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援大灣區加速落地 “跨境理財通”最快下半年啟動
本報記者 劉 琪
備受期待的“跨境理財通”業務迎來重大進展。6月29日,央行會同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釋出公告,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落實央行等四部委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檔案的具體部署,後續還將出臺類似的配套檔案,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加速,三地金融基礎設施也將加快融合。
不過,此次公告中並沒有明確“跨境理財通”正式啟動時間。李奇霖認為,跨境理財通由於主要面向大灣區內的個人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不一,因此會穩步推進。中信證券研報顯示,參考滬港通、深港通先例,預計此次“跨境理財通”最快將於下半年落地。
拓寬大灣區居民
資產配置渠道
今年5月14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釋出《關於金融支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創新水平、切實防範跨境金融風險五個方面提出26條具體措施。而“探索建立跨境理財通機制”作為26條具體措施之一,因其與居民關係最為密切,而格外受到關注。
央行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投資活躍,跨境購買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需求較大。近年來,央行會同香港金管局、澳門金管局等部門,對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雙向理財業務試點做了大量調研和論證,初步形成“跨境理財通”試點方案。“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將有利於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自主投資、靈活配置資產的需求,促進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跨境理財通的推出拓寬了粵港澳地區居民和高淨值人群的資產配置渠道,除了可以透過港股通、中港基金互認、QDII、RQDII等渠道投資香港股票、基金和債券市場外,今後可以進一步投資銀行理財產品,資產配置產品和方式更加多元,可以更深刻、廣泛的參與國際金融市場紅利分配。此外,粵港澳地區是我國經濟發達程度較高、居民家庭財富較多的地區,跨境理財通的推出也有利於家庭財富管理和價值投資理念形成。
落實風險可控前提
促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
從央行釋出的“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公告來看,“跨境理財通”指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同時,“跨境理財通”遵循三地個人理財產品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尊重國際慣例做法。
“‘跨境理財通’業務物件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這不僅給個人跨境投資增加了便利和選擇,也為金融機構開發跨境理財市場拓展了渠道。”東方金誠國際團隊負責人常徵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跨境理財通”遵循三地相關法律法規,意味著我國香港澳門與內地的風險防控及監管協調機制將得到強化,跨境監管合作有助於市場審慎安全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公告中還明確,“北向通”和“南向通”業務資金透過賬戶一一繫結實現閉環匯劃和封閉管理,使用範圍僅限於購買符合資格的投資產品。常徵認為,“閉環匯劃和封閉管理”的要求是對《意見》中“風險可控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各項金融開放創新”原則的具體落實,既有助於規範投資產品,也將有效防止跨境資金出現大規模異常流動,在最佳化市場調節的同時,維護交易秩序。
“跨境理財通”業務的正式啟動對我國資本專案的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跨境理財通的推出有利於促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聯通,推進跨境大資管市場的形成。”王有鑫認為,在人民幣可兌換尚未完全開放背景下,透過在股票、債券、理財等特定領域率先實現閉環開放,既實現了制度突破,又能很好的控制風險,監控資金流向,有利於打破新興經濟體金融開放和宏觀穩定的兩難悖論,是符合中國特色的金融開放創新舉措。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