低於20%,也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紐達投資董事長鄔雄輝表示。
2010年3月,融資融券業務正式推出;2010年4月,滬深300股指期貨掛牌上市,量化投資的發展有了風險管理的工具,開啟了中國量化投資元年。
鄔雄輝介紹,過去一旦遇到熊市,投資者包括專業金融機構也難逃虧損的命運;而有了可以做空的股指期貨和融券,使得投資者不僅僅只能“做多”獲得收益,在市場下跌的年份也有機會透過做空或者風險對沖來盈利。
2014年,證監會發布並實施了《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私募基金行業走向“陽光化”;2015年,市場迎來牛市和熊市的快速切換,當時比較簡單的量化對沖類策略受到了較大沖擊,而股災之後股指期貨的一些限制以及股票程式化接入的限制,一度讓量化投資跌入冰點;但業內各機構都在積極拓展,豐富量化產品;而同期,一批擁有海外對沖基金工作經驗的人逐漸回到國內開展量化投資,國內量化投資開始快速起步。
鄔雄輝表示,量化私募井噴則是在2018年。據其描述,2018年是一個大熊市,市場從年頭跌到年尾,幾乎沒有像樣的反彈。 這一年,量化尤其是量化中性策略的表現非常亮眼,量化產品逐漸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2019年和2020年,隨著主要股票寬基指數的上漲,量化多頭產品不僅獲得了指數上漲的Beta收益,還因為選股、打新和T0增強等為投資人貢獻了可觀的超額收益,讓投資者的投資體驗很好。因此,總的量化管理規模也快速增加,並在今年第二季度末歷史性地突破了1萬億元。
面臨規模擴張與治理難等多重壓力
靈均投資、天演資本等多家量化私募暫停旗下部分或全部產品募集
據私募排排網資料統計,量化私募依舊是前三季度最大的贏家,在百億私募榜單前十中,純量化私募佔去八席,分別是鳴石投資、天演資本、佳期投資、世紀前沿資產、金戈量銳、因諾資產、盤京投資、寧波幻方量化。
資料顯示,截至9月底,20家百億量化私募今年以來不僅全部獲得正收益,平均收益更是高達20.08%,遠超百億私募平均水平。
為何量化私募今年的收益如此亮眼?這個趨勢是否能夠持續?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榮浩表示,今年的收益好確實也是量化機構這幾年自身積累、市場環境不錯和投資人用腳投票的共同結果,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但是長期來看,隨著參與者和資金越來越多,超額在長期會收斂,但是“量化平均超額”的拐點何時到來還不好預測。
鄔雄輝認為,2020年主觀多頭集中抱團白馬股等,持倉較為集中,而今年在行業、風格切換的時候,不少主觀公募和私募產品的回撤比較大,而量化投資因為持倉分散,行業、風格暴露有控制, 能夠更快速地進行調倉和適應市場,今年的表現佔優,凸顯了量化投資的優勢。
在他看來,量化相對主觀多頭的優勢主要源於兩個方面:一是隨著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上市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主觀多頭很難做出充分的行業和個股覆蓋;二是隨著宏觀、基本面和技術面等大資料積累越來越多、算力提升、人工智慧的應用,量化投資的優勢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量化相對主觀多頭的優勢後期仍會延續,只是未來的對比可能沒今年這麼明顯,差距不會拉得這麼大。”鄔雄輝強調,長期來看,優秀的量化私募的業績穩定性會優於主觀,業績漂移的機率比主觀低。
在量化投資迅速發展的同時,量化私募頻繁傳來公司治理和規模發展的壓力。10月下旬以來,靈均投資、進化論資產、天演資本、啟林投資等多家量化私募宣佈暫停旗下部分或全部產品的募集。
“這是頭部私募出於規模對業績影響的考慮,過去也有機構在規模達到30億、50億的時候暫停募集,一段時間後再重新放開申購。短時間新增的大量委託資金,需要運營、交易、策略各方面跟進;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去完善和升級策略以容納更大的規模。暫停募集也是為投資者負責。”鄔雄輝表示。
對於量化私募來說,如何控制自己的規模?規模和收益本身是否矛盾?鄔雄輝指出,收益和規模不是線性的反比關係。在策略設計範圍內,規模的增加不一定就會帶來收益的顯著下滑。如果投研持續產出、策略持續迭代,譬如挖掘出更加有效的因子、保持收益的同時倉位更加分散以及執行演算法上的完善,都可以在保持較高收益的同時容納越來越大的規模。但每一個當下,每個策略都有自己的容量限制;因此,我們需要謹慎地評估自己的策略容量,保障投資者利益。從整體容量來看,“海外最大的量化機構管理規模高達千億美元,中國現在最大的量化機構管理規模也才千億人民幣,中國量化私募的管理規模的天花板應該還很遠。”
榮浩表示,2018年《資管新規》確立了由“非標”轉“標”的大方向,私募證券行業會承接越來越多的資金。當然這面臨許多挑戰,比如如何在規模、收益和客戶體驗之間做好平衡是每家大型機構的必選題。
在頭部私募馬太效應加大的基礎下
中小量化私募如何逆襲?
