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寶武重組太鋼集團,鋼鐵行業的“馬太效應”會出現嗎?

記者 |莊鍵

1

8月20日深夜,一位中國寶武鋼鐵集團(下稱中國寶武)的中層幹部,在微信朋友圈上釋出了一張寫有“馬太效應”字樣的圖片。

第二天,他參加了中國寶武重組太鋼集團的簽約儀式。這場儀式結束後,山西省國資委將正式把旗下太鋼集團51%的股權無償劃轉至中國寶武。

源自於聖經的“馬太效應”,有著強者愈強、贏者通吃的含義。在中國寶武重組太鋼集團的背景下,“馬太效應”這四個字,在國內鋼鐵行業中又多了新的含義。

“馬太效應”中的太字,所對應的是太鋼集團,馬字則指向了另一家鋼企馬鋼集團。一年前,中國寶武曾以類似的方式重組馬鋼集團,原實際控人安徽省國資委將馬鋼集團51%的股權無償劃轉給了中國寶武,退居第二大股東。

透過對地方國企的兩次重組,中國寶武得以實現其“億噸寶武”的規劃。中國寶武一直計劃把自身的粗鋼產能提升到1億噸的規模。這一數字相當於去年中國粗鋼產量的十分之一。

中國寶武重組太鋼集團,鋼鐵行業的“馬太效應”會出現嗎?

中國寶武所重組的馬鋼集團、太鋼集團,分別擁有2000萬噸和1000萬噸的鋼鐵產能,加之期間獲得了重慶鋼鐵的實質管理權,中國寶武的產能規模順利超過1億噸,躋身全球最大鋼鐵生產商。

在國內鋼鐵市場,中國寶武更是遙遙領先,其產能規模大於行業第二名河鋼集團和第三名沙鋼集團的粗鋼產能總和。

截至目前,河鋼集團和沙鋼集團的粗鋼產能分別為4656萬噸和4110萬噸。

對於公司連續的兼併重組,中國寶武董事長陳德榮曾解釋說,這是基於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鋼鐵行業的理解,做出的市場化發展行為。中國寶武有兼併重組的需求,別的企業也有這樣的需求,重組帶來雙方的共贏。

中國寶武本身就是兼併重組的產物。2016年,由於產能嚴重過剩,國內鋼企大面積虧損,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兩家央企實施聯合重組,中國寶武由此誕生。

同樣在這一年,工信部發布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為鋼鐵行業定下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到2020年,國內鋼鐵行業前10家企業的產業集中度將由34%提升到60%。中國寶武顯然是這份規劃最為堅定的踐行者。

但中國寶武的掌舵者陳德榮很清楚,產能規模只是手段,並非最終的目的。在介面新聞記者參加過的一次中國寶武內部會議上,陳德榮曾自問自答地說道:“我們追求‘億噸寶武’有什麼價值?”

陳德榮的回答是,“億噸寶武”可以給我們帶來專業化的分工,並且提升效率。按照他的設想,如果將10座乃至20座鋼廠的多元化配套業務進行整合,就可以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過去只有一個鋼廠時,鋼鐵生產的輔助工序再怎麼整合也無法產生效率。

同樣重要的是,產能規模擴張後,中國寶武在與上游鐵礦石廠商的博弈中,將獲得更大的主動權。作為鋼鐵行業的重要原材料,進口鐵礦石價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鋼企的盈利空間。

藉助於2016年以來的兼併重組,中國寶武在世界500強榜單上的排名,已躥升至第111位新高,相比於四年前提高了164位。這份榜單以營收規模為公司排名座次。

但如果以利潤來為這500家企業重新排序,中國寶武的位次將滑落到第212位。

這種差距促使中國寶武正在全集團展開一項名為“對標找差”的行動。該公司的管理層安排各家子公司和行業優秀企業進行全面對比,從利潤率、淨資產回報率、研發投入等各項指標中找出差距,並且制定改進措施。

相比於透過兼併重組迅速做大,以“對標找差”的方式實現提升,顯然更為任重道遠。

中國寶武能否在這場考驗中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將最終決定屬於它的“馬太效應”是否會如期出現,而不再是重蹈“大而不強”的覆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45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寶武重組太鋼集團,鋼鐵行業的“馬太效應”會出現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