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要求金融企業全年要向實體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而且提到了要降準,要把貸款利率降下來。
這件事情我覺得非常重要,首先,為什麼重要?
因為說句實在話,從我們和投資界和企業界交流下來的情況,大家總體感覺,金融政策的實際操作力度,比我們之前市場的預期要弱。
按照我們之前的預期,2020年應該是會連續不斷地出現降息和降準的動作,才能夠符合我們市場的預期。
但實際上降息和降準的動作,這兩個月都停下來了。
包括最近央行所做的中期借貸便利、逆回購等等,規模也在縮,而且價格不往下調。
和我們在年初預期的這種狀況,還是有一個明顯的落差的,這可能也是對資本市場和投資心態產生影響的重要原因。
其次,和美國去做對比,雖然我們對美國這種直升飛機撒錢、財政赤字貨幣化,我們是極度的鄙視,但是對方的股市表達出來的態度,確實跟我們不一樣。
畢竟對方的資本市場,對這種政策還是比較吃的,我們這邊其實……這個就不說了,大家都懂的。
總體來講貨幣政策的力度,是比我們預期的要偏弱的。
所以,昨天晚上國務院常務會就變得很重要了。
很多人在這解讀說,銀行業要慘了,因為上市銀行去年全年的利潤才1.67萬億,如果再讓1.5萬億的利潤出來,那不完了嗎?
首先,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讓利,這是我們金融調控政策當中,經常會說的一個詞,但實際上讓的是利益,不是利潤,兩回事。
從財務報表當中有巨大的區別,讓的是利益,是銀行收到錢或者你付給銀行的錢,其實對應的是銀行的收入,不可能是利潤。
如果讓銀行讓1.5萬億利潤出來對應的收入,你至少還得要再翻一倍,至少要3萬億4萬億,還要加上相關對應的費用和成本。
那銀行就徹底完蛋了,它讓的其實肯定是收入,而不是利潤。
當然這收入對於實體企業來說,就是直接的一個開支費用。
基本原理就是銀行少賺點,讓實體企業多賺點。
實體多賺點,實體企業就可以去多幹活,可以產生連鎖的效益,能夠去帶動就業和新增投資,是這樣的邏輯。
對於實體企業來說,是重大利好,如果這部分錢能夠讓到比較弱的製造業、科技企業,對於它們的利潤提升是非常明顯的,特別是小企業利潤提升會非常大。
但是相應的,銀行體系整體的收入減少1.5萬億的話,對於整個銀行的今年的利潤狀況,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上市銀行減個幾千億的利潤是肯定的。
所以,以銀行為主的一些指數,50、300,都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我們還是建議大家,從投資角度來講,更多關注的,應該是是創業
第二個重要的點,是在貨幣政策在執行方面。
現實操作層面比市場之前的期待要弱,降準也沒有了,降息也沒有了,MLF和逆回購規模也縮了。
所以,昨天政策很清楚,要降準。
而且接下來,國務院常務會議一提降準,後面很快就會有動作,最快的動作就是一週之內立馬就降。
這次不知道會不會這麼快,但既然已經提了要降準,肯定後面要降了。
貸款利率要下調了,所以這個量要放出來,價格要降下去,所以貨幣政策後面還會有動作,總算是逐漸回到了一個市場預期的邏輯和軌道當中來。
這對於資本市場來說,構成了一個實質性利好。
包括前一段時間,債券都開始大跌了,意味著社會的基礎收益率在上升。
就算我們是在放水養魚,是在採取一個比較溫柔的調控政策和邏輯,但市場都已經出現一個逆向的利率價格變化的話,我覺得還是非常不妥當的。
總之,昨天這次常委會,應該是近一段時間來,從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到現在為止,最重要的一次中央政策表達。
未來,還是要採取相對比較積極寬鬆的調控政策,來幫助經濟復甦,對資本市場構成實質性利好。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利好,看看今天盤面的表達吧。
近期資本市場,創業板已經是開始迭創新高了,特別是創業板的50指數,創業板藍籌指數,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投資方向。