“中小私募機構要逆襲,最根本的是要有好的產品、好的業績表現。”鄔雄輝指出,這幾年量化私募有了長足的發展,有一批機構率先跑了出來,成了業內所說的頭部機構。對中小私募來說,既有機會也有挑戰。
首先,大量的投資人和機構已經認可和接受量化投資方式;其次,投資不是簡單的只看業績一個數字,更多的還是基於投資者對投資機構的信任。中小機構服務的客群較少,可以給投資者更好的服務,提供更精準匹配投資者風險和收益偏好的差異化產品。
第三、第三,量化主要依靠數學模型來進行投資決策、持倉分散、換手率高。同時實盤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積累足夠的資料來驗證我們的投資方法。通常公開業績有1-2年持續優秀,就可以被機構和投資人認可,規模就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增加。
榮浩則表示,跑得快不如走得遠,管理人應打鐵自身硬,做好投研、交易和投資者服務,特別是在人才儲備方面要能持續吸引和發掘;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內部管理和建設,避免因為內部矛盾損害投資人利益。
在他看來,現在的環境,量化中小私募的突圍之路會難度增加,但是有幾個方面可能是非常重要。一是保持高於行業平均的超額,二是要堅持足夠久,三是獲得銷售機構的認可。
接下來幾年量化私募收益如何?
分析:處於賽道發展上半場的靠後階段、持續高收益有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機構預期是今年或者說接下來幾年高收益實現會比較難,量化私募會有這個問題嗎?
鄔雄輝認為,量化獲得持續高收益有不確定性,但不是不可能。“我個人對中國的未來非常樂觀,長期看好中國的經濟成長,賺取時代發展的貝塔。同時,在“房住不炒”,“去剛兌”以及房地產稅推出的背景下,資金會持續流入資本市場,同時金融市場的改革在持續推進,越來越多的投資品種在推出,未來幾年超額收益大機率會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
千象資產創始合夥人、總經理馬科超也表示,量化投資一定會繼續高速發展,因為國內幾乎所有的高淨值人群都集中在銀行信託券商三方手裡,這些機構正在進行財富管理轉型,很多客戶最優先的考慮是安全,比如什麼樣的策略分散度更高、什麼樣的策略波動更小一點,量化機構也在這樣的大潮下受到推動。以及CTA+指數增強的複合策略有望成為主流的代銷產品,因為指數本身就是長期較優的選擇,如果能在指數上面做一些增強,那麼長期的結果一定是向好的,但過程可能會“過山車”式的,CTA就是起到過程上平滑的作用,效果是1+1大於2的。
榮浩向記者表示,如果按照管理規模佔比來看,量化私募目前處於快速擴張期;如果按照收益來看,現在很多百億量化私募還可以做到20%的超額,比美國市場30%-50%的超額還有很大空間,應該是處於賽道發展上半場的靠後階段。
在他看來,量化快速發展主要基於兩方面,一是透過指數增強產品讓投資人理解量化接受量化;二是透過收益體驗,較低波動率和較高的同期收益。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